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越优秀的大学青年竟然越空虚?


来源:中国青年报

越优秀的大学青年竟然越空虚? 2016-11-29 中青报·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微信号zqbcyol功能介绍历史的一份底稿。导读就在数天

就在数天之前,这样一篇文章在在网上刷屏了:《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

虽然此后,作者本人解释,文中的一些数据是被误传,真正有问题的人其实不多。但比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署名作者是徐凯文,北京大学副教授、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基于他的个人身份,徐凯文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空心病”,来听听个案来访者的切身描述

在此之前,对于不少人而言,“空心病”这个名字可能还很陌生。到底什么是“空心病”?下面这些描述,来自徐凯文接触过的个人来访者,或许会让你有一些直观认识:

1、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2、“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

3、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

舆论的热点

很快,这篇文章成为舆论热点。朋友圈刷屏:

媒体紧跟:

那么各方对此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对于这一话题,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组评论文章进行了探讨。来看看其中部分观点:

《一个北大90后的自白:我不想活在所谓优秀的固定标准里》(夏麦):

我十分理解老师们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关心,但从个人经历出发,我有一些不同想法。“空心病”的说法过于媒体化,本身具有较大争议性与贬义导向,或许换一个词语,如“虚空态”一类的中性词,作为供社会讨论的概念会更贴切。毕竟,没有人希望被别人指责自己“有病”。实际上,把被自身经历体验所限制的人生观念,强加到别人身上的做法,不仅反映了善良的缺席与同理心的缺失,也体现了对心理与社会问题的自私与无知。

简言之,对群体现象的数据描述,不能代表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作为一个从抑郁症与虚无主义里爬出来的90后女生,请允许我向你们坦白我的亲身体会。对我而言,情感教育比理性说教更有效,更有利于解决所谓“空心病”问题。

《空心病:在枷锁中迷茫》(杨鑫宇):

作为一个即将取得硕士学位的大学生,如果你问我人生是否有意义,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毕竟,前有长达18年的寒窗苦读,后有步入社会之后对大展宏图的期待,怎么能说我的人生没有意义呢?我刚刚听到“空心病”的时候,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些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的人,大概需要心理治疗吧?

然而,当我追问自己“这样的人生就算是有意义吗”时,却发现“空心病”离我并不遥远。我很难回答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有意义,而我又为何如此笃定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相比之下,那些被称作患有“空心病”的同龄人倒是多了一些反思精神,跳出了“人生必然有意义”的框框。他们在更深层次上,思考到了我之前未曾思考的问题,我想我没资格去批评他们什么。

《寻找人生意义不要陷入虚无的陷阱》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每个人的一生能够发现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发现自己的一生养家糊口,传宗接代;有些人发现自己信奉自己的理念,为此奋斗终身,在所不辞;有些人希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都是正常的普遍被发现和教导的人生意义。

年轻人对人生意义产生困惑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因为它是人类个体成长应该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往往没有思考、分析、辩论和内在化这样的问题。

《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目标》 熊丙奇:

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只育分不育人,用单一分数标准评价学生,这让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是厌学、倦怠情绪的根源。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在追求办学政绩的导向下,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但进入校园后,很快就对大学失望,进而丧失人生的目标。

“空心病”,网友怎么看?

除了媒体关注,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也很热烈。一起看看网友们的观点:

@淡月逸梅:空心病的根源是这个社会信仰的缺失,一切向钱看的恶果。

@Metanight:一个人的积极发展是以其自主性为基础的。

@云掌财经吴庆: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

@茶君陈勇:为了考试活着,为了所谓的美好未来活着,却忘记了原本该活下来的意义。

@朝阳西流:这就是缺少理想信念的体现,理想信念可大可小,但要有。

@未唱唱:我虽然不是好大学毕业的,但是曾经一度也这样。有了工作了结了婚,反而就好了,因为清楚了有太多事情需要做,深深认识到原地踏步就是后退。

@埮锋:①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自杀,因为赋予你生命的人不会同意②活着不是必然,但正因为是偶然,我们更应该珍惜③当你知道累的时候,放下错误的坚持就是最好的选择④生命带给我们最大的感动,是有机会学会珍惜,哪怕是从痛苦中获得的经验——这些都是我经常劝找我聊天的抑郁症网友时说的话,能劝一个算一个吧。

@尼伯龙根甜甜圈:这个世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认清现实之后还热爱生活!

@私家甜品喵:生活的样子,这个很难看清吧,谁能说自己看清生活的样子了呢?

@少女且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这个社会的通病,就是当今教育体系的产物只是我不理解那些患有空心病的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看看父母…我觉得我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他们生活的幸福安康。空心病,有爱在心里,不空心。

@h00Ray:教育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或者技能,而是点燃火焰。

@行走在历练人生的路上:讲得挺现实的。

@洛紫璃er:在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且先找到一件可以做的事,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请想想你的父母,想想爱你关心你的人。在坚持的过程中你会有所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继续思考,慢慢的你就会明白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小灯泡D:这篇文章写的很好。我觉得我是空心病的一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底,什么是“空心病”?

虽然不能算是一个非常严格的诊断标准,但徐凯文通过过去三四年间接触的这样一些同学,总结出来了一些共性:

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症状表现并不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和他人并没有差别。

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但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时,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

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

同时,他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此外,在探讨空心并的同时,文中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关键词: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向我们学习,我们为了一个好的科研成果,有时候会数据作假;我们为了能够挣到钱,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伦理底线;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可以收红包拿回扣;有些老师上课不讲知识点,下班时在辅导班里讲……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那么钱理群教授本人对此又是如何表述的呢?在由他署名的文章中这样说: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也是上次我在北大中文系演讲时所提出的,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

“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我讲这番话的意思,也不是要责备他们,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最后的呼吁

事实上,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徐凯文副主任曾解释说,“40.4%的人认为人生活得没有意义”,这个数据被误传,真正有问题的人其实不多。

但对于我们而言,比现象更重要的,应当在于如何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徐凯文文中的这些话,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

1、教育是什么?

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2、 教育是为什么?

徐凯文引用了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3、我们应该带给孩子什么?

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最后,钱理群教授的一番话也很值得深思:“我今天讲这番话是希望在座的同学,你们应引以为戒,并且认真思考,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不要只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责任编辑:袁丁毅 PX027]

责任编辑:袁丁毅 PX027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