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燎:PPP不是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

若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PPP模式运作,则各方都需要重视,做好准备和在时间上要有一个市场采购的等待。期望PPP马上就带来工程量的增加、投资量的增加、GDP的增长、税收的增长,显得过于急迫了。

PPP客观上会对经济有促投资、稳增长的作用,但对此不要期望太高。因为PPP有很长的生命期,包括一个特别耗时的准备阶段。再加上一个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采购博弈过程,这也很耗时。这就使得一个PPP项目从想法产生、制定计划,到最终选定投资人签约,根据国际经验整个过程平均耗时达到18个月。

在我国,PPP项目的生命周期需要大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地方官员都抱怨就PPP落地慢。如果说,今天开常务办公会决定要上PPP项目,下个月就把投资人几十亿或几百亿的合同签了,既违反PPP的规律,也违反金融运作的基本规律。如果政府预算已落实,则PPP相比于其他运作方式,能更快落地。但若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PPP模式运作,则各方都需要重视,做好准备和在时间上要有一个市场采购的等待。所以,期望PPP马上就带来工程量的增加、投资量的增加、GDP的增长、税收的增长,显得过于急迫了。从这个意义上说,PPP不是解决所有经济、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主持人与济邦咨询董事长张燎互动讨论

第二个观点是,目前在中国存在一些PPP运作的不规范。不管是管理部门、投资方、中介机构,还是学者,都要呼吁和提醒。典型的不规范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披着PPP的名号,实际上是操作不规范的变相融资。因为经过这两年的运作,有些人看到一旦沾上PPP的金字招牌,融资问题很容易解决。以前找银行,PPP项目下有限追索、无追索融资很困难,现在都可实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避免不规范的项目挂着PPP的招牌招摇过市,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跟我国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特点相关。我国PPP项目的社会资本主导方主要是功能公司,即承包商。但是承包商的特点是,只想干工程,运营能力和运营意愿都不强。承包商最乐于接受:以PPP的名义承包工程,干完就走路。承包商会想方设法实现这一点,就会出现仅仅是表面上包含了建设运营整个系列的全身立契的合同。或者,承包商把运营维护外包出去,甚至反包给政府。这种不规范的做法不少见,如果让它大行其道,势必对PPP的规范运作造成极大的伤害。一方逃跑推卸责任,金融机构的风险还要政府承担。这种系统性风险需要监管部门的关注和警惕。要抵制不规范,PPP才能可持续发展。某些行业的运营比较难,或者产出描述比较难,难就少做一点,在容易操作的部分去做。

第三个观点是,金融机构的的基金业务大有潜力。显示是顶着PPP基金名头的特别多,据我估计,90%以上的实际是在做固定收益和债券基金,而非权益投资。PPP项目是权益投资,参与公司治理和风险分担。市场上的PPP基金大都不是真正的PPP基金。主动型的基础设施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在中国非常缺乏,也就意味着机会非常多。从前期的项目筛选、结构设计,到整合运营,以及整个融资安排,能够把PPP的投资机会和基础设施基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格,就能形成巨大的潜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积攒了专业力量,在业务流程、风控、审贷等方面也做出改革,这样的金融机构在同行就会脱颖而出。危中见机,这是一个机会。

第四个观点是,PPP相关的信息化业务具有创业前景。如果是一名适合创业的大学生,又想在PPP相关领域找到创业机会,重资产的不适合。因为整体上PPP是资本性投资,资本是主要的投入要素。白手起家的大学生肯定没有足够的资本实力,但在PPP市场里,有一些缝隙,属于轻资产的,以商业模式和未满足的需求为特征的创业机会。尽管PPP中心做了一些信息整理,但信息数据在未来进一步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完全依靠监管部门、管理部门提供信息会比较慢,另外有些需求应该由市场主体满足,政府全方位覆盖是不可能的。比如,国内PPP项目的融资结构是怎么样的,其中的结构比例、特征、数据,这些信息都缺。运营数据就更少了。

做物有所值的论证就需是要量化风险,再结合评价方法,才能对项目物有所值的结果在一定的置信度内做出比较准确判断。这都需要信息的积累、整理、分析,它也属于轻资产的。所以说,中国的PPP完全发展起来后,与PPP相关的信息化业务具有可观的创业前景。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张燎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张燎:中国的 PPP正进一步深入民

第三批示范项目里,民生类、社会类的比较多,还有综合开发类和区域性综合开发的也比较多,比如主持人提到的固安新区的PPP、南京溧水产业新城PPP。这一次,综合性片区或者园区开发的PPP项目申报的多,入选的也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