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乱世之秋 孔子后人创办岭南第一书院 昼耕夜读 孔林书院南雄传承孔圣儒风


来源:新快报

日期:[2016-05-26] 版次:[A16+] 版名:[书院广东] 字体:【大中小】

原标题:乱世之秋 孔子后人创办岭南第一书院 昼耕夜读 孔林书院南雄传承孔圣儒风

日期:[2016-05-26] 版次:[A16+] 版名:[书院广东] 字体:【大中小】

■诗礼堂外景。

■诗礼堂外景。

■孔林书院遗址上的建筑。

■孔林书院遗址上的建筑。

■诗礼堂内部。

■诗礼堂内部。

■族谱中记载孔林书院新址。

■族谱中记载孔林书院新址。

■孔林书院创办者孔闰。

■孔林书院创办者孔闰。

■惜字塔。

■惜字塔。

南雄孔林书院

■专题策划:林波 陈琦钿

■专题设计:李涛

■专题执行:新快报记者 刘子珩(A16—A18版)

北宋有四大书院:衡阳石鼓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而在岭南,孔林书院相比四大书院,创办时间仅次于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

创办孔林书院的是孔子的第四十一代孙孔闰,他也是广东唐代38名进士之一,浈昌县举进士第一人。

孔林书院是岭南第一所书院,虽然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孔子后人与岭南书院的结缘,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书院仅存惜字塔

平林村位于南雄城西北,大庾岭东油山之巅,海拔500多米,距县城60公里,是四周环山的一块小盆地,方圆约3平方公里。村的东西南北有石羊山、观音山、笔架山、凤凰山,山下有平林小溪蜿蜒流过,终年不息。村中多植桃李,间有数百年白果古树。这里很久以来流传着一首民谣:“平林是个好地方,桃红李白满山岗,东有石羊千百只,西有观音护村庄,南有笔架堵水口,北有凤凰朝日光,富有良田千百亩,耕读传家万年长。”

古代平林有八景:天马朝南、油山耸翠、左岭石羊、右岭石冠、纱帽古迹、南亩春耕、画楼烟景、横桥襟带。孔子的第六十七代裔孙、清雍正邑庠生孔毓炎为八景分别各作诗一首。其《天马朝南》诗云:“堂迎天马焕文章,昂藏气象骋南方。三十八代勤王事,地志孔林万载芳。”又《纱帽古迹》诗云:“岭峻纶巾接汉霄,亭亭直上想高标。由来儒雅冠裳盛,似挹山川秀气高。”这两首诗点出了平林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

平林村现有400余户人家,其中孔姓200余户,1500多人。村中建有孔氏宗祠,名为诗礼堂,创于明朝,曾经分别于清雍正九年、道光七年和民国十二年三次重修。

诗礼堂为砖木结构,保存完整,三次重修的碑记均镶于祠内。该祠为岭南孔氏寻根拜祖之地。

据平林孔氏族谱记载,南宋初年,平林村五十三世进士(特科)孔绍祖曾前往山东曲阜谒见五十一世衍圣公孔元措,校订孔戣谱系,平林孔氏为孔戣之后。

惜字塔为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7.4米,基围7.2米,底层直径2.9米;塔基用花岗石所筑,塔身用青砖平卧顺砌。它是遵儒家规例专为读书人敬惜字纸而建,是每月初一、十五供读书人焚烧废字纸的地方。塔边另遗一石匾长1.8米,宽0.5米,一面刻“高山仰止”,一面刻“务本敦伦”。古代儒风,依稀可见。

书院的遗迹仍在村里,不过仅残留几个柱墩,上面还有建筑物覆盖。新快报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看到,所谓的建筑物就是土屋,铁将军把门,从门缝里依稀可见里面成了养鸡场,石墩在院里被用作石凳。

孔子后人创办书院

孔林书院的历史要从孔戣开始说起。

中唐云和十二年,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戣任岭南节度使,其次子孔温宪博学精明,随侍任职岭南。

长庆元年,孔戣回朝廷任尚书左丞,长庆四年卒。

孔温宪一直留任在岭南,正逢藩镇造乱,北归之路被阻,他见平林是个僻静清幽的地方,适宜避乱安居,于是就地安了家,率家人“昼耕夜读,不惮勤苦,营造田宅,遂开平林孔氏万世不息之基”。从此孔圣儒风在此传承,山村大兴耕读之风。

孔温宪之孙孔闰,自小聪明好学,十九岁应广东乡试中举。景福元年连捷进士,成为南雄州科举进士第一人,官至朝散大夫。后来五代乱世,孔闰弃职,寓居于吉州泰和石禾场十年。宋太祖平定岭南后,孔闰于建隆元年携家归隐平林祖居,创办孔林书院。

从孔氏族谱中绘的孔林书院平面图可以看出,书院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孔林书院大门,四周有围墙。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

孔林书院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所书院,耄耋之年的孔闰亲自登坛讲学,四方闻风负笈前来求学者甚多,对南雄乃至岭南影响颇大。有如在岭南树起的一面办学育才的旗帜,是中原文化往南传播的一个亮点。

孔闰离世后,葬双坑大兰羊角岭,墓地至今尚存。在其身后300年间,孔林书院兴盛不衰。宋末元初,社会动乱,书院被毁,旧址仅存惜字塔。

大宗师 浈昌县科举第一进士

谈平林孔氏,不得不谈孔闰,他是孔子第41代裔孙,也是孔林书院创办者。

曾祖父孔戣以国子祭酒拜岭南节度使,在任4年,惠政颇多。祖父孔温宪,又名遵宪,随孔戣寓居岭南,举博学明经。后正值藩镇造乱,孔温宪乃择地避居于浈昌县(即今南雄市)平林村。父亲孔纯,孔温宪仲子,字述文,23岁时丧父,“衰麻逾礼,昼耕夜读,不惮勤苦,营造田宅,遂开平林孔氏万世不息之基”。

孔闰,字怀清,是孔纯长子,生于唐僖宗乾符甲午元年五月初一。“少聪明好读,涉猎经史”。

唐昭宗景福元年,孔闰时年18岁,乡试中举。景福二年癸丑,连捷进第,为浈昌县科举第一个进士。

孔闰历登显宦,后周时官至朝散大夫,迁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因时值五代更迭,时局动荡,且年近八十,乃弃职寓居于江西吉州泰和县石禾场,子孙耕读达十年之久。

宋太祖建隆元年,孔闰见宋室已立,时局安定,乃携家归隐于平林村祖居,不辞劳苦,致力教化,弘扬先祖德业。

建隆三年,孔闰亲自筹划,倾资在平林村创办孔林书院,广纳四乡子弟,并亲自登坛讲学。书院建在平林水西岸,三进两院,中立大成门,后为大成殿,殿内塑孔子像。又在陇头买田55亩,田租收入作书院膏火祭祀之用。

书院不仅接受平林本族子弟,也接受附近村庄如坪田凹、古城、上朔、延村等地子弟,一时耕读成风,人文蔚起。

当时,孔林书院不仅是浈昌县(今南雄县)而且是岭南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影响很大,教化成效显著。孔闰创办的孔林书院为南雄乃至岭南的文化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岭南办学先驱。

宋乾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孔闰寿终平林,享年90岁。墓地至今尚存,在大兰羊角岭冲天凤形山半山腰,墓为半圆拱形,用红砂质岩条石砌叠而成,高1.7米,宽1.6米。墓碑为后人重立,碑高80厘米,宽40厘米,刻有“孔闰墓”三字。

诗礼堂里怀念先贤

孔林书院虽然没有了,但是古时书院有夫子厅,曾供奉孔子像。每年州县官员都要来此祭孔,轿马成行,身为庄重。

明建文元年,南雄县城建成南雄学宫大成殿后,孔子像被迁至大成殿安放。此后,州县官员就再也不去平林祭孔。

大成殿如今还在,其中也有一尊孔子像,不过是2012年重修的。

至今在村子的东北隅还屹立着一座孔氏家族的祠堂。祠堂前后由二幢青砖砌两面屋坡硬山顶,马头墙,覆黛瓦,花岗石镶角建筑构成;正面木板墙,鼓形石础,圆木檐梁、金柱,横梁,红砂岩抱鼓石,势雄态壮;内二井三进,鼓形或棱形石础撑柱,花岗岩石筑沿,整体伟岸端庄。

“这座祠堂是后人为了敬祖思源、弘扬圣祖文化修建的。建造的年代据考证应该是明代,现在祠堂除了门外有一处石制牌坊已经被损坏以外,其他的均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村支书孔祥忱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祠堂内的正厅牌匾上书有“诗礼堂”几个大字,甚是醒目。据孔祥忱介绍,“诗礼堂”几个字并不是所有的祠堂都能使用,而是孔氏后裔专有。最早的“诗礼堂”是古代皇帝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礼》而修建的。如今,在平林村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已经不多,但这座祠堂,经过世世代代的悉心照料,依旧熠熠生辉。

村中还存有一块石匾,长1.8米,宽0.5米,厚0.2米,一面刻“务本敦伦”,一面刻“高山仰止”。

村里保存最好的当属孔氏族谱,族谱全称是“南派南雄平林孔氏家谱”,并用篆书写到“传世之宝”。族谱对平林孔氏记载详尽,孔林书院平面图,重修书院平面图、“唐进士润祖遗像”、平林地图,乃至曲阜孔林图都有记录。

孔林书院衰落始末

南雄市县志主编罗凯燊对孔林书院研究颇深,他曾实地考察过孔林书院旧址与平林村多次。他觉得,平林村和孔林书院对岭南的影响不可磨灭,“在唐后期至宋初,以平林为祖居的孔氏家族,是岭南颇有影响力的家族。而孔闰创办孔林书院,对南雄乃至岭南文化教育发展影响很大。”

“孔林书院成了中原文化南播的一个亮点,有如在岭南树起一面办学育才的旗帜。接着,南雄州府于宋庆历四年创办州学。有珠玑巷徐信,皇佑四年进士,历官中书台鉴,致仕后隐居珠玑巷,设坛讲学。故宋代南雄耕读之风,沈盛。”

罗凯燊还分析了孔林书院为何走向衰落:“孔林书院属民办书院,创办时间虽早,位列全国前茅,但因地处偏远山区,又得不到官府的扶持,不像石鼓、白鹿洞、应天府、岳麓等书院那样,得到当朝皇帝赐匾、赐书、赐田,而名声远播。自明成化以后,南雄先后有官办书院四间,都在南雄城内。孔林书院相比之下日渐式微,终废于宋末,历时300年。”

虽然书院不存在了,但是罗凯燊认为,孔林书院在岭南文化史上应有一席之地。“南雄作为五岭南北交通咽喉,中原士族南迁驻足之地,自然得中原风气之先。特别是孔闰家族,本是孔子之后,继承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南雄首创书院,是顺理成章的,对岭南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是深远的。”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