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鲍勃·迪伦获诺奖谈开去


来源:法制日报

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世人对其抗争精神的认同,也是对其谋求黑人权利与自由的赞许。此时,他已经成为美国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52年后的今天,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遥远的时空回望,这难道不是对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一次呼应?难道不是时代对抗争精神和自由灵魂的历史回响?不管鲍勃·迪伦是否会现身诺奖的颁奖礼,他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其“抗争者”形象所表达的精神内核——权利与自由。因为,这是他的灵魂。

原标题:从鲍勃·迪伦获诺奖谈开去

  图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鲍勃·迪伦颁发自由勋章。      (资料图片)

  图为美国总统奥巴马为鲍勃·迪伦颁发自由勋章。      (资料图片)

可曾知道,今天时常被美国人用以指摘世界的人权与自由,在美国本土经历了多么艰辛的历程

□ 尹超

丙申之秋,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事,莫过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音乐教父兼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

对于此番获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理由是,鲍勃·迪伦“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这种诗意表达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一种自由的气质。要知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的不仅是一个歌者、一位诗人,更是一名自由斗士。因为,鲍勃·迪伦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在音乐界、歌坛上的代言人。

美国黑人昔日艰难处境

说起民权运动,不难让我们想起与鲍勃·迪伦同时代的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他作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曾于1963年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震撼世界的演讲——“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这个当口,鲍勃·迪伦与其他支持民权运动的歌手合唱了自己刚“出炉”不久的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歌,在当时几乎成为了整个民权运动的圣歌;这首歌的作者,也被视为当之无愧的精神偶像。

如果说,马丁·路德·金是用呐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那么,鲍勃·迪伦就是用音乐和歌声表达自己的夙愿。他们都是在以自己的非暴力方式,表达对黑人权利与自由的诉求。可曾知道,今天时常被美国人用以指摘世界的人权与自由,在美国本土经历了多么艰辛的历程。

众所周知,被贩往美国的非洲黑奴及其后裔,其基本人权一直得不到保障。虽然,在1863年林肯总统就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奴隶制,国会也先后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分别于1865年、1868年和1870年通过宪法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修正案)和民权法案(1866年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权法案),从法律上规定黑人奴隶的财产权和公民权利,但是,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并未得到实质改变,甚至受到法律保护。比如,1875年,田纳西州制定法令,规定在火车及其他公共交通车辆上实行种族隔离,这开创了种族隔离制度成为州法律的先例。

到19世纪80年代,南方各州逐步通过法律确立种族隔离。比如,佐治亚州规定,有色人种的理发师不得为白人妇女或女孩理发;南卡罗来纳州规定,禁止纺织厂中黑人和白人在同一房间工作,不准使用同一厕所和饮水处。19世纪末,联邦最高法院对“普莱塞诉弗格森案”和“卡敏斯诉教育局案”的两次判决,最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的原则。此时,南方诸州相关法案都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黑人的选举权予以限制。比如,密西西比(1890年)、北卡罗来纳(1890年)、南卡罗来纳(1895年)、亚拉巴马(1901年)、佐治亚(1908年)、俄克拉何马(1910年)等州,相继将限制黑人选举权纳入了本州的宪法或法律之中。

最高法院裁决难除种族主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自20世纪初开始,美国的民权运动就已初露端倪。1905年杜波依斯(Du Bois)领导“尼亚加拉运动”(Niagara Movement),1909年美国白人和黑人组织成立“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以及《波士顿卫报》主编威廉·门罗·特罗特(William Monroe Trotter)领导示威运动等,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事件可以被看作是美国民权运动的肇始。

在人们的抗争下,到20世纪40年代,联邦政府开始逐渐在诸如军队、住房、就业、公共设施等领域,以行政命令、最高法院判决和民权法案等形式,对种族主义的政策体系进行调整。1948年初,最高法院裁决俄克拉何马州必须对黑人和白人学生提供同等的教育研究设施。这一判决成为美国在教育界打破种族隔离制度的开始。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九名法官一致同意,裁决公立学校中实行种族隔离制度违宪。

在美国种族政策史上,这一判决被认为是战后最高法院所作出的最重要的一项判决。因为它不仅结束了在美国教育界实行的种族隔离制度,更重要的是,它从法律上彻底结束了前面提到的“普莱塞诉弗格森案”所确立的执行了长达58年之久的“隔离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原则。当然,这些都为法院挑战美国生活其他方面的种族隔离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并没有因为一次法院判决而彻底根除,尤其是在种族主义向来盛行的南方,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并未产生多大效力。

“抗争者”形象的精神内核

轰轰烈烈的美国民权运动发生在20世纪中期。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一名黑人在公交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反对公交车上的种族隔离措施。此行动得到了蒙哥马利市黑人的响应,他们开始拒乘公交车。这一抵制活动不仅受到全美黑人的支持,而且得到许多进步白人的声援。其结果就是,美国最高法院被迫判定公交车上的隔离措施违宪,黑人因此获得了与白人同等的乘车权。从此,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在美国南方形成高潮。

美国民权运动最有影响的事件就是,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他那举世闻名的演说。在民权运动的直接推动下,美国国会终于在1964年通过了《公民权利法案》,在1965年又通过了《选举权利法》。可以说,这真正从法律上结束了美国黑人在选举权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以立法形式彻底结束了在各种公共设施方面的种族隔离与歧视制度。

1964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世人对其抗争精神的认同,也是对其谋求黑人权利与自由的赞许。此时,他已经成为美国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52年后的今天,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遥远的时空回望,这难道不是对马丁·路德·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一次呼应?难道不是时代对抗争精神和自由灵魂的历史回响?不管鲍勃·迪伦是否会现身诺奖的颁奖礼,他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其“抗争者”形象所表达的精神内核——权利与自由。因为,这是他的灵魂。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