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震后唐山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来源: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特约记者赵锡臣、通讯员郑芃芃、媛媛、赵珺):像钟摆一样准确。每天上午8点,郑素琴都会出现在唐山市福乐园小区的中心广场。

原标题:震后唐山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国际在线消息(特约记者赵锡臣、通讯员郑芃芃、媛媛、赵珺):像钟摆一样准确。每天上午8点,郑素琴都会出现在唐山市福乐园小区的中心广场。

她已经退休14年了,过得有滋有味。早上7点,给孙子做早餐,送到小区内的路南区第二实验小学。随后,就来到中心广场,和相熟多年的老姐妹们跳广场舞。

她每天都是笑得合不拢嘴。这不,又和旁人唠起了家常:“我这大孙子明年就小学毕业了,打算初中就上旁边的26中,我还能走着接送。”

“虽然我原来的企业改制了,但是我有养老保险,每个月能开3000多,足够自己吃喝,还能给孙子花!”

“家里的老头子身体不太好,但是咱小区的工人医院社区诊所忒方便,离得近不说,还经常给老年人做慢性病专项检查。咱小病不用出社区!”

这是一种便利。

更是一种幸福。

属于每一个唐山人。

震后4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揽,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使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济,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40年来累计投入64.89亿元用于校舍改造。截至目前,唐山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2565所,在校生(幼儿)125万人,教职工9.78万人。

唐山二中语文教师鄂京辉亲历了唐山教育这40年的发展历程--

地震那年她上小学五年级,震后不久,在学校门口的露天广场上恢复了上课,桌子是砖头和木板搭的,板凳是从家里带的。她上初中时,教室是临时搭建的简陋的平房,一到冬天,就腾出一块地方来搭个临时的炉子取暖,弯弯曲曲的黑烟囱令她至今难忘。1987年,鄂京辉被分配到乐亭二中工作,那时学生在灰瓦红砖的尖顶平房里上课,教学环境改善了不少,但教学设备依然十分匮乏。90年代以后,学校陆续建起了第一栋教学楼、第二栋教学楼,教室里有了电扇,办公室里有了电脑。2002年,鄂京辉调到唐山二中工作,随后的几年里,教室里不断添置了电脑、投影仪、电子交互白板等。2010年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学校的整体面貌又有了更大的提升。每次到省内其他地市听课,鄂京辉的自豪感都是满满的,“去过那么多学校,我觉得我们唐山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有魄力的,我们的教学设备是最先进的。”

正如鄂京辉所经历的。40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十五”期间,教育总投入达到133.7亿元,其中财政性投入97.9亿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97倍和1.85倍。2015年,唐山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19.52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达109.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6.9倍和8.4倍。

为了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唐山市坚持“以德立校、师德为先”原则,在全市学校构筑师德建设体系。1987年,制定《关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思想品德和业务能力考查的意见》,从政治、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组织纪律4方面考查教师师德。1999年,制定《唐山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暂行办法》,提出评价标准。2002年后,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系统行风建设。2014年12月,市教育局印发《唐山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同时,从1992年开始,唐山市每年开展评选“双百十佳”教师(全市推选100名师德标兵、100名优秀班主任,从中选出十佳教师)活动,大力弘扬高尚师德。

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唐山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兴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20世纪90年代,唐山市探索的小学学区一体化经验在全省推广,并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介绍经验。2004年,唐山市新的课程标准在中小学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全面推开,课改经验在全省推广。2007年,唐山市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实验区,在全国研讨会上代表省做经验介绍。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从905个增加到9135个,医疗病床总数从1.1万张增长到4.1万张,卫生人员从1.78万人增长到6.45万人;全市累计药品零加价销售让利1.3亿元;新农合筹资总额23.74亿元,大病保险累计报销1.9万人、3.4亿元……

炎炎夏日,一个小药箱,一副硬脚板。

就这样,签约医生张立群如往常一般来到周文芳的家,敲开了门。

“大娘,您最近怎么样,有没有坚持吃药?血压还高不高?大爷的血糖控制的咋样?”自从给二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后,这样的随访已成常态,医生小张也成了周大妈的“新朋友”。

“大妈,您上次跟我提到的遵化的亲戚,得了胃癌,现在怎么样了?”

“他这一病医药费就花了十几万。幸好赶上了好政策,新农合报销一部分,大病保险报销一部分,这样一算,自己才花了个零头,减轻了他不少的负担。每次见着我,都跟我说,赶上好时候了,老百姓真是受益啊。”

这个普通的家庭享受到的医疗服务仅是唐山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40年来,唐山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有些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唐山市加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力度,从源头上抑制了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了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模式,使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促进了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确定了“济困医院”和“济困病房(床)”,为贫困患者提供帮助。“济困医院”实行济困政策以来,减免幅度已经占患者医疗费用的25%,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积极推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轻患者的负担。

到2015年,唐山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12个县(市)区21家县级医院全部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药品零加价销售让利1.3亿元。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分别比去年同期降低7.41%、5.49%、5.52%和13.05%。到2015年,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已发展到9135个,比1978年的905个增长909.4%;全市医疗病床总数达到4.1万张,比1978年的1.1万张增长272.7%;全市有卫生人员6.45万人,比1976年的1.78万人增长262.3%,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3万人,比1976年的1.38万人增长235.5%。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截至6月底,全市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覆盖186.9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335.78万人;工伤保险覆盖107.83万人。

“没有工伤保险,我恐怕早就不在这人世上了。是政府的好政策让我捡回了一条命!”在唐钢医院血液科,记者见到了与白血病魔抗争长达12年的唐陶集团工伤职工陈小林。

“如果不是工伤保险为我负担了一切治疗费用,在高昂医药费用重压之下,我的家庭早就捉襟见肘、难以为继了。”回忆往事,陈小林眼里噙满泪水、声音微颤地告诉记者。

12年来,记不清多少次入院治疗,忆不起多少回与死神擦肩而过……病情危急时,陈小林的血色素降到0.8g,血小板几乎为零,就是这样一个白血病重症病人,正是依托于工伤保险这个唐山市广大职工的“保护伞”和“生命线”,才一次次化险为夷,将生命延续至今。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大力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全市社会保障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统筹城乡”的发展理念,积极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构建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框架体系。

从2007年起,唐山市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险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职工向居民、由单一支柱向多层次体系转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目前,唐山市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城镇就业人员政策上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工伤保险扩面工作持续推进,失业保险实行城乡统筹发展。

唐山市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于2000年起步,在“十五”期间,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从无到有,覆盖范围从小到大、管理服务由粗放向精细转变;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保障体系由单一到多层次,保障程度从低到高,抵御风险能力由弱到强的转变;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统筹层次由地(市)县两级统筹向市级统筹转变,结算方式由独立结算向县区结算、市级清算、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转变。

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城镇参保总人数220.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54.6万人,城镇居民65.5万人,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居于河北省前列。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