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80年代某中央领导遭呛声:中央想什么呢 不是拍脑袋


来源:人民网

话音刚落,一个青年就说:“你们中央想什么呢?我们提的数据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得来的,不是拍脑袋!”

核心提示:80年代有一次他随杜老到中南海汇报粮食问题,同去的几个青年,用数字模型证明,中央只要用保护价收购1280亿斤粮食,剩下的粮食可以完全放开,取消粮票,市场化经营。一位中央领导说,你们青年人还这么保守,中央留1000亿斤足够了,剩下的全放开。话音刚落,一个青年就说:“你们中央想什么呢?我们提的数据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得来的,不是拍脑袋!”领导马上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和颜悦色地说:“你们慢慢说,我仔仔细细听,好吧。”

 

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武云溥,原题:中国第一代经济学人:最早发现计划经济制度弊端,节选

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里,有三座红色砖楼,其中2号楼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经济研究所的办公地。集合了马洪、蒋一苇、孙尚清、周叔莲、吴家骏等国内一流经济学家的“工经所”,就在这里绽放光彩。值得提到一笔的是,日后走上国务院总理岗位的朱镕基,就在1978年调入工经所。

工经所是“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简称,首任所长马洪,1950年30岁时就担任中央东北局副秘书长,1961年他参与起草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行内人所言《工业七十条》。邓小平曾对薄一波回忆,毛泽东直到临终,枕边都还摆着一本有些破损的《工业七十条》。马洪本名牛黄,马洪这个名字还是18岁到延安时,陈云让他改的。在工经所,孙尚清是马洪的多年搭档,他俩的组合被称为“牛黄上清丸”,这个玩笑名号流传甚广。

一段时间内,马洪除了担任工经所所长,还同时是社科院院长和国务院副秘书长,横跨政学两界,得以调动许多资源。在所里,年轻人叫他“好老头儿”,因为马洪性情宽容。后来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的丁宁宁,曾经在一次讨论会上当众起身,指着马洪说:“你们这些人不读书,不看报……”马洪淡淡说句:“说话要有根据。”若无其事,继续主持会议。

马洪最大的优点是慧眼识才。当年马洪对于光远说起,需要办刊物作为改革的阵地,于光远说:“有个人才,不知你敢不敢用。”这人便是蒋一苇,确为办刊专家,1949年就在三联书店主编《科学技术通讯》,1959年担任刚成立的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1959年被划成“漏网右派”。马洪把蒋一苇调进工经所任副所长,筹办《经济管理》杂志。蒋一苇用了两个月创刊成功,这本专门探讨经济管理问题的月刊,发行量很快达到20万份。

工经所群星就介绍到这里,我们再把目光投向80年代的农村。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中,95岁的杜润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尊敬。1979年杜润生出任国家农委副主任,1983年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在突破“包产到户”的岁月里,杜润生巧妙地在妥协中前进,比如他成功地让中央文件上出现了这样的选择题:“可以包产到队,可以包产到组,也可以包产到户。”结果文件发下去,农民们只记住了“可以、可以、也可以”,于是纷纷兴高采烈地选择包产到户。

杜润生常去农村考察,奔走于田间地头,跟着他跑的年轻人有王岐山、周其仁、王小强等,都是后来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最早创建者。王小强第一次见到杜润生时,杜老劈头就说:“你的文章批判得淋漓尽致,站在岸上指手画脚,你想过没有,假如你是毛主席,怎么把中国农村搞好?”王小强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而在另外一个故事里,杜润生又很聪明地利用了年轻人的闯劲。曾在农研室工作的张木生说,80年代有一次他随杜老到中南海汇报粮食问题,同去的几个青年,用数字模型证明,中央只要用保护价收购1280亿斤粮食,剩下的粮食可以完全放开,取消粮票,市场化经营。一位中央领导说,你们青年人还这么保守,中央留1000亿斤足够了,剩下的全放开。话音刚落,一个青年就说:“你们中央想什么呢?我们提的数据是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反复测算得来的,不是拍脑袋!”领导马上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和颜悦色地说:“你们慢慢说,我仔仔细细听,好吧。”从中南海出来,张木生以为杜润生会批评年轻人张狂,没想到杜老嘿嘿直乐:“我就是要让你们这些小家伙为我们这些老家伙投石问路。”(《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