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出品

援疆4年的北京干部对和田工作的思考:等不得,急不得

2016-06-22 07:48 凤凰网

文/凤凰网主笔 陈芳

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和田如何定位、和田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是什么、北京数十亿的援疆资金怎么使用、每年上百个援建项目怎么管理、如何输血式援助向造血转变……四年多来,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副指挥汪兆龙每天都在思考。

2012年2月,有过汶川地震灾区援建经验的汪兆龙,被组织选中,作为第七批北京援疆干部来到和田。

4月6日,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项目通报协调周例会上,凤凰网主笔见到了汪兆龙。他外表文雅,语气平缓,但说到具体工作,专业与严谨中自透权威,纷繁的上百个项目,了如指掌。

援疆四年来,从周一到周日,汪兆龙几乎没有休息过,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他在和田,妻子带着儿子在北京挤地铁上下学,每一次与妻儿通电话,他说在心里都多一分内疚;年迈的父母在安徽农村老家,一年不能见上一面,每听到《常回家看看》,不免偷偷流泪;母亲生病住院,他从和田赶回照顾一周,离开时特别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忠孝难以两全。

4月6日晚,凤凰网主笔就援疆工作与和田问题,专访了汪兆龙,以下为对话实录整理:

北京今年援疆资金25亿

凤凰网:十二五期间,北京援疆资金下来79.9亿,这些钱是怎么花的?今年的援疆资金是多少?

汪兆龙: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政策,北京拿出72.6亿援疆资金,又超额拿出4.9个亿,加上社会各界捐资捐物,共计79.9个亿。今年计划安排的援疆资金是25个亿,什么概念?和田地区去年的财政收入是18.6个亿。

首先,十三五北京援疆规划把援疆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绘制出来了,每一年就是依据规划制定年度项目投资计划,通过项目落实规划。

在安排项目资金的时候,一要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即围绕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二是落实自治区及和田地委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三要看地方当前的需求是什么、老百姓的需求是什么、未来发展的需要是什么、现实社会发展的短板是什么……按照轻重缓急安排项目资金。

凤凰网:今年你们的援疆资金是25个亿,项目有两百多个,在周协调会上,听您讲要确保项目开工率,上半年七下半年三,援疆项目具体怎么管理?

汪兆龙:我们援建项目的选择和年度援建计划的制定是比较科学、符合实际的。在19个援疆省市里面,北京是率先建立援疆项目储备库,项目库是动态的,每年的7-8月份进行充实和完善。确定入库项目程序是这样的:受援方向指挥部申报拟援建项目,我们进行严格审核把关。一看符合不符合国家政策,二看是不是当地急需,三看综合效益是否明显。对申报项目,通过实地踏勘、座谈交流和借助外脑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研究项目建设地点,是否涉及征地拆迁;研究建设和运营条件,项目红线外道路、供排水、供电、燃气等市政配套条件如何,是否满足施工及建成后运行要求;研究项目投资规模多大,功能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建设,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何等等,符合条件的入库。制定下一个年度援建计划的时候,会从项目库里选择项目,跟地方反复沟通,认真听取意见,不断调整完善,经过“三上三下”,授受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援建项目的确定,我们既充分尊重了地方需求,又严格把关,双方磨合得很好。

受援地是主体 北京发挥驱动作用

凤凰网:援疆工作上,北京和地方各自怎么定位?

汪兆龙: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对有关各方职能定位非常清晰:受援地是主体作用,国家部委是支撑作用,援疆省市是驱动作用,我们不缺位也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凤凰网:我看到你们的项目进程表,立项前审核,开工后监督,完工后验收等等,北京每一个环节都很规范透明。相对而言和田在这方面可能有差距,甚至官员可能觉得规范的程序会降低效率,这中间会不会有冲突?

汪兆龙:我们依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法规,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制定援疆项目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回头看,在援建初期,这些制度确实标准高、要求高、要求严。我管项目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他们开始不适应,有的当地干部就说,我们要是达到你们那个标准,就不是你们来援助我,就是我们去援助你们了;还有的领导急了说,我不跟你讲了,我去找你们指挥,我说你可以找指挥,指挥不会同意你的,既使考虑到授受双方的关系勉强同意,在办公会上我也会坚决反对;有的甚至以“你们看着搞,支援就支援,不支援就拉倒,我就这样了”的姿态。

我说那不行,如果缺人才,可以帮助你们请。借外脑,通过专家给你们提供技术支撑,但是你自己还得干,不能停留在原来水平上,老不进步。要花援疆资金,我不但要对指挥部负责,对北京市负责,更要对和田负责。你可以讨厌我,但是我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要规范操作。在碰撞磨合过程中,他们知道,我难讲话,没有多少商量余地,就下工夫,事情就做得漂亮了,现在大家成为朋友了,当地干部项目管理水平也上了大台阶。不是能力达不到,有时候还是一种动力问题、观念问题,一逼一压也都出来了。

这也是一种援疆,我们带来观念上的变化,带来管理水平的明显提升。通过几年的援助,最后就能达到或接近我们的项目管理水平,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援助是为了将来不援助,是为了增强当地造血功能,有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几年,我从当地干部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帮助。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适应,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我发自肺腑的地感谢和田广大干部群众对我个人及北京援疆工作的大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更多是输血式打基础

凤凰网:十二五期间,北京援疆资金更多用于打基础的硬件上,比如安居富民房、校舍、医院、文化中心等,还是一种输血式模式。

汪兆龙:这些领域都是和田地区当时的短板,也是直接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我刚来的时候,和田地区校舍矛盾非常突出,小孩上学总得有个地方啊。

十二五期间,北京援疆项目资金安排主要集中在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的硬件设施建设。硬件是基础,但是硬件条件改善并不代表整体水平的提升,比如说有了好学校,不等于教育质量上去了。十三五期间,就要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提升,软硬件相配套,比如教育上我们会着重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援建重心要下沉,向基层、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倾斜。北京援疆,是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不断自我调整,每个阶段重点都不一样,刚开始,县城里的小孩还没有学校上,怎么往下面延伸,总得有个轻重缓急。

和田的问题如果用钱能解决,那就不叫问题了

凤凰网:北京对和田地区的援建,十三五时期要从输血向造血式援助转变,北京援疆资金用于产业的支出从十二五时期的10%增加到了28%,具体怎么让当地造血?

汪兆龙:十二五期间,产业援疆我们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说实在话,效果低于预期。

和田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交通网络的末端,铁路是终点,高速公路是空白,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滞后,交通约束明显,是一个经济孤岛;和田位于世界上第二大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气侯条件恶劣,干旱少雨,一年200多个沙尘天,季节性、工程性缺水,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加上复杂的社会环境,发展产业极其困难,以农业为主,基本没有什么工业。

和田地区农村大量劳动力过剩与产业工人急缺同时并存。和田不缺劳动力,但缺产业工人。什么原因?一是观念上的问题,有业不就,附近有服装厂,两三千块钱一个月,管吃管住,好多女同志还不愿意去。二是语言问题,不会汉语,出去打工基本交流都困难。三是职业技能问题,经过专业培训的技术工人很少。此外,发展产业要有产业集群,一定要有上下游的配套,但这个地方发展产业链非常困难。

我们招商引资,开始大家都信心爆棚,事实上没有那么容易,和田的问题如果用钱能解决,那就不叫问题了。

和田究竟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通过调查研究,结果也没那么悲观,和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个地方种什么都好吃。和田的空气、土壤、水都无污染,适宜发展高端有机农业。具体怎么发展现代农业?这里戈壁沙漠多,有大量可以改良的土地;用现代节水设施技术,至少可以节水40%到50%,大量增加种植面积;再引进一些现代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这方面,北京有科技方面的优势,走科技引领的路子,通过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加上这里的阳光资源,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田的种植面积就能成倍扩大。

当产量做上去以后,再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最适合和田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和田三大优势资源:戈壁、阳光、无污染的空气,走高端农业路线,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优质特色林果业,占领北上广深这样的高端市场,发展空间很大。

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引进北京等内地的大企业、先进技术等,结合和田当地的资源,把产业做起来,促进和田经济腾飞。

嵌入式居住脱离产业会成为包袱

凤凰网:现代农业首先需要规模化,在和田农村,由于每家耕地很少,土地集约化是很难的,倒是在沙漠中新建的团结新村等发展较好。这是发展方向吗?

汪兆龙:嵌入式社区结构是把不同民族聚集到一起居住,如果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实现发展,将来会是一个包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我们支持受援地开展民族嵌入式团结新村、和谐新村和兵地融新村试点。安排项目资金支持民族嵌入式新村的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学校和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与新村建设相配套的设施农业大棚建设,让村民以适合他们特点的方式就业,还经常邀请北京农林专家来和田传授设施农业种植技术,把产业和居住有机结合起来。以这种方式,促进不同民族群众在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中,相互了解,增进信任,加深友谊,实现民族团结融合。把产业和居住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农民慢慢变成产业工人。试点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凤凰网:要增加和田地区的造血功能,具体怎么调动当地民众的积极性?

汪兆龙: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就业,如果这个地方老百姓都有业可就、有钱可挣,再加上教育和引导,社会稳定问题就能够解决。

引导当地民众接受现代理念 至关重要

凤凰网:也有人讲新疆的很多问题不是单纯靠发展就能解决的,新疆在和田召开的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扶贫既要管饱肚子,也要管好脑子,北京援疆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汪兆龙:概括来讲,就是要发挥教育的教化功能,发挥医疗卫生的感化功能,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润化功能,通过这些来引导老百姓改变观念,接受现代理念,过上现代生活。

比如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援疆,从娃娃抓起,抓双语教育,十三五期间,我们会继续加大双语教师的培训。比如我们安排的很多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中心、培训相关人才、支持文化下乡等,就是用现代文化来引领,对冲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比如我们对南疆文明的挖掘,在历史问题上正本清源。

凤凰网:关于教育援疆,北京下了很大功夫。您认为和田地区的教育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汪兆龙:双语教育和教学水平提升问题。十七八岁那一代人再抓很难了,现在要从娃娃抓起,不能再耽误这一代,十三五期间我们重点要建双语幼儿园,要加强对校长和双语骨干教师的培养,希望以此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管理水平。我们在和田地区投入的硬件设施比内地很多地方都要好,再加上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整个教育水准才能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是扶到根子上了,一定要把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优先战略落到实处。

和田怎样才能留住人才

凤凰网:和田这个地方,留不住人的原因,在您看来有哪些?安全方面是不是最重要因素?

汪兆龙:和田这么大面积,200多万人,但是人才特别缺乏,整个地区就两个博士、十几个硕士,北京满大街都是。和田不是不想搞好,但长期受制于人才的困惑,好多事情想做都做不起来。

留不住人才,说实话还是事业,这里除了政府机关几乎没有什么企业。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到哪个地方,时间长了都会有亲朋好友,这个问题不存在;待遇留人,这个地方的待遇经过这些年的调整逐渐上去了,但是还不够;关键是事业留人上就有问题,人才引进来要有事干,现在搞一批博士来还真没有事情干。人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关键还是要有事业干,像老一辈科学家,在沙漠戈壁大山里搞原子弹,生活没有我们现在好,但孜孜不倦,一直到死,也没有说其他的东西。

当然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确实恶劣也是一方面原因。关于不稳定因素也会有影响,虽是小概率事情,但对个人来讲,赶上了就是百分之百,在内地没有这方面心理压力。

留不住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但事情都是人做的,需要有一批开拓的人、能干的人,没有事业,创造出事业。我们一方面培养当地人员,另一方面安排项目支持从外地引进人才,建了人才专项资金,还打算盖人才公寓来留人。

和田的问题:等不得,急不得

凤凰网:您援疆四年多,对和田的问题怎么看?对援疆工作有怎样的体会?

汪兆龙:有领导问我,对援疆工作怎么看?对新疆问题怎么看?和田问题怎么看?我说六个字:等不得,急不得。等不得,就是和田这个地方有的问题很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再等下去分裂势力渗透越来越严重,边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但这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二三十年的积累,要解决也急不得,急违背规律,适得其反,就可能要犯错误。

中央对南疆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而且中央的决策符合实际。我们现在就是把中央的决策贯彻好,根据和田的需求,通过项目让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好,同时用现代文化去引领,对冲宗教极端思想,让当地百姓过上情趣化、世俗化的生活。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和田的长治久安问题能解决。

过去五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趋势向好的五年。

到新疆一段时间,自然而然有了责任感使命感

凤凰网:和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环境复杂,什么支撑您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年?

汪兆龙:我是2012年初来的和田,原定年底回去。2013年,换了一任指挥,就再干一段时间,一晃到2014年底,第七批援疆干部全走了,因为我对情况最熟悉,为了完成工作上的交接,又把我留下来。就这样一年一年就干下来了。

在这里,说句实在话,付出也大。长期不能向体弱年迈的父母尽孝,不能照顾妻儿。不适应这儿干燥的气候,不适应这地方的饮食,长期睡眠不好,相当一部分援疆干部都是这样。刚来的时候体检,什么毛病都没有,五年下来,检查出肝囊肿、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身体指标一年比一年差。

说到支撑,首先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你想,新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今天这种情况,咱们不来建设不来帮助,长期这样下去,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加剧、民族分裂势力盛行、再加上外来敌对势力干扰,这个地方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边疆不稳,国家必然要动摇,民族也不能团结。总得有人去做些牺牲,总得有人去干这些事情。

我们的干部,来到这里,突然就有了一种责任感,来了以后突然觉得这里的问题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你在北京工作,不受新疆的影响吗?这边发生暴恐,北京马上提高警戒。再想想在新疆留下来的人在这个地方帮我们守边疆,我们从内地来帮助他们,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责任感使命感,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做的。到这个地方来,没有什么条件可讲。援疆干部要有政治觉悟,要有大局观。来这里之前怎么讲,还是体会不深,但到了这个地方工作一段时间,就能真正体会了。

其次是充实感。我们到这边来,就是实实在在干事情,真的是把地方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干。我们的专业水平,不说多优秀,至少还可以,在这地方能够发挥专长,往往就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整天从早到晚都忙得不亦乐乎,感觉到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责编:唐艺赫 PN085

中国扶贫 世界贡献
凤凰网大型扶贫报道项目。

进入频道首页

凤凰网官方微信号

想看新闻热点、敏感事件、
独家分析?扫这里

推荐阅读

  • 宣战2020
  • 凤凰聚焦
  • 在人间
  • 暖新闻
  • 第一解读
  • 数闻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