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家风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重要内容


来源:福建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良好的家风建设,优秀家训的传承,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原标题:家风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良好的家风建设,优秀家训的传承,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中国,家是很重要的,家和国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庭关系的放大与延伸,从父子、妻子、兄弟,延伸到族人、远亲、朋友,等等。《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任何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家庭里成长和成熟,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他(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家庭和个体的价值取向融为一体,国家的价值取向即家和个体的价值取向,而家和个体的价值取向亦即国家的价值追求。培育良好的家风,形成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良好的家风应有几个要求:一是风气要正,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走正道,坚持理想追求。二是要有档次。是指要立德、修身、齐家、平天下,要从大处着眼,不仅仅限于一般的行为举止的训导。三是要坚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的自觉的行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好的家风应该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家风形诸文字的载体是家训。家训,其本质意义是家庭或家族共同体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这个共同体必须共同遵守和承担的伦理责任。因此,家训历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中国保存流传丰富的家训文本,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的家训(也称家范、家诫等),其主旨主要是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等价值观,还包括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等行为规范,如父母对子女、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包括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夫妻间的嘱告等,都是家训族规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伦教育,人伦教育常依托家庭、家教、家风、祠堂、人伦节日来培育伦理道德。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石。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注重家法、国法;二、修身齐家;三、和睦宗族、乡里;四、孝顺父母,敬长辈;五、合乎礼教、正名分等。

家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成文的家训文字,也可以是写给家人、子女的书信,甚至家庭楼房、祠堂的楹联等。古代著名的家训有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是“修身”“齐家”的典范。

福建历代家训非常丰富,包含了修身养性、齐家教子、交友处世、任事用权、读书勉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朱熹家训》:“君子所贵者,仁也。有德者,年虽下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我,我必远之。”林则徐《致夫人书》:“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及计也。”严复《与甥女何纫兰书》:“勿谓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生;勿谓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从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林则徐的家训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这些家训,不但传承和教育了作者自家本族人,也因其广为流传而教育了历代的家庭。福建历代出现的众多志士仁人,与他们接受良好的家风家训教育有密切关系。

良好的家风建设和弘扬,家训的学习传承,关乎社会道德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关系。《礼记·大学》里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古人追求“内圣外王”人生目标的具体要求。治国平天下,先要修身齐家,要修身齐家,则先要正心诚意,要正心诚意,则要格物致知,也就是要学习。这揭示了个人的学习、修身、家庭道德建设与社会和治国的关系:从个体的读书明理开始,从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担当中培育对国家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关系到一家,家风的建设,关系到一国之大事。中国古代讲究“慎终追远”“诗礼传家”,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把社会道德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传承好的家风,建设好的社会道德,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我们进行的“三严三实”教育,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也都与个人修身和家风建设等道德建设有关。

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好的家风,传承好家训,对于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