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网上募捐如何避免“骗捐”

个人募捐新闻不断,骗捐的质疑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的确有很多深陷困境的家庭通过募捐获得帮助。社会需要爱心,但爱心屡屡被利用,如何应对这种困境?

这两天,南京本地论坛上出现一则消息———“媛媛还是走了”。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但发布后立即受到关注。媒体经多番询问最终确认,只有5岁的南京女孩媛媛(化名),于近日在美国不幸去世,与此同时,围绕这个女孩的募捐争议,也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去年6月,媛媛患重症的消息受到南京当地媒体的持续报道,此后其父母收到来自全国高达600多万元的巨额善款,不过,这笔善款在为治疗提供帮助的同时,针对治疗花了多少钱,善款的具体用途等,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获得外界的帮助是幸运的,但如今孩子不幸去世,父母又面临爱心人士的质疑。媛媛父母的好友表示,过一段时间将把相关信息发布出来,对社会有所交代。事实上,早在募捐之初,就不断有网友提出质疑:女童家庭有房有车为何马上就想到求助?为什么不公开捐款账目?媒体报道显示,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媛媛的父亲几乎每天更新朋友圈,通过照片和小视频,发送女儿的相关情况,但显然,这些信息并不足以回答外界的质疑。

类似这种对个人募捐的质疑,近年出现过多次。今年3月,中山大学团委老师何金鹏因女儿早产急需一笔资金,发起微信“公益众筹”。原计划募捐10万元,结果却获捐近百万元。由于夫妻二人都有正规工作,外界怀疑何金鹏“众筹”的主要动机,是试图将家庭困难完全推给社会爱心人士。最近的一个例子发生在重庆,一位患尿毒症的小伙通过网络募捐获得8万元善款,然而,最近这位小伙竟买了一辆13万元的SUV,如此引发骗捐的质疑,尽管当事人回应称是借钱买车,但仍不能消除外界的疑问:可以借到如此数额的钱款,意味着并非走投无路,那当初为何要通过网络募捐?

个人募捐新闻不断,骗捐的质疑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的确有很多深陷困境的家庭通过募捐获得帮助。社会需要爱心,但爱心屡屡被利用,如何应对这种困境?

如果遭遇极为紧迫,个人向社会求助并发起募捐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个人募捐如今之所以引发争议,主要因为网络技术的介入,一方面,外界无法确认求助人的真实境况,对于募捐必要性亦缺乏评估;另一方面,网络提高了募捐效率,求助如果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可能就有大量的捐助涌入,有时求助人获得的捐款甚至大于其所需,以致遇到善款处置方面的难题。客观地说,个人募捐一直存在风险,网络时代只是放大了这种风险。

个人骗捐现象对慈善事业的负面影响,可能不亚于发生在慈善机构身上的丑闻。针对个人募捐的批评由来已久,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公民个人权利角度,个人募捐都有存在的必要,目前的问题主要在于,如何通过适当途径避免争议的发生。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我国首部《慈善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同时该法律对于个人募捐有所保留,第二十六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这意味着慈善组织要承担平台责任,化解个人募捐存在的程序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8月22日,民政部官网公示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其中的“轻松筹”,正是重庆尿毒症小伙的筹款平台。可见,《慈善法》出台后,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如果骗捐的事实存在,除却谴责当事人,“轻松筹”平台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对南京女童筹款事件的质疑,到对重庆尿毒症小伙的骗捐举报,个人募捐的问题出现新的特点,考虑到新法律的出台,对于骗捐行为做出制裁,同时强化平台责任,无疑是完善个人募捐的重要途径。

作者

南都社论

南都社论

南方都市报就重大社会、时政问题发表的社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公布学生成绩算不算侵犯隐私?

如果连张榜公布成绩都感觉尊严受损,这些孩子今后如何面对社会、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