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德路,百年积淀专业街(2)


来源:新快报

汇聚海味、食品、玩具礼品等行业的一德路特色商业街,不但在改革开放后领全国风骚;其实百年前已是有名的海味咸鱼、食品、药行一条街。历史的辉煌并不如烟,在马路两旁的老房子上留下了雪泥鸿爪。

原标题:一德路,百年积淀专业街(2)

日期:[2016-05-26] 版次:[A11] 版名:[深读] 字体:【大中小】

现 场 踏 勘

海味食品药业遗存风格各异

汇聚海味、食品、玩具礼品等行业的一德路特色商业街,不但在改革开放后领全国风骚;其实百年前已是有名的海味咸鱼、食品、药行一条街。历史的辉煌并不如烟,在马路两旁的老房子上留下了雪泥鸿爪。

一德路403、405号:

属早期现代风格的海味行旧址

一德路403、405号骑楼高3层,今为中港玩具城。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张智敏介绍,从现状保存的部分立面装饰来看,403、405号骑楼属于早期现代风格,主要体现在以竖线条为装饰的三角形山花。

据《广州年鉴》、《广州商业行名录》;1920—1930年,403、405号分别为海味行恒利号、广永隆;1947年,分别为海味行大记行、勤兴行。

广州海味干果商会秘书长伍惠汉回忆,中港玩具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雄鹰糖果厂。

一德路466号:

原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

民国时国内糖果饼干业最大的民族企业之一

一德路466号是一座3开间大体量骑楼。如今一楼是三家商铺。2至5楼被间隔为上百个仓库,室内还保留着民国的水磨石楼梯、地砖、鱼鳞花纹玻璃窗、天花饰线和柱子。

张智敏说:“骑楼体现了折衷主义装饰的特征,运用了爱奥尼克柱装饰、拱券,下面是很简洁的线条感,运用了古典的比例。”

据1928年《一德路征信录》,一德路 466号登记为“马玉山”。据《广州市志》,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由菲律宾华侨马玉山于1911年在香港创设,1919年在广州设立分公司。该厂也是广州最大的食品厂之一。

据《中国近代名人股票鉴藏录》、《上海滩风情》等资料,马玉山及其弟马宝山为“糖果饼干大王”。马玉山糖果饼干公司是当时糖果饼干行业最大的民族企业之一。

一德路435号:

原中兴药房 收分方柱较少见

正对着天成路的一德路435号骑楼挺拔高耸、惹人注目,其4层高度相当于旁边建筑的6层高度。一楼是文具精品玩具商场。

张智敏指出:“最有特色是立面以敞廊和装饰柱构成,形成开敞大气的效果,二三楼中间以塔司干圆柱装饰,4楼是较少见的收分的方柱,十分简洁;骑楼边柱是爱奥尼克柱装饰。三、四楼还部分保留着原来门窗。整栋建筑相较于周边建筑,显得更为高大通透,虽经过整治但沿街立面保存也较完整。”

据《一德路征信录》、1947年《省港澳商业行名录》,一德路435号为中兴药房。

据《广州文史资料第20辑》、1927年《银行周报》,1925年10月成立的广州先施公司职工同人俱乐部设在一德路原中兴药房三楼,银行职工工会位于一德路中兴药局四楼。

一德路496号:

原岑家礼药行 歇山顶别具特色

一德路496号骑楼别具特色,顶层有一个中式琉璃瓦歇山顶。如今一楼是一家仪器公司。

据1928年《一德路征信录》,一德路496号是中成药字号岑家礼药行。据虞和平《商会史话》、《广州工商经济史料》,岑家礼是成药商人,有一定实力。

一德路430号:

原中国西药房、何宜民牙医诊所

一德路430号骑楼位于一德路与天成路拐角,今一楼是胶袋商店。

“最难得的是,山花上‘中国药房’的匾号保留下来,还保留了西侧意大利拉毛的墙面。”张智敏说。

据一张民国老照片,一德路430号东侧墙体上写着“中国西药房”、“何宜民牙科医师”。山花顶上的字号为何缺失“西”字,原因不详。

街 坊 回 忆

一德路诞生了广州第一批个体户

我是广州最早卖凉果、进口食品的个体户

岑姨(57岁,1979年一德路第一批个体户)

一德路是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批个体户大规模的集中地。最早是凉果,后来海味生意最大。

我是1979年一德路第一批个体户,要在街道领牌。第一批只有4个档口,都是卖花生瓜子。一年后,整条路都在摆摊。我是真真正正第一家做零食生意,卖香口胶、凉果、进口食品,我是广州最早的。1983年有街坊去东莞太平镇偷偷运衫回广州卖,靠带些进口零食、无花果、棒棒糖、柠檬姜做遮掩。这些进口食品多数是从香港来的,量不少,后来他求我男朋友帮忙卖出去,我们就试试。

刚开始做个体户感觉很低微;三五年后,有万元户,大家就很羡慕我们啦。我最记得第一个星期做生意,一两天就赚10块,那时单位工资是8毛钱一天。

一德路最早卖文具的个体户,是我隔壁档口,最初在单边巷卖,1981年在马路摆摊。

摆摊是用木架,后来政府建了绿色铁皮屋,像报亭那样,整条路都是这些亭。

1988年8月15日摊亭全部入室。我入了一德路第一个入室批发市场一德综合市场,即现在海之星。

1990年代中期,我个仔读小学,他最中意收集《水浒传》的公仔纸,还有好靓的仿真模型车。每个周六日跑去谊园和国际玩具城等新货,一套一套地买来收藏。他好高兴啊,说一德路食又有,玩又有。

卖胶花,还有精品啊,广州最早是一德路有。

1980年代,凌晨5点抢蚝豉、鱿鱼干

王桂玲(60岁,家族在一德路卖海味咸鱼)

解放前我爸是海味行买手。我家婆1937年8岁就跟她爸在一德路卖咸鱼。我1988年做个体户。

1980年代一德路有很多京果、河鲜、咸鱼海味的货栈。货栈就是国营单位的批发部。1980年代我刚出来做个体户,只能从货栈拿货,再卖出去。

后来有人发现供货给货栈的车早上5点就开到海珠南路,我们一早去抢货,等蚝豉、鱿鱼干运来,很快就抢完,我们抢的是平民吃的海味。1997年才开始有鲍参翅肚进来一德路。

1988、1989年生意全年都旺,人挤人啊,从档口走出马路大概60米,走5分钟都走不出去。

改革开放后,堂叔从街道贷款500元创业

潘树辉(62岁,在一德路出生,儿内科中医师、名医世家第四代传人)

我小时候,五六十年代,和阿哥溜进国营的海鸥河海鲜水产批发部,看人劏鱼、劏蛇、劏龟。

改革开放后一德路诞生了广州第一批个体户。一开始谁敢做个体户啊?一不懂做生意,二来无钱,那时人们的思想未转变,认为入大厂才威水。

那时街道鼓励创业,可以贷款500块。我堂叔就卖冬菇,搵到第一桶金,后来就变成百万富豪。

现在好多卖场是旧工厂改过来的,缝纫机厂、衡器厂、友谊洗衣店、红十月糖果厂、永利威酒厂,全部关闭了,再打通、间档口,就做成批发商场。

解放前后:

大行口在骑楼铺,货摊摆在骑楼柱边

邓伯(84岁,1948—1955年在一德路卖咸鱼)

解放前后,一德路好旺啊,我和阿哥是摆小货摊卖咸鱼,在骑楼柱旁边;骑楼铺是大行口。骑楼底人挤人,要侧身才能通过。从石室到海珠路口这一段,南面多数卖海味、咸鱼,北面的行口卖土特产为主。

改革开放后:住家看到商机,出租骑楼屋

梁泉(78岁,一德路老居民)

文革时期一德路好静。改革开放后开始多档口、多车。开放后,一德路最旺,日日都旺。很多住户看到商机。骑楼“摇身一变”,出租给人做生意。

来一德路买货的人多啊,全中国的人都来广州买货。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