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尴尬!高校“百团大战”之后为何频现“退社潮”


来源:长城网

 导语:每年开学季是学生社团集中招新的黄金时期,一些高校将之称为“百团大战”。然而,“百团大战”的热闹背后,一些社团接连出现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的尴尬局面。“退社潮”让曾有“第二象牙塔”美誉的学生社团,在高校里愈发显得底气不足。

原标题:尴尬!高校“百团大战”之后为何频现“退社潮”

 导语:每年开学季是学生社团集中招新的黄金时期,一些高校将之称为“百团大战”。然而,“百团大战”的热闹背后,一些社团接连出现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的尴尬局面。“退社潮”让曾有“第二象牙塔”美誉的学生社团,在高校里愈发显得底气不足。

社团招新。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团招新。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原因

纳新后遭遇大量社员流失,对一个社团的确是糟糕的消息。调查显示,98.24%大学生表示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已经退出社团。既然大多数学生选择退社,显然就不是个别社团的问题,而是集体的共同倾向。

大学生因为兴趣加入社团

不同于中学时高考压力下的约束,大学新生面对上百个社团的宣讲,其潜在兴趣更容易被激发,进而能彰显各自的个性。最容易吸引新生的是兴趣主导的社团,比如书法社、文学社、象棋社、轮滑社等文艺、体育类社团。一般来说,这类社团的社员关系更密切一些,即使离开了社团,因为共同兴趣,社员之间也能保持联系。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学生因为功利心加入社团

这恰恰是不少观察者所忽略的因素。大学像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和预演。既然如此,大学生加入社团,就难免有功利心。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有许多现实利益。比如,很多学校把参与社团活动当成社会实践与校园实践的一项,社团成果写入个人履历,对读研或求职都大有裨益。

不少学生盲目加入社团

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的兴趣,也不清楚入社能有什么现实“好处”,可能看到身边人陆续加入各类社团,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报名了。盲目加入社团后,也难以清晰定位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位置,或许某日突然心灰意懒,不再参加社团活动,时间一久就自动退社了。对于这种心理,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毕竟,多数新生还在摸索新生活,多尝试,尝试后退出,这也无可厚非。

基于这三种心理,学生入社后不久退出,也有各自的“道理”。兴趣主导者或因为社团活动不吸引人、创新不足而退社;功利主导者拿到“分数”就退社,正符合其本来目的;盲目型的学生可能因为忙碌,或也没什么具体理由便会退社。这绝不是大学校园的“怪现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理解。

缺乏社团文化大学社团遇冷

有的社团听起来很有趣,但去了几次就发现是“挂羊头卖狗肉”;有的社团空有组织,活动不多,即便有也是草草准备。还有的社团,甚至基本沦为联谊性质。

 高校的社团组织、机制还不完善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当然是高校的社团组织、机制还不完善,比如很多社团缺乏完备的建制,社团领头人没有花心思搞好团队文化,招新也基本“能收一个是一个”,完全不关心是不是真的有相关的爱好与特长。还有的社团,则沦为几个人的小圈子,新成员很难融入其中,外围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更有相当一部分社团,连经费、场地都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何来稳定发展?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自己也缺乏社团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缺乏社团文化的熏陶。在美国,中小学的社团相当普及;日本的课后体育俱乐部几乎成了“必修课”。相对来说,咱们的中小学的社团文化还有待“补课”。正因为此,当进入大学以后,突然要选择社团,很多人都不知所措,于是乎,只能跟风、从众,结果出现人人都“喜欢”旅游、看电影的怪象。既然不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喜爱,参加社团完全只是凭一股好奇劲或赶时髦,那么坚持不下去也就不足为怪了。要解决大学社团中的种种问题,得追根溯源,从更基础的中小学培养社团文化开始。不过,这又是另一篇牵涉到教育改革的大文章了。

大一新生攻略:社团达人教你大学里社团怎么选?

那么,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如何选择社团呢?“能否提高自己,是否适合自己”是张涛给学弟学妹们提出的衡量标准。李熹若则把“兴趣”作为第一衡量指标,“利于之后学习和院内发展,也是很重要的标准,在选择时这些也要重点考虑”。徐成义建议“提前了解自己的学校大环境,然后通过联系一些该学校社团活动比较多的学长学姐,了解自己学校的社团情况,对感兴趣社团多收集些资料,便于参加面试和竞选。给自己一个好的起点,最好能够进入社团核心成员行列,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更广阔的平台。”

(据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中国教育在线综合)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