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万里长江图》告诉我们: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


来源:华西都市报

值得注意的是,《万里长江图》的图说部分明确指出,长江的正源为金沙江,而非岷江。

原标题:《万里长江图》告诉我们: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

《万里长江图》局部

《万里长江图》局部

它描绘的是长江出岷山,流经川渝,至荆州府的沿线情景,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与四川、重庆关系紧密的岷江、川江一带……

《万里长江图》

是明代著名学者章潢绘制的木刻地图,该图见于章潢所撰《图书编》第五十八卷,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中。

章潢(1527年-1608年),字本清,号斗津,江西南昌人,明代著名理学家、易学家、教育家。后世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是中国最早引入“外教”(利玛窦)的“校长”。

《万里长江图》见于章潢《图书编》卷五十八,描绘了长江从江源西戎万山,经巴蜀、荆楚、吴越,至江阴以东入海,沿线的山川形胜、城池聚落。

《万里长江图·江水经行郡邑》提供的基本水道线路是:“江水自四川成都府茂州岷山发源。西南至威州,转汶川。过而东南,至灌县。过金口,至新津县。合皂江水,入叙州府宜宾县。与马湖江合,东北入泸州合江县。至泸州东北入重庆府巴县。经涪州、合州、黔江、忠州,入夔州府万县、云安、奉节。经瞿塘峡,入湖广荆州府。”

值得注意的是,《万里长江图》的图说部分明确指出,长江的正源为金沙江,而非岷江。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1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1

长江正源为金沙江而非岷江

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只是风景

《万里长江图》的前半部分(共11幅)描绘的是长江出岷山,流经川渝,至荆州府的沿线情景,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与四川、重庆关系紧密的岷江、川江一带。在描绘沿线山水景观时,全图采用了传统的山水写意法,以立面的形式将沿途山川津渡、府县城池、亭台楼阁、寺庙宫观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依次展开。重要的城池、渡口、寺宇、楼台、村落,制图者在标注名称,并用方框指示的同时,还用简易的图示将这些景观绘制出来,甚为形象明了。

全图景观以山、水为主,绘图者以简易的手笔,在远山近水旁将山中之云雾与水中之波涛形象勾勒出,远远望去,有如山环水绕、水波泛动的活地图。

值得注意的是,《万里长江图》的图说部分还明确指出,长江的正源为金沙江,而非岷江。

长期以来,中国古人一直认为长江发源于川西高原的岷江,即《尚书·禹贡》记载的“岷山导江”之说,岷江南流入川滇交界地带后,与“支流”金沙江合流,再向东奔流入海。这种观念一直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旅游传记《徐霞客游记》中纠正后,才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不过,最早提出金沙江为长江正源的人并非徐霞客,而是《万里长江图》的作者章潢。

中国历史上描绘万里长江景观的图卷,除章潢的《万里长江图》外,还有宋代夏圭的《万里长江图》、明代吴伟的《长江万里图》,以及近代画家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

但夏圭、吴伟、张大千的长江万里图卷,只是纯粹的山水风景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只有章潢的《万里长江图》才是中国历史上首幅描绘长江全流域景观的地图长卷。

可以说,章潢的《万里长江图》是可与宋代《蜀川胜概图》、清代《四川湖北水道图》并列的著名蜀江长卷。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2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2

张三丰曾修行瓦屋山

神秀师结庐修觉寺

《万里长江图》川渝部分列有山名23处,其山名来源多与山体形象有关,如虎头山、月峰、九顶山、飞凤山、琵琶峰、卧牛山、白马山、扇子峰等,部分山名与上古传说相联系,如瓦屋山、望夫山、涂山、十二峰等,也有部分名称与山体颜色相关联,如赤甲山、白盐山。三种类型之中,最为引人入胜者,当属与上古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相关联的几座名山。

瓦屋山位于眉山市洪雅县境内,其山名与中国古代的几位道教人物相关。据说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曾隐居于此。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传道创教,并留下了一块《张道陵碑》。

元末明初,一代宗师张三丰在瓦屋山修行,并创立了“屋山派”,后来因为明朝政府的打压而禁封,但远近游人访仙修道者依旧络绎不绝。除了道教的因素外,瓦屋山还与另一位巴蜀名人相关,即古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传说西周时期,古蜀国的蚕丛王死后被埋葬于此,历代蜀人在瓦屋山附近修建了众多名为“川主”、“圣德”、“薄山”、“遗福”、“万安”的宫观寺庙,以纪念蚕丛王。从周秦到明清,历代名人诸如邓通、诸葛亮、葛洪、岑参、苏轼、陆游、杨升庵、何绍基等,都曾到此凭吊蚕丛王,并且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名作。瓦屋山后来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并与南方的峨眉山媲美,两山被称为姊妹山。

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登龙、圣泉、朝云、望霞(神女)、松峦、集仙、净坛、起云、上升、飞凤、翠屏、聚鹤,分别坐落于巫山县的长江两岸。

巫山十二峰绮丽如画,姿态万千,奇绝天下,是巫山一带的著名景观。巫山十二峰的形成据说与大禹治水有关,相传大禹治水时被洪水围困,忽有天上神女送予大禹治水天书,帮助大禹疏通川江峡道,导水出川。后来神女幻化为十二神柱,屹立于三峡两岸,十二神柱即后来的巫山十二峰。神女治水的传说在三峡地区广为流传,巫山飞凤峰上至今依旧建有神女庙(亦名凝真观),并有神女向大禹传授天书的授书台遗迹。

修觉山在今成都市新津县,据传中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某日玄宗游历新津修觉山,并经由此地去了青城山。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新津)县南一里,修觉山,神秀禅师结庐于此,唐明皇驻跸,为题‘修觉山’三字”。唐玄宗所题“修觉山”三字,刻于四安寺山岩上,而四安寺也因此改名为修觉寺,修觉山之名也因此而来。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游览修觉山时,还曾留下《游修觉寺》一篇,以赞美修觉山的大美风光。

九顶山地处德阳市什邡市境内,为龙门山支系。九顶山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环境优美,是川西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传说九顶山是古蜀人的神山,也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西汉名士严君平曾在此创立道教圣地——严仙观。

此外,虎头山、洪山、琵琶峰、白盐山等蜀中名山,亦有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3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3

宋蒙率水师大战马湖江

翼王石达开败走大渡河

《万里长江图》蜀江部分标注水道名10条,另注有“某某诸水”4条,既有长江在巴蜀地区不同地段的名称,也有各地汇入长江诸水的名称。

锦官江,即锦江,亦名成都江,为长江上游岷江支流,因古时成都一带织锦业发达,成都被称为锦官城,锦江也因江中濯锦颜色鲜明而得名。

思濛江,亦名思濛河、思蒙河,或称芙蓉溪,古称雍甘水、雍甘泉、思濛水、夷郎川、难江等,发源于丹棱县石桥乡插旗山。上游为龙鹄溪,又称唐河,入丹棱后称丹棱河,入眉山县境称思濛河,在青神县境内汇入岷江。

大渡河,古时有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金川、铜河等称谓,历史上曾被认为是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从河源学上讲,大渡河应为岷江正源。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翼王石达开所率数万军队在此全军覆没。红军长征时,也曾在此留下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邻水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邻山)在邻山县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故称邻山。清代陈嘉儒在《邻水河经源流考》中认为:“邻州为邻水、邻山二县,均梁置”,“一州两县,俱以邻得名,则山与水必同一脉。水源自山,故山水同名也”,“邻山在大竹境内,而邻水亦发源于大竹。窃意邻山绵亘甚长,至龙鼻岩而结穴,故上刻‘邻山’二字。而其来龙在大竹者,当时俱号邻山,其水之发源处,当时亦号邻水。故邻山、邻州,俱以山得名,而邻水,则从绕至州治者而名之耳”。

马湖,又名黄琅海子,位于凉山州雷波县马湖乡、黄琅镇境内,相传古有金马跃入湖中沐浴而得名。三国时,蜀汉政权平定南中后,曾设马湖、潜街二县以羁縻“马湖蛮”,而将金沙江的宜宾至金阳段称为马湖江,其上称泸水,其下则称江水。唐代马湖称“天池”,宋代又称“文池”,元代有“龙湖”之称,明清时期复称马湖。

马湖江上还曾发生过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行动,公元1258年(南宋理宗宝佑六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攻宋,宋蒙军队在马湖江上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水战,最终宋军战败,从此蒙古水军沿长江直下临安,实现了对南宋王朝的封锁,并最终灭掉宋朝。

另有马湖江诸水、资简江诸水、利阆河渠等州诸水、南夷诸水等类水道,多是流经巴蜀地区的诸多小型水系在注入马湖江、岷江、长江后的总称。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4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4

蜀江水道以奇险著称

瞿塘峡能“镇全川之水”

蜀江水道以奇险著称,《万里长江图》记载了长江流经巴蜀地区时沿线的8个著名江峡,诸如瞿塘峡、巫峡等江峡,至今依旧为人们所熟知。

巫峡,亦称“大峡”,自巫山县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巫峡景观以俊秀著称天下,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峡两岸群峰,各具特色,最著名的即是巫山十二峰(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净坛、起云、上升、飞凤、翠屏、聚鹤)。

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夔巫栈道等历史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在巫峡两岸留下了众多诗赋题词,唐人刘禹锡《杨柳枝》言:“巫山巫峡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元稹《离思五首》亦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郑世翼、卢照邻、李端三人皆有《巫山高》诗,郑诗言:“巫山凌太清,岧峣类削成。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危峰入鸟道,深谷泻猿声。别有幽栖客,淹留攀桂情。”卢诗言:“巫山望不极,望望下朝雰。莫辨啼猿树,徒看神女云。惊涛乱水脉,骤雨暗峰文。沾裳即此地,况复远思君。”李诗亦言:“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此类描写巫峡美景之诗,不胜枚举。

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山,东迄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也是最为雄伟险峻的一个。瞿塘峡以“雄”著称,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于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的美称。瞿塘峡西端入口名为“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万里长江辟此一门,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山高峡窄,云天一线。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公尺,波涛汹涌,奔腾呼啸,惊心动魄。

瞿塘虽短,却能“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古人形容瞿塘峡“案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沿江可见古栈道、古悬棺遗址,以及分壁墙、凤凰饮泉、倒吊和尚等奇观,其中分壁墙上布满历代碑刻,历史价值极大。瞿塘峡因其景色秀美、文化内涵深厚,自古便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李白《荆州歌》言:“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长干行》亦言:“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苏轼《巫山》诗:“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杜甫《长江两首》言:“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这些,足见瞿塘峡之无限魅力。 张俊 颜姚炜 文/图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5

川渝段(自西向东)图5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