注册

《太平洋大逃杀》上线 非虚构类IP能否唤醒广播剧的春天?


来源:央广网

今年年初,《时尚先生Esquire》发表了一篇名为《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特稿,讲述了四年前11名船员杀害22名同伴的真实案件。这个故事以其曲折、残酷和戏剧性,引发了社会和舆论的极大关注。

原标题:《太平洋大逃杀》上线 非虚构类IP能否唤醒广播剧的春天?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陈玺宇)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备受期待的《太平洋大逃杀》广播剧上线了。

今年年初,《时尚先生Esquire》发表了一篇名为《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的特稿,讲述了四年前11名船员杀害22名同伴的真实案件。这个故事以其曲折、残酷和戏剧性,引发了社会和舆论的极大关注。

特稿作者杜强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创作这篇稿件的缘起:

“2013年的时候有过媒体报道这个事情。当时是山东那边开庭审理这个案件,后来判决的结果我也看到了,判得最轻的一个人被判了4年(有期徒刑),按照2011年8月他们被押回来算的话,判得最轻的这个人在2015年8月、9月,就应该被放出来了。

“因为当时这个事情很轰动,我看了之后也很震惊。但是已有的媒体报道比较梗概、比较简单,我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且,这个故事要做好、要写好的话,必须要采访到船上的当事人才可以。所以我就想,在2015年9月份的时候再去联系他,就这么个过程。”

而创作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则是让当事人接受采访。

“因为他不太愿意再回忆这个事情。当时刚好浙江那会儿又发生了一起远洋渔船杀人案,大概一个人杀了五个,抢了几万块钱。我就告诉他,你看,这个事情很严重,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但远洋渔船这种状况没有任何变化。

“我说,我需要你来讲一讲这个事情,希望以此引起社会的重视,他对这一点比较认可。我想,造成悲剧的很大原因在于他们身处那样一种环境;他可能对这种环境有意见,确实也希望能够做一点改变——我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劝说他,最后他接受了我的采访。采访前后大概20多天,期间我还去了山东码头那边。成文第一稿写了10多天,后来又修改了一个月。”

特稿成文后,吸引来的不只是读者。彼时国内影视投资如火如荼,热钱涌动的影视行业对优质内容——所谓“IP”——正是饥渴的光景。

3月,多番竞逐后,乐视影业拿下了《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特稿版权,当时的竞争对手包括韩寒、陆川。

12月,《太平洋大逃杀》广播剧上线。

在各种娱乐形式中,从产业规模和受众市场来看,特别是与电视剧、电影相比,广播剧算不上主流。那么,在砸下版权费用之后,乐视为什么首先选择了广播剧这种形式?

乐视影视互联副总裁何凤云如此解释:“拿到这个IP之后,第一想法当然是开发电影这样的大部头产品。但是首先,电影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传媒产品已经进入多文本、多表达方式共存的时代,尤其在针对分众化的娱乐体验上,同一个IP,用不同的呈现形式与分发渠道开发,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对于《太平洋大逃杀》,我们在最开始就做了这样的设计。”

而针对《太平洋大逃杀》电影版“或因内容太过血腥暴力而遭遇审查压力”的传言,何凤云回应说:“任何一部电影,在筹备、拍摄、宣发等各个环节都可能遭遇各种问题,但不一定是电影内容的原因。按照规划,《太平洋大逃杀》电影明年将会上映,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不会有意渲染血腥,也不会有意掩盖血腥。”

目前《太平洋大逃杀》广播剧播放量显示超过五百万,网友留言也以好评为主。何凤云认为,非虚构作品可能会成为广播剧发展的新契机。

“‘看内容’是一种娱乐方式,‘听内容’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娱乐方式,尤其现在大家的生活很忙,用户对于这块内容的需要很大。而非虚构文学这种题材、这种创新内容,可能会在广播剧里成为一次推动内容创新和行业发展的生力军。”

无独有偶,去年在美国也有一部广播剧让无数听众为之着迷——Serial。

这部广播作品有多火?

在一家外国媒体工作的Lily告诉我们,她就是这部剧的忠实粉丝。

“这部剧是同事推荐给我的,说实话我以前从来都不听广播,我觉得广播是一个过时的东西,现在大家都看视频,都看电视节目,或者都上网去看一些图像类的东西,所以我好奇,现在怎么还会有人听广播?

但我的同事跟我提起来的时候,他的两眼都会放光。所以我觉得很‘蹊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听了一下。然后,我听完第一集之后就无法自拔,就开始就着迷、上瘾。这个剧对我来说,相当于让我重新认识了广播,并且对广播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和热情。”

那么,这部剧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能让从来不听广播的Lily无法自拔?简单总结的话,第一是节目形式新奇,第二是制作工艺精良,第三,最核心的竞争力——真实。Lily说:

“Serial主要讲的是一个记者和他的制片人一起调查、回访一起命案。90年代末,在美国巴尔的摩市一所高中发生了一起高中生被谋杀的案件——这个事情是真实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个记者和制片人就通过一种创新的调查方法和扫地式的案情回顾来打动听众。

“比如说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就是他们从警察那里获得了很多当时的调查的记录,其中一个证人的口供里说,谁谁谁离开学校的时间是几点几分,然后他到达商场的时间是几点几分。然后这帮记者就自己开着车去试验,去测试这个口供是否是正确的,比如从学校到达商场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来验证这个口供的准确性。这个节目里充满了这样的一些实验,有的时候实验成功了,有的时候实验失败了,观众的情绪也通过他们的一个个实验被调动着。”

根据媒体的梳理:从2014年发布第一季以来,它就打败众多热播美剧,成为美国人最期待的“剧集”。就统计数据来看,《Serial》的创造的数字着实令人惊叹:第一季中,平均单集下载量超过百万;它是最快在iTunes上拥有500万下载以及在线收听量的播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常江认为,尽管目前影视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声音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受众对声音产品的需求永远存在。

“它代表着人类通过听觉的方式获取娱乐的一种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这个生活习惯是不会改变的,它是人的永远的需求之一。现在有商业的、产业的或者媒体的力量,介入到了这个内容的生产当中,可能会对整个这种艺术或者文本的形式,有一个很大的促进。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常江认为,未来两类广播剧可能会格外受到市场欢迎和资本青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使用场景。第一,是用户特别需要亲切感的时候,那么他会希望有一个声音在自己的耳边喃喃低语。这个需求对应的类型是情感、兴趣类广播剧。第二,用户希望得到某种刺激——我们就叫它声音的刺激吧——有的时候它带给人比视觉要直接的刺激。比如看恐怖片的时候,声音对于剧情的推动和氛围的渲染就很有效果。那么,这个需求对应的广播剧类型是恐怖和推理题材。我觉得未来的广播剧,想要能够保持自己独立的文化身份的话,它肯定要在这两个领域去发力。”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