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他们如何拍摄丛林深处的“我们”


来源:北京青年报

通过巧妙隐藏的摄像机来接触动物是BBC拍摄动物纪录片经常使用的手法。正如BBC制作人员在纪录片花絮中所说的:“为了做到用动物的视角来看世界,我们的摄影师团队必须把关于生物的各种知识和拍摄的特殊技巧结合起来。”在BBC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隐秘王国》中,为了拍摄草丛中的小动物们,制作人员们使用了足足半吨重的摄影器材来捕捉这些娇小生物的活动瞬间。为了更好地“打入”草丛世界内部,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咨询当地人,了解动物们的习性。最后,他们打造出了一片以假乱真的草丛舞台,把摄像机隐藏在草丛的小沟中。小动物在草丛中奔

原标题:他们如何拍摄丛林深处的“我们”

一部由陆川执导、迪士尼自然跨国团队制作的野生动物题材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近期被誉为暑期档“泥石流”之外的一股清流。影片描绘了三种中国珍稀动物的生活:四川的大熊猫母女、雪域高原上的雪豹达娃一家、神农架野林中的金丝猴家族。作品用恢弘的画笔,为观众们描绘着四季交替、岁月轮转中的生命。

这部影片的不断升温,让电影背后的故事也慢慢走进了公众视野。不少人从制作人员的讲述中,初次体会到了在自然腹地拍摄野生动物需要经受怎样的等待和考验:食物相对短缺,很多时候都只能吃速食食品;高原地区气候无常,上午冰雹下午烈日;生活条件恶劣,厕所只是临时刨出的一个大坑……可这其实还只是次要的困难。最让人犯难的是,这些珍稀野生动物大多神出鬼没,拍摄几乎全凭运气。拍摄雪豹的摄制组第一个月甚至根本没能看见雪豹。经过长达18个月的努力,制作者们得到了约350个小时的珍贵素材,之后又经过漫长的挑选、剪辑与重组,这部79分钟的影片才终于得以诞生。

《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热映,使得野生动物这一原本在中国比较冷门的自然题材类电影,几乎首次在中国院线获得了关注。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好奇,此类纪录片是怎样拍摄而成的?其他国家的自然纪录片又是怎样出炉的呢?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世界各国拍摄的自然纪录片,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描绘这片自然天地以及幕后制作的精彩花絮。

英国

多种奇招 卧底自然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些年常采用各种奇招,在大自然中设下自己的“卧底”,以更好地观测到野生动物们在自然环境下的一举一动。这些“卧底”可能是一块陡峭的“山崖”、一棵长“眼睛”的“灌木”、一枚“鸟蛋”,甚至是一只会动的“企鹅”。制作人员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把摄像机隐藏在这些以假乱真的伪物中,从而在近距离捕捉动物世界生活百态的同时,尽量做到不打扰、不惊吓它们。

BBC的著名纪录片《企鹅群里有特务》,便是使用这种拍摄手法的代表作。制作人员将50台摄像机放在假企鹅(眼睛和身体里均有摄像机)和假岩石、假冰块里,混进企鹅群近距离拍摄这些呆萌的鸟类,让观众真正体验了一把“企鹅的生活”。约50人组成的摄影团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三种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企鹅进行了跟踪拍摄。在此期间,剧组别出心裁地派出了多种伪装的“特务”混入企鹅群中。假企鹅们会走路、转头,像其他企鹅一样在冰上滑行,甚至还会在海中游动。求偶季到来时,这台在冰上滑行工作的摄像机竟然还引来了一众企鹅追求者。在“间谍”们的镜头中,观众们得以近距离见证企鹅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的生命过程,同它们一起经历海狗的追逐、陡峭的悬崖……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制作人员用心之巧和技术之精。《动物间谍》系列纪录片也因而在英国获得了超高人气。

通过巧妙隐藏的摄像机来接触动物是BBC拍摄动物纪录片经常使用的手法。正如BBC制作人员在纪录片花絮中所说的:“为了做到用动物的视角来看世界,我们的摄影师团队必须把关于生物的各种知识和拍摄的特殊技巧结合起来。”在BBC拍摄的另一部纪录片《隐秘王国》中,为了拍摄草丛中的小动物们,制作人员们使用了足足半吨重的摄影器材来捕捉这些娇小生物的活动瞬间。为了更好地“打入”草丛世界内部,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咨询当地人,了解动物们的习性。最后,他们打造出了一片以假乱真的草丛舞台,把摄像机隐藏在草丛的小沟中。小动物在草丛中奔跑活动时,摄像机们就“偷拍”下它们的一举一动。《隐秘王国》的摄影师西蒙说:“我想要让观众们真的觉得自己是一只象鼬,在草丛里飞奔。”或许正因如此,BBC才会采用这些难度很大的手段来拍摄,从而使摄影机真正与动物建立连接。

这样的拍摄方法有时会使安设摄影机的难度大大增加,为制作团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纪录片《非洲》的拍摄花絮中就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三位摄影师想把摄影机隐藏在河对岸的灌木丛里,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河中水流较急,并且还有鳄鱼探出脑袋。三人为到河对岸安置相机煞费苦心。他们尝试了小船,还自制了竹筏,可试了很多次都没能到达对岸。三个摄影师无奈地漂流在河中心,只想要快些漂到下游的浅滩重新尝试。自制的竹筏甚至没有桨,摄影师干脆拿出汤勺划水,“卧底”大自然的难度可见一斑。但正是这些别出心裁的拍摄,为观众带来了惊喜的体验,也给英国自然纪录片带来了极好的口碑。

美国

深入野境 历险寻奇

相比英国,美国自然纪录片似乎更有“硬汉”风格。美国野生动物纪录片常遵循“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原则。因此,制作人员往往会踏足险境,尽力为观众提供深入荒野丛林中最原生态的感受。这使得许多美国自然纪录片具有惊、险、奇的特点,观众在饱含冲击力的镜头前,足以体会大自然的野性粗犷与波澜壮阔。

最能代表这种雄奇刺激风格的,应该就是美国“探索”栏目(Discovery)了。此栏目的自然纪录片多以深入险境著称(如著名的《荒野求生》系列),所以常常聚焦于险恶条件下千奇百怪的野生动物。比如具有很高人气的《河中巨怪》系列纪录片。在极限垂钓者及生物学家杰里米·维德的带领下,观众会见识到各种河中凶猛的怪鱼:食人鱼、食人巨鲶、巨骨舌鱼、淡水鲨……为了记录下这些鱼类的生活轨迹,摄制组常常要来到凶险的水域,近距离进行解密。维德基本每集都会把水怪钓上来举在手中,由摄像机近距离拍摄。为了在各类凶险荒芜的自然条件中进行拍摄,剧组有时还会使用直升机航拍等手段,挑战恶劣的环境。

除了自然环境,语言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难题。拍摄所到之处大多深处自然腹地,不少当地人还具有自己特殊的口音。不过随着长期的拍摄,摄制组也慢慢能够流畅地与这些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了。维德现在已经熟练掌握葡萄牙语和一些方言,有时甚至可以胜任翻译的工作。很多此类美国纪录片中,都会邀请一个维德这样的自然专家,隔着屏幕带观众一起历险。

除了探索栏目,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y Channel)也拍摄了很多探索大自然雄奇之处的纪录片。比如历时三年制作、投注大量资源的《大迁徙》,以宏伟的视角,记述了百万只动物跨越数千里的旅程。迁徙生存之路困难重重,拍摄制作之路也同样极具挑战。《大迁徙》中很多惊险的镜头都是近身拍摄,摄影师们为了拍摄精彩画面不惜铤而走险。比如大白鲨成群捕猎的镜头,就是摄影师安迪扛着水下摄影机,在鲨群之中拍出的。大白鲨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之一,这无疑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挑战。“要想拍摄好大白鲨,首先就要战胜你自己心中的恐惧。”安迪如是说。

另一位为《大迁徙》拍摄非洲野象的摄影师鲍勃也在拍摄过程中历了一次险。大象虽然性格比较温顺,但因为体型巨大,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被象群踩踏的危险。鲍勃坦言,因为拍摄风险巨大,他有时会害怕得颤抖。“有时你很害怕,但是想后悔也来不及了。你发现自己根本无路可退、无路可逃,因为你和它们离得太近,一旦你轻举妄动就会被它们发现的。”有一次,鲍勃在忙着拍摄一个象群的同时,他没注意到自己身后出现了第二个象群,这使他陷入了这些庞然大物的包围,随时有被踩扁的危险。鲍勃赶紧撤退,却情急之中落下了三脚架。象群离开之后,他再回来看三脚架的情况,发现已经几乎被踩扁。

日本

拟人化表达 人文情怀浓厚

日本自然题材纪录片,多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其中对动物生活的描述,往往具有很强的拟人色彩。并且这些纪录片往往不只是单纯的动物纪实,还包含着对人类以各种方式干涉自然的反思,以动物的生活为窗口探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日本最为著名的动物题材纪录片恐怕要数《日本列岛:美丽生灵物语》了。这是一部在科学研究和观测的指导下,把日本顶尖摄影师历时两年拍摄的记录影像重新组织而成的作品。这部影片记录了日本列岛多种可爱动物们的生活状态。不过片中对于动物的记录和描绘远不止于它们的一举一动本身。在拟人化的描写中,制作者们认真地描绘着它们的家庭、友情、恋爱……使得观众觉得这些生物不再只是普通的飞禽走兽,而是与人类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生灵。“动物们凭着家族和伙伴间的羁绊,传递着生的力量。”这样拟人化的描绘和制作,使日本的动物题材纪录片像一个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承载着很多人类的情感,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这或许源于日本纪录片制作者心中把动物当成伙伴的那份感情。他们重组拍摄纪录片素材的时候,会用人的情感来串联动物的故事。《狐狸的故事》正是一部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全片以一棵“知识渊博的老橡树”的陈述展开,从老橡树长者一般的视角中观察着狐狸的生活。制作人员们甚至为英俊的雄狐狸和美丽的雌狐狸之间的爱情写了诗句,放入纪录片之中。观众们随着制作人员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情感表达,看着狐狸们“恋爱”、“结婚”、“组建家庭”……这也使得此片分外感人和温馨,成为日本自然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不过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拍摄的时候需要煞费苦心。另一部日本纪录片《乌干达大猩猩》中,拍摄者们为了研究黑猩猩的社会和文化尝试了许多拍摄地,才找到了满意的故事。

日本自然纪录片的人文情怀还体现在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上。制作者们会做很多相关的调查和咨询,动物的生活现状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影片中的重要内容。《日本列岛:美丽生灵物语》中就包含了不少关于日本濒危动物的数据。《日本福岛辐射森林》则用镜头和数据,揭示了海啸与核泄漏给小动物们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体现出对人类行为深深的反思。

法国

动物们作为“演员”参演“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混搭

和英美一样,法国也有着悠久的动物纪录片拍摄历史。不过不同于英美的是,法国的纪录片往往更注重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很有“一花一世界”的意境。也许正是因为片中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和玲珑剔透的情感,法国的自然纪录片体裁多为电影而非电视节目。

著名纪录片《微观世界》就体现出了法国制作者们对于细节的强烈追求。这部影片意在“以电影为媒介分享在昆虫世界的发现与情感”。两位学者厌恶了人世间的封闭与做作,遂通过细微的观察和拍摄,把家门口“卧虎藏龙”的草丛描绘成了一个奇妙的微观窗口。这部片子拍了20年,最后只剪成73分钟,用心程度可见一斑。片中包含了非常多美妙的、鲜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两只透明蜗牛的缠绵性爱是自然纪录片中最经典的镜头之一。通过镜头,制作者们描摹着甲虫的决斗、毛毛虫的大军、蜗牛的爱情、蚊子的出生……作品的制作并没有使用太多复杂的机器,也没有动用很多特效。但这部小草丛的记录史还是带给了观众很强的惊艳之感,收获了极高的声誉,或许正是源于制作者在漫长的拍摄岁月中对于自然每一处美好细节的极致追求。

由于法国自然纪录片大多为电影形式,其中往往不仅包含着客观的记录,还会引入导演的剧本进行再剪辑,以更多地体现其作为电影的创作个性。因此,很多法国自然纪录片中包含着大量导演的情感与想象,实际上是兼具纪录片和故事片特点的“杂交品种”。关于此,吕克·雅克(法国著名自然纪录片导演)曾表示:让·雅克-阿诺(法国动物电影先驱者)拍摄的《熊》等纪录片,实际上是“故事片”。但让动物们作为“演员”参演的拍摄经验,给后辈创作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可能性。由此可见,法国的很多动物纪录片其实是导演的创作情感和自然的生态场景的“混搭”,法国创作者们希望以此为影片带来更大的艺术价值。

(本版文/实习生 于霏凡)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