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专家学者为上海城建把脉:城市更新需重视历史建筑和文脉保护


来源:澎湃新闻网

“我国自1980年代至今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由于不重视历史建筑和城市文脉的保护,相当一部分历史城市经过了全面的改造,失去了原有的城市特色。”郑时龄表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新城和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历史城市的保护和更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历史建筑和城市文脉、空间结构和肌理的保护。

原标题:专家学者为上海城建把脉:城市更新需重视历史建筑和文脉保护

在不久前公布的上海2040总体规划中,上海提出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目标。

在面向2040年的城市建设中,上海面临怎样的挑战,应如何转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上海要注意哪些方面?10月26日,在由上海市建设协会主办的“2016上海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论坛”上,郑时龄、张尚武等多位专家学者为上海城市建设进行把脉。专家指出,上海的城市建设正面临转型和挑战,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需重视历史建筑和城市文脉的保护。

需有效治理大城市的“城市病”

张尚武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指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上海社会经济运行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型升级要求。“从扩张型建设模式转向存量发展,是上海新一轮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张尚武说,上海需要针对现实矛盾,有效缓解特大城市运行的复杂问题,不断通过城市更新和动态适应,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品质。

有效治理特大城市引发的“城市病”,需要更加准确地认识识别城市病理,通过供给侧的有效调控,更加精确地设计开发政策,并保障开发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系统协同。

同时,要建立维护城市健康的治理机制。“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空间、控制城市蔓延,城市再开发过程中的文化资源保护,以及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利益平衡等,都将是实现城市建设方式转变需要面对的挑战,不仅有赖于规划引领和政策创新,更需要不断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建立起评估、反馈和自我调节机制,维护城市作为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的平衡和健康。”张尚武表示。

城市更新需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郑时龄教授 东方网 图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建筑学专家郑时龄看来,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带的贯通、苏州河两岸城市空间的缝合使得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得到提升。徐汇滨江以及西岸传媒港的建设将形成新的立体城市空间。桃浦智慧城的建设将成为工业区生态更新和产业类的范例。新的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风貌道路的保护也将推动城市更新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

“我国自1980年代至今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由于不重视历史建筑和城市文脉的保护,相当一部分历史城市经过了全面的改造,失去了原有的城市特色。”郑时龄表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新城和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历史城市的保护和更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注重历史建筑和城市文脉、空间结构和肌理的保护。

郑时龄还指出,上海的城市更新是国内范例,雁荡路步行街、吴江路步行街和南京路步行街是国内最早的步行街案例,带动了许多城市的步行街建设。有100多年历史的南京路在1997年周末步行街的基础上,于1998-1999年将商业街南京东路建设为步行街。上海自2000年开始的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的转型,将原先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性滨江空间转变为公共开放空间,促进产业类历史建筑和地段的保护与再利用,带动了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构,也带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