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表演催泪的情感教育

亲子关系如果这么容易就发生革命性的转变,那也太高估这样的生命与亲情教育了,更高估了一味宣扬和放大话语力量的情感导师。

10月19日,浙江宁波,在演讲嘉宾的催泪演讲下,几位男同学嚎啕大哭,并与家长拥抱在一起。当天,宁波市海曙区段塘学校举行“家校合作”教育系列活动之“让爱的人为你自豪”活动,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领悟生命与亲情,付出与感恩,拉近彼此的距离。(10月20日视觉中国)

这样的校园生命感悟、亲情感恩教育,早已不是第一次见到了,正在中小学校园里火起来。但不管何时见到,以下基本要素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盛大的场景里(要么是礼堂,要么是操场),激情高亢、唾沫横飞的导师,涕泪横流的家长和孩子,大有成就感的老师和其他校方人员,一起仿佛进入了另一种时空。在那里,孩子转眼就忘了昨天是怎么调皮捣蛋,惹爸爸妈妈生气的;家长们同样不记得眼前孩子平日的表现,而开始相信明天彼此的关系会更好;至于导师和校方,基本上是坐收实效,且偷着乐。

然而,亲子关系如果这么容易就发生革命性的转变,那也太高估这样的生命与亲情教育了,更高估了一味宣扬和放大话语力量的情感导师。事实上,这种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情境设定。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曾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里谈及于此,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都是在试图给对方一个印象,人们似乎就像演员一样,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观众,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有关他们的印象。人们行为举止的形成,在于他们想让那些他们认为是重要的人留下一个可接受的印象。

无疑,在一个宏大的场景里,伴随导师高亢音调而来的,就是一种情境的设定。当然,并不是说导师让孩子思考家长为自己操心、劳累的样子,去认真体悟亲情的伟大与无私,在那一瞬间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动就是假的,只不过这一过程明显伴有集体力量的裹挟。换言之,相比发自内心的感动,它更像戈夫曼所说的是一种表演,即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似乎即可成为对方眼中期待的人,否则无法与这个场景中其他明显发生情绪变化的人共存。这很微妙,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只不过有一些人抗干扰的能力要强一些。

基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教育别说带来正向作用,甚至有可能破坏原本顺畅的亲子关系,让那些真诚的互动也添加进表演的成分。毕竟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年龄决定了对生命和亲情的领悟力都尚在发展,有的则处于调适期。以个别学校最爱做的让孩子给父母洗脚为例,这事儿不是说不能做,但表达感恩显然不一定要通过洗脚。此外,以公开举办类似活动的方式软性强迫孩子这么做还有伤其自尊之嫌。可是,这么一来二去,大家都这么弄,一些孩子可能就误以为这才是感恩,这才是孝道。

说到这里,如何识别一种教育方式可能存在问题?我的办法比较粗暴:一要大家跟着喊口号的,二以说到当事人流泪为目的的,好像不流泪就没成效似的……遇上这种就绕道走吧。爱又不是辣椒水。

作者

小指

小指

评论员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科学家们对官位趋之若鹜不是好事

殊不知这些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当官之后,和那些学者专家知识人一样,荒废了自己的本职不说,更带来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积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