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知青忆:北大荒秋收开誓师大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来源:凤凰历史

知青作家们回忆起从前,那时每年小麦播种面积都占六成以上,麦收是全年最忙的时节,也是最重要的农业战役。为了保证麦收,不但要开誓师大会,而且还要举行全体会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核心提示:知青作家们回忆起从前,那时每年小麦播种面积都占六成以上,麦收是全年最忙的时节,也是最重要的农业战役。为了保证麦收,不但要开誓师大会,而且还要举行全体会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北大荒秋收 资料图

本文摘自:枫网,作者:佚名,原题:知青忆北大荒秋收:全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一到北大荒,踏上黑土地,看着蓝天下的白云和一望无际的田野,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知青作家”们一下激动起来。他们当中离开北大荒最早的已经35年,最晚的也有28年了。这些年以来,他们走南闯北,足迹遍布全国,甚至出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对北大荒的眷恋却一直没有改变。

七月中旬,国家话剧院原创作中心主任、著名剧作家李龙云接到邀请的时候,正准备随原六师宣传队的战友们回访建三江,他表示这两次机会自己都不会放过:“我先去建三江,回北京以后呆几天马上跟你们再回去!这事真有点儿怪,咱们对北大荒的‘劲儿’怎么这么大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剧作家陈爱民是当年的温州知青,春天刚刚回访过友谊农场,他的‘劲儿’也不小,一听说去北大荒,马上就兴奋地接受了邀请。《作家文摘》报原社长刘进元这次是第12次重返北大荒了,特别是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要回852农场,他说,我一次次回来不为别的,只因为我把青春岁月留在了这里。中国石油文联原副主席冯敬兰的散文集《风景》刚刚出版,其中的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北大荒》,现在又回到曾经给她无限温暖的北大荒,让人不禁想起她书中的话:“我们传承了前辈的精神,不论今天身居何处,心中不变的,是对北大荒永远的尊敬和怀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的文学顾问、会员部主任王增如是下乡到饶河农场的北京知青,在垦区的这几天,她跑里跑外,上下沟通,忙得不亦乐乎,嘴里还总是念叨“我们饶河,我们二连,我们大顶子山,我们乌苏里江……”刘进元跟她开玩笑说:“你呀,一到黑龙江就开始激动,到了垦区精神失常,等到了饶河农场你就该精神错乱了!”

当年风霜雨雪,岁月如磐,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文字活动,写出了第一篇报道,第一首诗,第一篇小说,第一个剧本……于是,他们走上了今天的道路,文学成了他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来说,青春时代的北大荒不只是一段人生经历,她更是一代知青情感和精神的“故乡”。所以,这些年以来,到别的地方他们是说“去”,而到北大荒则是用“回”。别的知青也一样,大家集体无意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字——回北大荒。

知青作家回访团的另外几个成员不是知青,但他们对北大荒同样有浓厚的感情。团长、著名作家郑万隆生长在黑龙江,与黑土地血脉相通,在他著名的小说《老棒子酒馆》里,你能体会出北国原野和黑龙江人的苍茫豪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创作室主任、作家王梓夫是第二次来垦区,13年前,他跟刘进元到过852农场,北大荒给他留下过难忘的印象。清华大学教授王中忱是中国丁玲研究会的会长,他带着正在读博士的儿子一起到北大荒,一方面寻找当年丁玲的足迹,另一方面感受北大荒特有的文化气息。他们与知青作家的经历不同,但几天下来,看到北大荒人创造的奇迹,看到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壮阔景象,他们也已不是客人,同知青作家们一样用起了“回”字——回北大荒!

面对田野,只有傻眼和震惊的份儿

在知青作家的眼睛里,如今的北大荒既熟悉又陌生。

八月中旬,若在40年前该正是麦收扫尾阶段,地里的小麦收割完毕,场院正忙得热火朝天。而这次行走北大荒千余公里,在红兴隆和建三江两个管理局竟然没有看到一处麦收景象——黑土地已经改朝换代,水稻取代小麦,成了三江平原的“皇帝”。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