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泛合金融咖啡联合创始人冯超:金融思维的距离


来源: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济南9月19日讯 【小编说】前日,泛合金融咖啡联合创始人冯超(F)接受了中国房地产金融资深记者王婧(W)的专访,就“金融思维的距离”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现将专访内容原文呈上,欢迎咖友进行讨论。

原标题:泛合金融咖啡联合创始人冯超:金融思维的距离

齐鲁晚报济南9月19日讯 【小编说】前日,泛合金融咖啡联合创始人冯超(F)接受了中国房地产金融资深记者王婧(W)的专访,就“金融思维的距离”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现将专访内容原文呈上,欢迎咖友进行讨论。

冯超简介

冯超,华东理工大学MBA,曾就职于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闪电鸽创始人,上海泛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旗下有泛合金融咖啡俱乐部,“金脉+”,从事金融大数据分析领域10余年,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创新有深度的研究。

W:金融是个很专业的领域,您说的金融思维的距离,是指普通老百姓吗?

F:你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凡是拿薪水老实巴交还房贷的,都离金融很远,老百姓拿购买金融工具(房产)的高价购买了一个居住空间,却没有利用好这个金融工具去抵扣房贷,这就是典型的“金融食物链”底端人群。钱,是离我们每个人最近的东西,但我们每个人或企业,又离金融那么远,据报道,全国在编金融人员800万,13亿人口中有潜在金融需求的多达4.5亿,截止2016年,全国企业数已达7000万家,这就意味着,800万金融人士要服务4.5亿人口,7000万企业,平均每个金融从业者要同时覆盖56人和8家企业的金融服务,可想而知我们离金融有多远。

W:每个金融机构都会服务好自己的客户,他们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去做相应的金融服务,远近这个事情,不应该是老百姓考虑的问题吧?

F:每个人或企业都有自己的金融需求,小到房贷车贷,大到投融资运作,根据二八原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维护高净值客户才是他们的重中之重,比如说,在欧美国家,资产超过1亿的客户,会受到“家族办公室”的服务,而在中国,资产超过1000万的客户,才会受到“私人银行”的服务,当然,现在有些机构已经把这种服务降低到百万级别资产的客户身上了,但仍然有很多个人或中小企业享受不到这种服务。

W: 您指的服务,具体是哪方面的服务,老百姓真的需要这种服务吗?

F:简单来讲,这种服务应该是对个人或企业财富和债务的合理规划,老百姓当然也需要,我说个大家常见的需求,如果一个需要贷款的客户找到金融机构,机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他的贷款资质,贷款资质决定他的贷款准批额度,我们认为这根本不是金融服务,这只是用一种金融工具解决了客户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而真正的金融服务,是要了解客户的贷款需求背后的需求,为什么要贷款?贷款的用途有哪些?根据这些贷款背后的需求,帮客户定制一个最低成本的快速融资方案,才是真正的金融服务。

W:能具体说明一下吗?

F:拿我身边发生的一个例子吧,半年前一个批发红酒的朋友急需要进货资金300万RBM,他告诉我找到了一家利息相对较低的贷款产品,条件是把他的房子作为抵押,审核需要三天,这个时间他有些等不及,贷款额度能不能批到300万还是未知数,这在贷款领域是常见的事情,我问他300万贷出来怎么用,他告诉我,他经营红酒批发8年,手下有20多家二级代理商,情人节之前代理商催他加大铺货量,他急需300万去进货用,于是我让他列了个名单,告诉我这20家代理商哪些做的好,他给我列出了10家,然后我给他出了两个方案:一,通过上下游融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供应链金融的做法,给代理商一个比贷款利息低的折扣价格,条件是货款先付,3天内发货,这样300万就很容易融到了,类似这种整合上下游融资的方法,我一口气给他讲了5种;二,债股联动的模式融资,让身边认可这个生意的朋友以项目投资的方式资金介入,约定首年归还本金,后5年按照公司利润的10%给朋友做分红,5年后解约,这样就可以做到融资成本为0了,至于5年内分出去的10%,其实都是拿利润分出去的钱,大家都容易接受的,如果生意亏了,300万分5年,每年60万归还朋友,这样算还是没有融资成本的。

W:那如果5年内没有还款能力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叫债股联动模式,对于他朋友来说,首先要明白投资有风险的道理,看好这件事才会投资,并享受5年的分红,所以可以无利息,再者,公司会把所有利润优先偿还投资成本,如果没有偿还能力,再考虑房产抵押的方式,这里就涉及到信用杠杆的使用了,具体做法有很多,总之,谈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债股联动规则,控制好其中的杠杆风险就好了。

W:我们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有理财的需求,贷款需求的不见得很多,能从理财方面解释一下金融服务吗?

F:是的,老百姓现在都学聪明了,不会把钱放在银行了,无论钱多钱少,都会做一些分散投资,基本上都是一些固收类的理财产品,和股票等,平均收益达到年化8%-10%已经很不错了,这里我要强调两个概念:资金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大多老百姓的这种理财,都停留在资金收益率上面,如果把钱当做一个能交易的产品的话,我们拿到的收益都是批发到最后一级代理的价格了,如果要追求更高的收益,需要接触到资本收益率的层面才行,比如说股权投资这样的项目,资金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的认知程度,决定了你离金融的距离。

W:高收益的投资,最常见的就是房产投资,我们都感觉这个投资方向还是很踏实的,看得见摸得着。

F:80年代的朋友可能会记得当年的一种硬通货,电视机,当时是要单位开具证明,凭票去购买的,购买后可以在市场上用人民币做二次交易,刚开始的时候利润很大,其实电视机在当时,就是一种金融工具,但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购买一台电视所需要的票越来越少,利润空间小到没人愿意在做的时候,国家为了刺激金融市场的继续发展,开始调控到房产投资上,第一个政策就是允许购房贷款政策,各大银行都开通了购房贷款按揭服务,以此来刺激老百姓的购房需求,而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个金融泡沫“接盘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中国的房产泡沫太严重的原因,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个承载泡沫的经济体,当房产泡沫太严重的时候,国家就会调控到下一个经济体,比如说股权投资,大家熟悉的新三板,新四板等,都是国家推动股权投资的政策表现,就好比是当年国家调控银行开放购房贷款按揭服务以刺激购房需求一样,未来,股权投资可能会成为资本收益率比较热门的投资方向。

W: 您谈到了国家的调控政策方面,那您认为国家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会存在哪些挑战?

F:这个话题有点大,宏观层面上,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专家给出了科学的分析,微观层面,就我们旗下泛合金融咖啡俱乐部“大家聊金融”栏目中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做个简单的归纳分享给大家参考。

大多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思维认知不足。首先是金融从业人员一定要离金融“近一些”,之前一个国外甲骨文的同事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看了很多中国的媒体报道,老百姓为什么一直抱怨房价太高,我反问了他一个问题:“在你的国家,有几个金融人士服务过你?”他说2个左右。我告诉他,在中国,一个人平均会被10个左右的金融人士服务过,从储蓄卡,信用卡,房贷,车贷,保单,理财,投资等,几乎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金融人士服务过我们。原因很简单,每个金融人士只会使用个别金融工具,所以卖给我们房子的经纪人不会关心我们其它方面的金融需求。对于他们来讲,在和客户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之后,没有做到后续的金融服务生意,实在是亏大了。回到老百姓抱怨房价太高的问题上,如果你把房子当做居住空间去购买,那房价确实是高的离谱,如果你把房子当做是买了一个金融工具的载体,那么你会发现高是有价值的。在欧美国家,金融机构是服务个人或企业的,中国则反之,所以每个人都下意识的存钱,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金融社会化,而在我们中国,还处于金融企业化的初级阶段。

W:一个人掌握这么多金融工具,这应该不现实的,很多人没有精力学习那么多的金融工具,精通一两个就很好了,这和您说的这种全方位金融服务是矛盾的,这又如何解释呢?

F: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金融思维的原因。一个人有金融思维,不代表他要掌握很多金融工具,但是对于金融需求的场景化分析能力一定要有,了解各种金融工具的运用场景,把金融工具融合到金融需求场景中,做出一个最优的投融方案,这才是对客户最大的价值,这才是我之前讲到的“金融服务”,正如我上面谈到的一些实际案例,我们最常见的抵押贷款,实际上是最原始,成本最高的融资方法。如果大家了解一些资产证券化的常识,债权投资转股权投资的基本技巧,就会明白我讲到的什么叫“金融场景化”,大家熟悉的供应链金融,就是典型的供应链场景化下的金融工具运用,这种思维不仅经适用于企业,对个人投融资也适合,只是要有基本的金融思维,然后运作过程中控制好各种杠杆的风险就好。缺乏了金融思维的金融工具,已经脱离了金融场景化,中国的金融从业者,大多数是没有这种金融思维的,这和金融行业中各领域间的认知差异和合作限制有关系。

W:我们都认为金融行业是个开放的行业,为什么会存在这种领域之间的限制呢?

F:中国的金融行业实际上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么开放,更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封闭的。国内金融业态分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体制,两个世界。体制内是受国家编制的,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体制内像是一艘配置齐全,航行在风平浪静中的大船,各方面会相对安全,船员们高度依赖这种安全的保护,也就慢慢丧失了游泳的能力;而体制外就是风浪中的小船,在金融改革浪潮中,不仅要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同时也要具备抵御风浪的能力。所以我们回看一下金融界的那些创新,基本都是民间的创意,如果体制内和体制外没有去很好的“一带一路”方式融合在一起,这种金融行业各领域之间的限制将很难打破。

W:金融改革存在的其它挑战呢?

F: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人才失衡问题。一位银行界的资深老前辈前段时间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他认为现在信息技术在互联网行业已经运用的很牛了,一个纯互联网公司,90%以上的人都有技术背景,而在传统行业中,信息技术还只是处于小学2年级的水平,他提出了业务人员大大多于技术人员的现状,而各行业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必须要有大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但这两者都懂并不是容易的事,最好的办法是让两者更好地交流融合。比如互联网金融,中国做各类金融业务的人近千万计,但能开发软件的人远远少于金融业务人员,而且他们之间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渠道,这种人才配置失衡会直接影响金融改革创新的质量。

另外,互联网金融跨界现象也非常严重,我们也统计了一个大概的数据,全国金融在编从业人员:800万;编外泛金融从业人员:共累计2000万人,并以每年20%~30%速度递增。而且领英中国《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中也提到,中国互金业85%的人才从其他行业跨界而来,其中34.8%的人在互金业从事工程或信息技术,他们对金融的理解大多停留在表明认知层,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押错用户的“痛点”。

W:您刚有提到过,说您之前在甲骨文工作,从这个方面来看,您也属于跨界经营了,同样的问题,您怎么面对?

F:是的(笑),我在甲骨文从事大数据分析领域,虽说服务对象全部都是银行,但从目前做的这件事情来看,也属于跨界了,我们启动了一个叫“泛合金融咖啡”的项目,在将近2年的筹划过程中,走访了40多家机构,100多位金融实操专家,最后我们发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模式:找到1000位金融人士做产品设计,我们只发挥我们擅长的,做平台的代加工工作。

W:这听起来是比较理想,但如何能让1000位金融人士帮你做产品设计呢?

F:这也是我们线下泛合金融咖啡俱乐部的有益之处。俱乐部位于北外滩的黄金位置,拥有2500㎡的定制化金融活动线下场地,吸引很多金融机构过来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2016年4月18日试营业以来,我们举办了大量的金融活动。同时,我们还开办了“大家聊金融”栏目,对金融活动主办方的关键人物进行了专访,产品的设计方向,基本都是这些金融业内专家提出来的,采访内容在我们“金脉+”公众号上也有实时的更新。另外,我们依靠自有场地的优势,每周举办3场“金脉+”特邀用户访谈会,平均每场在50人左右,截止今日,已经超过20余场,累计1000余人提出了产品细节上的各种想法,我们把这些想法提取共性,作为产品功能的设计依据。同时,也解决了核心种子用户的问题,作为回报,我们会开放一些有价值的功能优先提供给这些种子用户使用。“金脉+”APP即将上线,预计上线之日,会达到2000多人的忠实种子粉丝。产品后期不断迭代更新的依据,依然来自于特邀用户的访谈反馈,我们会这种访谈会一直办下去。这是一个产品粉丝化的年代,我们始终相信,好的产品和模式,一定是市场打磨出来的。

W:我们聊的大多都是一些行业问题,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平台的具体价值体现?

F:除了上述我提到的:金融行业间各领域之间的限制问题、金融从业者的金融思维认知不足、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人才失衡问题之外,从业者还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金融人脉拓展的限制。据我们调研,一个从业者70%的客户都来自于人脉渠道的介绍,维护好高质量的渠道,也就能做出好的成绩。当然,我说的这些,也都是我们平台上1000位“产品经理”呼吁出来的,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中国首家真实性垂直金融人脉拓展O2O平台。所有平台的用户都是经过实名认证,市场反向认证和泛合金融咖啡官方认证于一体的用户录入规则,“金脉+”致力于让金融人脉更真实,让金融业务更靠谱,后期我们还要推出泛合金融商学院,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我们谈到的,让金融从业者学习金融思维,了解更多的金融工具,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让他们离金融更“近一些”,只有他们近了,才有能力给个人客户或企业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当然,紧跟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我们不见得是做的最好的一家,但我们愿意发起这件事,让更多的有智慧、有实力的金融专家或机构参与进来,一起为促进中国的金融改革贡献微薄之力。

W:国内已经有很多家金融咖啡题材的俱乐部关门了,泛合金融咖啡俱乐部在发展金融社交平台具有什么样的独特理念,发展优势在哪里?

F:是的,前两年咖啡题材的创客空间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国家领导人也很支持这种业态的发展,但近年来,提到金融咖啡题材的俱乐部,大家却不是很看好了,类似这样几个老板凑些钱,为了做圈子而做平台的这种咖啡空间,其可持续性是耐不住考验的,与其他创客空间不同,泛合不仅限于被说烂的“圈子文化”,而是要做垂直金融领域的,深度的,且基于高质量内容的社群服务,这对很多草根金融创业者也非常有利,这些人往往连自己的金融产品都没搞清楚,因此需要金融专业人士的帮助,而这里不仅具有线下丰富的会员人脉,而且还有“金脉+”APP,用户可以线上随时随地获取第一手高含金量的专业咨询、行业活动、精准人脉和专家观点。以实体线下泛合金融咖啡俱乐部为载体,打造国内比较稀缺的真实性金融人脉、资讯交流、投融资对接的综合社交平台。

W:做社交平台,想必是个超高挑战的事情,您怎么看你们对社交平台的挑战?

F: 没错,有很多行内人士也经常这样问我们,尤其是我们做金融类社交平台,这个难度刚开始我们就有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筹划了2年才启动,坦白的讲,未来变数无人知晓,无人可控,对我们来说,最重要不是担心这个挑战,而是要先走出去,我们会发动更多的金融专家或机构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另外,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半个专家了,大家都知道,对于一个APP来说,最关键的是推广,2013-2015年那种送个小礼物让你下载APP,疯狂圈流量拿资本的年代过去了,资本从来没有不清醒过,资本也没有春天和寒冬之说,只是那两年创业潮,创业者自己创嗨了自己而已,话说回来,我们让1000位金融人士参与了产品的设计,我们扮演了代加工的角色,这是典型的用户导向开发模式,我们持续不断的让更多的从业者加入进来,除了确保产品质量外,也解决了种子用户和推广的问题,另外,我们认为,一个APP至少要保证做到四点:“有趣,有料,有传播,有价值”,想不清楚这四点,根本不能动工,“金脉+”也会坚定这个原则,通过不断的迭代开发,去挑战这个金融社交平台。

采访后记:

整个采访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冯超给我的印象是自信中不乏谦逊,简单几个例子,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离金融的距离,在谈到国内金融改革问题时,深入浅出的给出了三个观点:“大多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思维认知不足,金融改革过程中的人才失衡问题和金融人脉拓展的限制问题”,采访结束时,我让冯超分享一句创业心得给大家,他认真的说道:“人生没有成败,人生只会一直在路上,最感谢的,就是路上志同道合的同行人,致,路上的人!”,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想法和资金,更多的是落地性和前瞻性,预见方能遇见,希望未来冯超和他们的平台也能遇见今天的预见。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