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出品

专访宁德副市长:扶贫不能跟风 要立足本地实际

2016-09-20 18:49 凤凰资讯 陈芳

专访宁德副市长:扶贫不能跟风 要立足本地实际

文/凤凰网主笔 陈芳

凤凰网专访宁德市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黄建龙,介绍扶贫的“宁德模式”。

扶贫的“宁德模式”

凤凰网:宁德从当年福建省排名末位发展到今天人均收入超万元,就是一部脱贫史。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曾提出“宁德模式”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一个典范。“宁德模式”的内涵是什么?

黄建龙:宁德由于历史、地理和海防前线等原因,经济发展起步迟、社会建设欠账多,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985年,宁德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29.65元,为全国水平的83%,其中收入低于160元、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人口就达77.5万,约占当时全区农村人口的1/3;9个县中有6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   

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抓扶贫工作。至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91元,脱贫率达到96%。从宁德自身的发展路径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的很多关于发展经济、做好脱贫致富战略的延续。“宁德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色集中体现在习总书记当年撰写的《摆脱贫困》这本书中。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宁德模式”的内涵。

一是扶贫先扶志,以“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抓扶贫。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彻底摒弃“等要靠”、“穷自在”的思想,扶起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之志,扶起群众的自强之志,这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首要工作。闽南经济起步迟、底子薄、根基弱,扶贫工作困难重重。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第一条经验就是要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信心,牢固树立“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发挥人这一根本因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脱贫工作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屡次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创造出无数的可能。

二是因地制宜,以资源优势为突破点抓扶贫。扶贫开发工作选准发展路子是关键。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并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宁德模式”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现实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所在,围绕优势理清发展思路,选定突破点集中发力,促“弱鸟”在某个或者某些特定领域实现先飞,并且飞得更快、更高。

这方面,扶贫开发“宁德模式”在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上不乏成功经验,如立足于闽东山海资源优势,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大念“山海田经”,推广“种养加”,推动工业、农业两个轮子一起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集中力量扶持发展茶叶、水果、竹业、水产养殖等产业。据统计,1985年全市水果、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产量分别为1.07万吨、2.03万吨、1.11万吨、9.99万吨,2015年分别达到41万吨、17.85万吨、9.3万吨、88.6万吨,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带动了一大批群众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2012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注重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在9个县(市、区)建立了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和山地农业,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宁德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这是宁德最为典型的造福工程搬迁点。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连家船民分批搬迁上岸。为了解决渔民上岸后的生活出路问题,要“稳得住、富起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海上养殖业,溪邳村目前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村集体收入百万元。村里还出资全村37至59岁的村民社会养老保险、全体村民的医疗保险、村小学学生寄宿费和生活费、村敬老院供养五保户不足费用、60岁以上党员每月补助100元等十项村财负担。

同时,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方面,实施造福工程搬迁扶贫也是“宁德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上世纪90年代实施“造福工程”以来,全市共建成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600多个,搬迁群众35.6万人,1054个贫困建制村整体脱贫,近25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

三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抓扶贫。习近平同志说“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她的发展总要受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诸方面的制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宁德扶贫开发工作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一届班子接一届班子抓。

纵观宁德扶贫攻坚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198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54元,比1985年增加224元,年均增幅高达13.8%。第二阶段是上个世纪90年代,抓住国务院品准闽东为“开放促开发扶贫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开发促开发”,精心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并在福建省率先开展“造福工程”,“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超常规发展措施,顺利摘掉了“连片特困地区”和6个“国家贫困县”的帽子。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经济社会发展薄弱乡村为主战场,以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为主要帮扶对象,全面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小额信贷、“造福工程”搬迁等扶贫工程,仅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全市就有25.68万人实现脱贫。

宁德在30年扶贫实践探索中,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抓班子建设,特别是抓基层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先锋队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得到有效落实。

让农民摆脱等靠要思想扶贫方法至关重要

凤凰网:摆脱“等、靠、要”思想,很多地方都在提,具体怎么真正摆脱?宁德这方面有怎样的经验?

黄建龙:意识上树立以后,关键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上,让群众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得,他们才会积极。过去扶贫更多是以干部为主导。比如鼓励群众养猪、养羊,养什么,或者哪个地方觉得什么东西效益好就跟风,产生的效果就不是那么理想,群众后面也会有一些反复,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就是没有把扶贫项目跟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习近平同志来宁德以后提倡因地制宜,比如宁德发展茶叶,这是我们传统优势;再比如我们海域面积是陆域的3倍,就发展养殖业。再加上产业化、龙头带动,项目能见效,群众积极性就起来了。扶贫也要讲究方法,现在中央提精准扶贫,就是要结合实际。

赤溪村正在重新修建的移民搬迁点。

易地搬迁要考虑就业产业

凤凰网:易地搬迁也是目前全国各地在大力推的一种模式。宁德的造福搬迁工程实施比较早,这里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黄建龙:确实有些地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不适应发展,在这种地方搞很多基础设施,还是不见效,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么办?那我们就换个思路,搬迁出来。

但不是简单把人搬迁出来就完了。搬迁过程中还要帮他考虑到就业,考虑到产业发展。

总的来说,搬迁出来还是很艰苦,但是生活环境改善以后,包括下一代受教育等各方面条件改善,融入到搬入地,观念就变了。方法上,还是要因地制宜,要根据群众的意愿,有所为有所不为。

扶贫不能跟风 要立足本地实际

凤凰网:您提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怎么理解?

黄建龙: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我们干部要有所为,但是发展产业方面要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跟风,不能觉得其他地方做这个好,我们这里也做这个。一定要立足本地的实际,我的感受这一点非常重要,要结合本地的传统产生情况、群众生产情况、资源优势来做。

我们这么多年扶贫,从农村经济这块来说,就是立足我们的产业,把优势产业做大,然后围绕着产业的服务、深化、提升等做文章,包括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凤凰网:根据你们的经验,在做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黄建龙:政府不能用保姆式替代式思维来扶贫,一定要让群众参与,要征求群众意见。这也是我们早期的一些经验,现在我们基本上都是跟群众商量。

还有干部要深入一线,一家一户做工作,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总之,扶贫是长期任务,目前来说,解决绝对贫困在各地的努力下一定会实现的,但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还要坚持来抓。

福安市溪尾镇弘林敬老院,在农村养老方面走在了前面。附近的五保老人和留守老人,不少在这里养老。溪尾镇政府很重视这座村级敬老院,每年有专项资金支持。

六大措施提升完善“宁德模式”

凤凰网:相比较全国中西部一些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宁德绝对贫困人口相对没那么多,更多可能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对“宁德模式”是如何发展的?下一步扶贫具体思路是怎样的?

黄建龙:扶贫攻坚在路上,“宁德模式”也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形势发展和新常态下新的任务要求,不断适应形势、丰富内涵、完善提升。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我认为现阶段关键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脱贫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继续通过更有益的实践探索提升完善“宁德模式”,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要切实提升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对已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核实梳理,摸清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实行分类扶持,做到精准措施“全覆盖”。在提升扶贫“精准度”的基础工作方面,推广屏南县精准扶贫“网底工程”建设的做法,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减贫台帐,以年度为时间节点,按照脱贫标准与群众一起“算账”,进行全面评估;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即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巩固脱贫成果,避免出现返贫;对因残疾因灾因病致贫的新增贫困户、返贫户,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对象,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二要深化实施“产业扶贫”。要大力发展脱贫增收产业,把增产增收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首要办法。一方面,要总结提升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产业专项规划,配套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园区、山地农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力强的龙头经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如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与当地贫困户利益联结的发展模式,就很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另一方面,要依托贫困乡村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增收脱贫成效显著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如福鼎赤溪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采取的“1+N”(1即发展旅游业)发展模式,福鼎柏洋村、蕉城上金贝村等民族村走农旅结合的路子实现了“弱鸟先飞”。

三要加快推进造福工程“搬迁扶贫”。按计划对边远偏僻山村实施“造福工程”整体搬迁集中安置,通过加快造福工程搬迁,彻底解决边远山村群众的生存发展难题,确保边远自然村顺利实现整体搬迁、“不留死角”。按照2015年3月摸底情况,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70户11980人需列入造福工程搬迁,计划用4年(2015年-2018年)时间完成搬迁任务。在实现搬迁后,还要加大对群众在新安置地就业、就学的引导力度,通过鼓励就近就业创业,支持安置地学校、卫生所扩容等,实现群众“搬得出、住得下、富得起”。

四要加快推进“就业扶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要注重做好贫困家庭劳力转移就业工作,依托我市的产业发展需要,针对扶贫对象家庭主要劳动力,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和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每年培训贫困户1万人以上;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农业职业培训1万人以上。通过大量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的能力素质,实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1名劳动力接受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扶贫人口有序转移。同时,各级农业、海洋渔业、茶业等部门要组织各类专家、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现场指导服务,切实帮助扶贫对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难题,保证每年在贫困乡村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1000次以上。

五要落实好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机制,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决定》,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统筹协调农村扶贫和低保标准,逐步实现两项标准协调统一,到2020年,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针对贫困户主要存在的因病、因灾、因残、因子女上学等致贫返贫的主要(突发)原因,因户施策。如,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成员重大疾病治疗进行补助,贫困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帮助贫困户家庭大学生每生每年解决6000-8000助学贷款并每生每年补助2500-4000元;对贫困户、低保户的搬迁对象,除享受造福工程各项优惠政策外,每人再增加3000元补助资金;对享受补助后仍无力自主建房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在征得群众本人同意的前提下,在集中安置区建设“公租房”、“五保幸福园”等公益性住房加以妥善安置等。确保因病因灾返贫、因子女就学致贫的贫困户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保证生活质量不滑坡。

六要积极整合社会力量扶贫。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工作意见》要求,引导有爱心的龙头企业、社会个人、企业家、慈善家采取“认领式”做法,联系贫困户,开展扶贫济困、资医助学活动。如动员引导每家大型企业挂钩1个贫困乡,每年支持贫困乡100-2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或精准扶贫基金,动员引导企业(或企业高管)挂钩当地30户贫困户,每年为每个贫困户筹集1000元以上发展生产帮扶资金,争取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安排1名劳动力到企业务工等,着重建立完善社会力量与帮扶对象之间的对接联系平台,通过依托各级慈善总会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基金”平台,接受社会各阶捐赠的扶贫资金,并按照一笔资金对“一村、一户”的形式,做到阳光操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发动各级工青妇、科协、残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到贫困户中开展“巾帼扶贫”“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扶贫活动。动员市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等各类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物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加快脱贫步伐。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违者必究!)

责编:陈芳 PN061

中国扶贫 世界贡献
凤凰网大型扶贫报道项目。

进入频道首页

凤凰网官方微信号

想看新闻热点、敏感事件、
独家分析?扫这里

推荐阅读

  • 宣战2020
  • 凤凰聚焦
  • 在人间
  • 暖新闻
  • 第一解读
  • 数闻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