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杨氏制鼓家传四代 潮州大鼓声声不绝(2)


来源:新快报

在手工作坊的附近,杨文辉有着两个储物仓库,“大鼓在制作的时候,物件一定要保持干燥,这样成型之后,才能使用更长的一段时间。”杨文辉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堆满各式鼓的仓库,杨文辉说,仓库里的作品,大部分已经被预订出去了,即便是市场需求增加,市面的鼓的“供给”却没有增加。随着岁月的流逝,老手艺人的逐渐逝去,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一行的匠人已经越来越少。“制作精良的潮州大锣鼓作坊,仅仅剩下两三家,而且还在减少,不用很久相信也会慢慢消失。”杨文辉谈起行业前景的时候,并不太乐观。“我都可能是最后一代的制鼓匠人了,实在

原标题:杨氏制鼓家传四代 潮州大鼓声声不绝(2)

日期:[2016-06-01] 版次:[A11] 版名:[岭南大匠] 字体:【大中小】

■鼓身上漆

■鼓身上漆

匠名:杨文辉

匠龄:制鼓30多年。

匠好:泡上一壶工夫茶,点上一抹轻烟,

静坐关爷庙内,等候四方觅鼓人。

那布满老茧的双手 拿下海外华侨订单

“刚刚就有马来西亚的客人预订了一批鼓,我们目前正在赶制。”关爷宫巷深处的杨家作坊,门口的路宽不足两米,近几十年来,周边的景致也没有太大变化。杨家的作坊就在这一间破旧的老屋里,老屋只有一层,附带一个小天井,看起来简单,但屋里堆满了各种制鼓的设备以及半成品的鼓,在简陋的会客室里,杨文辉泡起潮州工夫茶,招待来客。

杨文辉说,杨家因有百年的制鼓工艺沉淀,加上口碑,来定制鼓的客商络绎不绝。他伸出遍布老茧的手告诉记者,鼓是一种纯手工的制品,加上他对出品非常考究,有时候客人要等很久才能提货。曾经有位华侨要预订一批鼓送到海外的唐人街,由于对出品要求非常高,这位华侨亲自走访了不少制鼓作坊,唯独在遇到杨文辉的时候,他一眼看到了杨文辉这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当即拍板,“很多人跟我说得天花乱坠没有用,我相信您这双布满老茧的手,肯定是功夫非常了得的高手!”

每年的端午节和春节前夕,都是卖鼓的旺季,一个月卖出数百个鼓是常事。“一个地区或者村落有新龙舟下水,就需要配备鼓,庙宇的落成也需要配备新鼓,因此近年来鼓的需求不降反升。”杨文辉说,除了生产潮州大鼓之外,有时候也会按照需求,生产一些其它类型的鼓。“其实制作各种各样的鼓,只要技艺熟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他的鼓,我制作出来的同样是精品。”

匠人老去后辈不足 担心制鼓技艺失传

在手工作坊的附近,杨文辉有着两个储物仓库,“大鼓在制作的时候,物件一定要保持干燥,这样成型之后,才能使用更长的一段时间。”杨文辉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堆满各式鼓的仓库,杨文辉说,仓库里的作品,大部分已经被预订出去了,即便是市场需求增加,市面的鼓的“供给”却没有增加。随着岁月的流逝,老手艺人的逐渐逝去,没有新鲜的血液注入,这一行的匠人已经越来越少。“制作精良的潮州大锣鼓作坊,仅仅剩下两三家,而且还在减少,不用很久相信也会慢慢消失。”杨文辉谈起行业前景的时候,并不太乐观。“我都可能是最后一代的制鼓匠人了,实在太辛苦。”

杨文辉说,首先这是一个非常讲究技艺的工作,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锻炼,才能掌握技巧。此外,除了学习技巧之外,平时也非常辛苦,属于体力活,而收益又与产量挂钩,每赚一分钱,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要做好这一行,需要无论严寒酷暑,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以前很多匠人是为了生活而制鼓,在如今的物质条件下,很少有年轻人接受得了,因此,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份手艺会失传。”杨文辉说。

三四十道工序

道道都是纯手工

杨文辉的手工作坊门口,放着一个高1.58米、直径1.53米的红色大鼓,像这样的庞然大物,将被放置于庙宇之中,做摆设之用。杨文辉姐弟三人正在帮大鼓上油漆,三人忽而爬高,忽而弯腰。记者看到,姐弟三人手臂上均有破损,三人的手掌同样布满老茧。“很容易受伤的,一不小心就划破了皮,不过我们也不怎么搭理,最多用止血胶布贴上去。”杨文辉说,制作这样的一面大鼓,需要姐弟三人通力配合一个月,通过三四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杨文辉说,由于没有90后年轻人的加入,作坊内从事潮州鼓生产的,全靠杨文辉姐弟3人。”杨文辉告诉记者,就算是制作一个普通的潮州鼓,需要的工序也一样多。首先是根据大小需求,把木材锯成条状,一片一片拼装起来,形成鼓身,然后逐渐修正,再用竹条固定鼓身,让鼓身成型,随后就开始蒙皮工序了,蒙皮最为复杂,也是最讲究技巧、最耗费体力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不停揉压鼓皮和敲打鼓的四周,尽量地将皮拉紧。”

记者看到,制作一个简单的潮州鼓,也需要杨文辉兄弟两人的通力合作。两个人围着千斤顶,对牛皮进行绷紧,再用铁棍不断对牛皮进行“松皮”,每“松”一段时间便停下来敲击鼓面,根据敲击声再继续“松皮”。经过反复松皮、刮毛调试音色,当确定想要的音色出现后,用鼓钉将鼓皮与鼓身固定,这样便把最终的音色定型下来了。

“制成一个好的潮州大锣鼓,关键在于鼓皮。必须选择具有弹性带毛的生牛皮,经过复杂的清洗加工,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后才能使用。”杨文辉告诉记者,蒙鼓皮的环节决定了一个鼓的成败,包括音调的高低、音色的好坏等。鼓皮必须经过千斤顶无数次的拉、绷,铁棍不断地“松皮”,才能逐渐产生清脆响亮的高音。

鼓基本成型之后,还不算完,还需要帮鼓身刮灰,抹平,经过三次抹平之后,帮鼓上颜色。“这个过程稍不留意,就会弄伤手,比如我帮鼓上鼓钉,一只手拿着钉,另外一只手拿铁锤去敲打,一不小心,就会敲到手上,或者在蒙皮的过程中,手很容易被尚不平整的的鼓身划伤,就算是再熟手,也是难以避免。”杨文辉告诉记者手上各种伤痕的由来。

新快报:您是否会让儿子继承家传技艺?

杨文辉:虽然说我们杨家的制鼓技艺已传承了几代人,并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但我还是不太希望我的小孩再学这门手艺,因为实在是太辛苦。我每天从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感觉工作和收益并不成正比。我认为如果要获取同等收益或者更高的收益,从事其他行业都可以获取,所以在我退休之后,我并不一定要让孩子继承我的衣钵。我希望小孩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制鼓。

新快报:你制作过最大的鼓是啥样的?

杨文辉:我制作过最大的鼓,直径可达1.88米,可以说,四个人都围不起来,这样的鼓需要大张的牛皮,需要的牛是四五年以上的老牛,有足够的纤维,而且一定要是耕牛才行,这样的皮才厚实。但是多大的鼓我们都能做,就看客户的需求了。

潮州高音鼓三件套:最小的那个鼓,完全是由一块原木制成,通过鼓锤敲击出来的声音,清脆有力,高亢富有激情。

超级大锣鼓:高1.5米、直径1.5米的大鼓。杨家做过的超级大鼓数也数不过来,多数摆放在寺庙当中。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大锣鼓。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潮人在的地方,必定有潮州大锣鼓。这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制鼓)将会在全世界有潮汕人的地方发扬光大,国外的唐人街要搞潮汕文化,肯定离不开大锣鼓。这既是根,亦是源。”

——杨文辉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