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传统文化动天地——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首演侧记


来源: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5月24日讯记者 杨懿楠“快点走,去晚了就赶不上百年未见的稻占技艺展示了。”5月21日上午,游客冯莹莹催促母亲,生怕错过了盘锦第三届插秧节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首场展演。此次冯莹莹是带着家人专程从大连过来看展演的。

原标题:传统文化动天地——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首演侧记

齐鲁晚报5月24日讯记者 杨懿楠“快点走,去晚了就赶不上百年未见的稻占技艺展示了。”5月21日上午,游客冯莹莹催促母亲,生怕错过了盘锦第三届插秧节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首场展演。此次冯莹莹是带着家人专程从大连过来看展演的。

锣鼓喧天,歌声飞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由本土艺术家参与创作,当地群众参与演出的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惊艳展现。一声声走街串巷的吆喝、一个个传统地域文化展示、一张张朴实美丽的笑脸……辽河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在在这里优美呈现。给万余名中外观众带来的是古老的展示,淳朴的辽河口感怀的印象。

上午9时30分,在一阵阵古老而清脆的乐声中,百年未见的稻占技艺展示开始了。木质斗、升,布袋、麻袋、笸篓,南瓜瓢……最吸引人的当属那一套家传青铜碗盆,还有一对穿着红绳的铜钹。这些青铜器物,或花纹繁复,或雕龙绘凤,谷物承于其中,显示出了先辈对稻占的尊崇。在这些器具间,来往忙碌的技艺传统人王洪阁,也仿佛穿越回农耕时代,显出了“卜者”风范。他从粮袋中取出稻谷,使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配合一系列繁复的特定动作,对各种稻种进行预测演示。在场的观众不时发出惊叹声,大家有的拿出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有的则拿出手中的笔和本子记录下这一传统而古老的技艺。许多观众纷纷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听说‘稻占’这个传统技艺,更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展示,大家身在其中仿佛看到百年前辽河口人民勤劳质朴、辛勤耕耘、聪明智慧的生产生活方式。

拉大锯扯大锯 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 小外孙也要去……看过了庄严而古老的传统技艺,让人熟悉而又快乐的童谣一下子唤起了起了几代的童年记忆,是这片土地上不可缺少的传统地域文化。在三个类似“鸟巢”形状的展示区域内,90名儿童身穿小花衣,头戴小草帽分成三组站在一起赛童谣,这边几声、那边几声、一声更比一声高、一声更比一声喜悦;伴随着田间地头鸟儿的鸣叫,孩童们赛着歌谣,乐声唱和,久久在原野上飘荡。

“妈,这些游戏我小时候都玩过。”从小在田庄台镇长大的宋璐璐是个性极强的80后,在看到“丢手绢、跳八格、弹玻璃球等儿童互动游戏时,璐璐一下子就乐了起来,她一边跟在旁边的孩子们玩了起来,一边让母亲给她们合影留念。欢快的场面已经不是表演,而是孩子们和观众们发自内心的愉悦。这让人们不禁想起,在辽河平原广袤无垠的天地间,除了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的人们流下的汗水,还给孩提时期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的欢乐。这些简简单单的游戏里,都是些让人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走在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的场地上,时不时地听到人们哼唱起《插秧歌》,“小河儿流水、哗啦啦地香啊;张家大哥来挑秧啊、李家大姐来插秧啊、还有家里的大丫、二小一块来帮忙啊……”“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这首歌,但是不知道为啥听过一遍后就印象非常深刻,不自觉就哼唱了起来。”今年刚刚退休的孙福海笑着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种过地、插过秧,那些农耕时的场景时常回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次看到展演后更加加深了这些记忆。“这是一场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这更是一场让咱老百姓寻根的展示。”孙福海说道。

在大型情景展示《印象辽河口》现场,许许多多你听说过,却没有看过的表演充斥着你的耳目,身心快乐地徜徉在传统辽河口文化的历史画卷中。寻着香味,人们慢慢地走到了“田庄台老街”,20余种田庄台传统小吃亮相现场,带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叫卖声有如历史符号,记忆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辽河口的人们生活的生产生活场景。“锯锅 锯盆儿 锯大缸”、“”火勺热乎 刚出锅的火勺”、“柴火一挑”……卖豆腐脑、包子的吆喝声;卖火勺、苞米、大煎饼的吆喝声,卖糖葫芦、王把切糕、刘家果子的吆喝声等等,这些吆喝声有的一字一顿,有的尾音拉长,但更多的是夹带着方言。“如果不是生活在辽河口地地道道的老人儿,还真分辨不出这吆喝声是什么意思。”家住大洼区唐家镇的村民孙大刚说,走进这“田庄台老街”展示区,仿佛穿梭到了百年前的田庄台小镇,市井繁华,铺户枇比的情景一下子就出现在了脑海里,别有一番意味。

紧挨着田庄台老街的是“赵家店”大车店展示区域。这里的实景结合了房屋、院墙、当院、招牌、马车等非遗因素,整个大车店可分为当院、正房、厢房、马棚四个部分,炊烟袅袅、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的传统大车店让来参观的人们深切感受到百年前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今年82岁的庄佩芝是土生土长的田庄台人,她对大车店的印象还是听家里的老人们说起的。“听我父亲讲,在旧社会的大车店里,并不都是车老板来住店,也有一些社会混混,打把式卖艺的啥人都有。每到傍晚,大车店里灯火通明,非常热闹,可以说,大车店虽不是什么高雅的场所,但它却反映出了一个时代辉煌发达的情景。”老人回忆着说道。

沿着展示区向北走,渔翁们戴草帽披蓑衣一边唱着“淘渔号子”,一边撒网、捕鱼、垂钓;在下水沟中,千余条各种活鱼跃跃欲试,有的游客在现场参与起了互动摸鱼,亲身体验在阳光沐浴、炊烟袅袅、渔歌欢唱之下的辽河口独特地域文化特色;有的游客则手持相机,不停地拍摄身着粗布衣服的农民演员手舞大扇刀、大铁锄头、竹挠耙子、车老板甩大鞭子的场景。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不仅是人们参加了演出,就连百姓家里的鸭子、大鹅、羊群也扎着领结、带着小方巾、头戴大红花出来“庆祝”,整场情景展示让人们穿越回百年前,亲身感受“咱这疙瘩‘早蒂根儿’的生产生活方式”,尽显辽河口质朴之美,体现辽河口文化的不朽之魂。

推荐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