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64年周恩来为何事令登报给一毕业不久学生恢复名誉


来源:人民网

林一山道:“叫温善章。”周恩来道:“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给他恢复名誉。”

核心提示:被毛泽东称赞为“搞建设的人才”,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的林一山则向周恩来建议:降低三门峡水库水位,恢复潼关河段河床,即可解除对关中平原的威胁。同时,打开大坝底孔排沙,使水库泥沙进出平衡,将改造后的三门峡水库变成一个中型水电站。听到这,周恩来问道:“底孔排沙,过去有人曾经提出过,他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叫什么名字啊?”林一山道:“叫温善章。”周恩来道:“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给他恢复名誉。”

 

周恩来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吕峥,原题:圣人出而黄河清?三门峡水库为此折腾了数十年,节选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完成对黄河的截流。1960年9月,实现关闸蓄水拦沙。然而,仅仅一年半的时间,水库就淤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关以上,渭河和洛河的入黄口,也淤了“拦门沙”。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议论颇多。首当其冲的陕西省反映最为强烈。他们多次向中央反映,甚至到毛泽东那里“告御状”。1962年4月,在全国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呈交提案,要求三门峡工程增建泄洪排沙设施,以减轻库区淤积。会后,周恩来亲自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办法。此前三门峡水库已由“蓄水拦沙”运用,改为“滞洪排沙”运用,但仍未制止淤积。到1964年11月,总计淤了50亿吨泥沙,潼关河床抬高了5米。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本来流得好好的,此时却变成“来水宣泻不畅”,逼得从无水患的渭河两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浸没,农民只见土地年年减产,却不知原因何在。事实上,他们的土地因为水库蓄水已经盐碱化。而最糟糕的还是河床的“翘尾巴”,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己威胁到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中央会议上,周恩来坦白地说:“三门峡的水利枢纽工程到底利多大,害多大,利害相比究竟如何,现在还不能作结论。原来泥沙多有问题,现在水清了也有问题。水清了,冲刷下游河床,乱改道,堤防都巩固不住了……洪水出乱子,清水也出乱子。这个事情,本来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套经验,但是我们对祖宗的经验也不注意了。”有人把建三门峡工程这件事都推到苏联头上。周恩来不同意:“三门峡工程苏联鼓励我们搞,现在发生了问题,当然不能怪他们,是我们自己作主的,苏联没有洪水和泥沙的经验。”他承认,现在看来三门峡工程上马是急了一些,一些问题不是完全不知道,而是了解得不够,研究得不透,没有准备好,就发动了进攻,这一仗一打,到现在很被动。黄河规划时间短了些,搞得比较粗糙。

1964年春,陕西对三门峡的淤积问题意见更大了,邓小平来到西安,把王化云叫到跟前询问解决办法。王化云说,要解决三门峡库区淤积,还得靠上游修拦泥水库,三年修两个,见效快,花钱也不多。邓小平回京后指示中央书记处找合并后的水电部定方案。当时,周恩来正出访非洲,彭真开会过问了此事。会上,刘澜涛和钱正英都不赞成修拦泥库的方案。周恩来出访归来,不顾旅途劳累,深夜打电话把钱正英找去,详细询问三门峡工程情况,要钱正英去现场勘察。毛泽东听到陕西省的反映,焦虑不安,又没见到解决的确定方案,便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炸坝是否可行?陕西省有意见不说,水电部和黄委会的意见也不一致,周恩来决定专门开一次治黄会议解决淤积问题。

会上,各方意见不一,讨论激烈。河南省科委的杜省吾怨愤道:“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被毛泽东称赞为“搞建设的人才”,时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的林一山则向周恩来建议:降低三门峡水库水位,恢复潼关河段河床,即可解除对关中平原的威胁。同时,打开大坝底孔排沙,使水库泥沙进出平衡,将改造后的三门峡水库变成一个中型水电站。

听到这,周恩来问道:“底孔排沙,过去有人曾经提出过,他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叫什么名字啊?”

林一山道:“叫温善章。”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