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37年红色守望 一辈子宣讲誓言


来源:新文化报

1979年,25岁的刘国信退伍回乡,开始担任大荒沟村村长。从那时到现在,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他都会领着村委会成员到十三烈士墓来祭拜、除草、填土、清扫。清明节时,附近学校的学生来祭奠烈士,刘国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义务讲解员的任务,为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解那段历史。

原标题:37年红色守望 一辈子宣讲誓言

刘国信给群众讲解烈士事迹 新文化记者 杨威 摄

刘国信给群众讲解烈士事迹 新文化记者 杨威 摄

6月24日,珲春大荒沟十三烈士陵园内,整洁的环境,十三位烈士的黑色大理石墓碑光洁照人,鲜红的碑文清晰可见。62岁的“草根宣讲员”刘国信站在墓碑前,向前来祭奠先烈的群众动情地讲解着:

“1938年8月18日清晨,珲春县游击队刚刚参加完支援黑龙江抗日的任务归来,晚上,他们留宿在大荒沟一处地主家的空房子里,没想到,遭到叛徒出卖,天还没亮,几十个鬼子就摸了上来……”

一阵风吹来,几片叶子裹着灰尘落在墓碑上,刘国信用手将叶子摘掉,随手抓起自己的衣襟,擦拭着墓碑。待参观的群众走后,他又拿起随身带来的扫帚,开始清扫陵园院落。面积几十平方米的陵园原本就很整洁,他将群众脚上带来的泥土也清扫一空,整个陵园一尘不染,在四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穆。

“13位烈士的事迹我在这里讲了30多年,他们的墓碑我也守护了30多年。”刘国信凝视着那一块块墓碑,轻轻地告诉记者。

听着烈士故事长大

刘国信是土生土长的大荒沟人,从小他就从大人口中知道了十三烈士的故事。那是1938年,我党领导的珲春县游击队活跃在远离县城的深山老林中,不时向日寇发动袭击,成为日寇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趁一名游击队员回家探亲时将其抓走,各种威逼利诱将其发展成间谍,为他们通风报信。当年8月18日,游击队员从黑龙江支援战斗回来夜宿大荒沟,日寇得知后趁天不亮偷偷发动袭击。还在睡梦中的游击队员经过顽强抵抗,占领了制高点,击退了日寇的进攻,13位队员在战斗中牺牲。活下来的同志将他们的遗体就地合葬在一处。1958年,延边州干部疗养院的老干部们将烈士的遗骸整理出来,分别立碑,1960年,珲春县委在大荒沟建立起“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花岗岩墓碑,并在四周种上了金达莱和松树。这一段历史,一直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

从小学开始,每年清明节,大荒沟两所小学数百名师生都要到烈士墓祭奠烈士。刘国信作为其中一员,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了解、感动,再到震撼,烈士们为了崇高信仰而无惧无畏的牺牲精神慢慢地植入了他的血液。

“十三位烈士当时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有几个成家了但都没有孩子,有一个姓郎的还不到20岁,父母被鬼子杀害后加入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就牺牲了。”

“其中有一个叫林夕的小队长,他原来是珲春县委书记,年轻,有干劲。他来了之后就公开批斗特务、叛徒,后来日本鬼子知道了就派人来杀害了我们不少同志,这使他犯了左倾错误被免职,到游击队里当小队长。这次突围,他做出了巨大贡献,多亏他,拿着枪打开门冲出去后,他没有往山上跑,而是一边喊口号,一边开枪突击吸引鬼子注意,这样其他人才趁机跑到山上,后来他肠子都被打出来了还继续战斗,直到牺牲……”

讲起那段历史,刘国信面色凝重,令听者仿佛回到了过去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入伍参加唐山地震救援

怀着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刘国信19岁参军成为一名军人。他先后参加了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救援。在唐山,房倒屋塌,死伤无数,他和战士们用双手扒开瓦砾,从废墟中救人。正值七月,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气味难闻……他和战友们艰难地从废墟下挖出了20多人,虽然无一生还,但他还是向每一个逝者敬礼。

“我在那待了40天,7月份,满大街都是那种味道,天天就是挖死人,没有活的,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实在要是坚持不住了,就告诉自己,就当他们是十三烈士,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手挖破了,坚持;胆汁都吐出来了,坚持。在那个骄阳似火,全国哀悼的日子里,年轻的刘国信似乎一夜之间成熟了起来,开始考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义务讲解革命历史

1979年,25岁的刘国信退伍回乡,开始担任大荒沟村村长。从那时到现在,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他都会领着村委会成员到十三烈士墓来祭拜、除草、填土、清扫。清明节时,附近学校的学生来祭奠烈士,刘国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义务讲解员的任务,为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解那段历史。

“十三烈士都是朝鲜族人,朝鲜族有中秋节祭奠的习俗,每年中秋那天,他都领着村里几个人到墓碑前面,摆上吃喝,先扫墓,再祭拜,然后大家就陪着烈士再喝一会,他说,要让烈士们在地下也有酒喝。”刘国信的老伴告诉记者,老刘当村长时做啥事都认真,对待烈士的事更是一丝不苟。

2004年,珲春市委、市政府在大荒沟建起了党史展览馆,修复了十几个抗战遗址,这里正式成为党员、学生和外地游客的一个参观基地,来参观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刘国信再次主动请缨,成为义务讲解员。不论何时,只要有人来参观,不论他有多忙,他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赶到党史展览馆,换上那套老伴为他准备的佩戴党章的西装,庄重而深情地讲解起解放前我党先烈抗击日寇的那段历史。

“他对这个事特别认真,我们一起干活十多年了,到了夏天有时我们正干着活呢,那边一个电话说有人来参观,他撂下电话就走,经常这样,耽误了不少活。”和刘国信认识十多年的林场工人樊红伟告诉记者,大家以前挺不理解老刘的做法,觉得他有点傻,放着赚钱的活不干,天天骑着摩托车来回跑十多里地去义务讲解。可老刘对这事非常坚定,还总给大家讲烈士们的故事,时间长了,大家慢慢也就理解了,还对老刘心生敬仰之情。去年夏天连下几场大雨发了洪水,眼看着水就要冲进党史展览馆,老刘急得够呛,招呼几个朋友一起去筑坝抗洪,大家二话没说都去帮忙,幸亏行动及时,展览馆保住了,大家心里都挺高兴,“也算是为烈士们做点贡献。”

从2004年党史展览馆建成到现在,相距十多里地的十几个抗战遗址,刘国信每周清扫一次,每年都用鲜红的油漆描一次碑文。道路坑洼他用推车推来土填上,大雨倾盆他筑坝抗洪。他从家到展览馆要往返十多里路,每年累计有三万多人来参观,他为此每年要往返几十趟。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大雪漫山,他光摩托车就骑坏了三辆,风雨无阻,从未言悔。他也因此获得了珲春市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我就感觉,人家十三烈士为了国家命都没了,我这点事算啥!要啥钱啊待遇的都惭愧!”62岁的刘国信已经为信仰坚守了37年,他说,只要他能动弹,他就会继续做下去。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