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昌平曾经扼守着一个王朝的命脉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明朝燕王朱棣长年镇守北方,深知北方骑兵的彪悍,三面近塞,故边防尤重。因此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分地守御。他对居庸关的重要性更了如指掌,“靖难之役”初,与侄子展开皇位争夺,刚一起兵,他就说:“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无北顾忧。”他还多次亲征漠北,常出入此地,深知对京城的意义。

原标题:昌平曾经扼守着一个王朝的命脉

▲俯瞰居庸关

◎高文瑞

立夏之后,北京进入了出游的好时节。

八达岭、明十三陵这些北京人熟悉的旅游景点,现在谁都可以买票进去逛逛,可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山上山下,那里的古道驿站,那些曾经恢宏壮观的城堡,曾演绎过多少刀光剑影、兴衰成败?

今天,我们就请北京史志专家高文瑞先生,给您讲一讲京北的前尘往事。

想从北方进京城,翻山走关沟最便捷

居庸一名的由来,古人传说,始于秦皇筑长城时,让强征来的民夫等人住在这里,“居庸徒于此”,因而得名。北端为居庸北口,即八达岭,南端为南口。古时有人把居庸关称为蓟门关,北京古称蓟,就是进入京城的大门。后人在这里建关,算是有远见,不用文韬武略的将才,普通人便可守住关口,所谓一夫把关,万夫莫开。

明朝燕王朱棣长年镇守北方,深知北方骑兵的彪悍,三面近塞,故边防尤重。因此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分地守御。他对居庸关的重要性更了如指掌,“靖难之役”初,与侄子展开皇位争夺,刚一起兵,他就说:“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襟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无北顾忧。”他还多次亲征漠北,常出入此地,深知对京城的意义。

太行八陉,绵延千里,山脉横生出八条断裂带,有小路可穿过。关沟是第八陉,又是太行山与军都山的交接处,全长40余里,两侧山岩陡峭,中间有路,极为狭窄,只容一车通过。两山之间,只在沟口两端才能见到平地。要想从北方进入京城,翻山越岭,走关沟最为便捷。古人已知重要,依据天险,建立雄关,此地便称为关沟。

几次决定朝代更替的战争,都发生在居庸关

不说普通战事,引出朝代更替的战争在这里就发生过几次。辽代把北京称为南京。当年金人进攻京城,辽人据守居庸关,当金兵攻到居庸关前,没等开战,山石崩塌,砸死了守关辽兵,金人不战而胜。

到了元人进攻时,金人吸取了经验,知道居庸关的重要,铸出铁的城门,还在路上布满了鹿砦、铁蒺藜,绵延百十里,并派精兵驻守。元人抄小道偷袭,破关而入。

元人当然知道居庸关的重要,又常出入关沟,往来于上都之间,开始在南北口派兵戍守,设立千户所。此后升为万户府,各要塞增加了驻守兵力。皇庆元年(1312),始改为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人统治不过百年,便被明人取代。朱棣更知道居庸关的重要,刚刚做了皇帝,便筑起关城,加强关口的把守。

此后的几朝皇帝都记住了朱棣所言,对居庸关屡经修缮。宣德三年(1428)八月,命令工部侍郎许廓修治居庸关城及水门;景泰六年(1455)六月,修居庸关城完工,命令翰林院撰文,刻于石碑上,放在关城。

成化七年(1471)三月,兵科给事中秦崇上言:居庸一带的关口,是京城的北门……如此等等,陈述了重要性。皇帝听从,命令官员再行修治居庸关。经历了几代皇帝,完善了城垣的各种设施。城跨水而建,有水门,使居庸关一带的防御如铁桶一般。

徐氏去世早,选陵大事意外提前

朱棣皇帝迁都北京,便开始考虑万年永固的大事,让礼部选择陵址,以示定都北平的决心。正当此时,突发一事,永乐五年(1407)七月,皇后徐氏去世,选择陵址的问题便摆到面前,不选定陵址,无法下葬,事关重大。

徐氏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当年朱元璋听说徐氏“贞静,好读书”,被人称为“女诸生”,便亲自找来徐达,定下婚姻大事。徐氏于洪武九年(1376)被册封为燕王妃。第二年成了亲,这时朱棣18岁,徐妃16岁。就是这位看来贞淑贤静的徐妃,在万分危急时刻,显示出大将女儿的风范。“靖难之役”时,朱棣为招募军队,率精锐大军外出袭击大宁。南兵大将李景隆乘北平守备空虚之机,率50万大军杀来。守城将士大多剩下老弱之兵,正阳门岌岌可危。

徐妃急令朱棣下属及官绅士民之妻,一律穿上盔甲,登城作战,投掷石块,助守城门。自己也登上城墙指挥战斗。此时,正值农历十月,天寒地冻,她令守城将士向城下泼水。这突然的一举,使攻城之兵猝不及防,又湿又滑又冷,结成冰凌,再想攀爬城墙已经很难。终于赢得时间,等到朱棣回来。

朱棣与徐妃二人可谓珠联璧合。徐氏成为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无奈天下初定便辞世而去。朱棣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去世前的十几年中,也没再立新的皇后。

朱棣看中了天寿山

经过几年遍阅诸山,终于选定天寿山,朱棣的寿陵于永乐七年(1409)五月开工,十一年(1413)正月长陵建成,徐氏皇后的梓宫自南京运至,二月下葬。朱棣相中天寿山自有道理,正符合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地势。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有蟒山即青龙,右有虎山为白虎。有山还要有水,正逢东山口、西山口两大河流汇入朝宗河,长30余里,犹如玉带环抱于前,真是宝地。荫护着朱棣和他的子孙走过了200多年。从此,明代帝王便安葬于此,即后来的十三陵,成为明朝历代派兵守卫的重点。

明朝正统年间,此地已有了长陵、献陵、景陵三个守护山陵的卫所,驻扎在北面东西中三个山口及东西二营,负责保卫山陵。驻地条件艰苦,又是千秋万代之事,便想起建造城堡。永安城景泰元年(1450)落成,让这三个护陵卫所率先搬进城内,以护陵寝。后来随着护陵卫所的增加,永安城又做了扩建,万历元年(1573)又建起一座新城,利用旧南城墙为北墙,再建东、西、南三面城墙。崇祯九年(1636),拆去旧城南面砖石,两城通开,合二为一,成为长方形。

昌镇成了“省级单位”

果如朱棣所忧,来自北方的威胁日益严重。至嘉靖年间,鞑靼不断骚扰,多次入侵,至二十七年(1458),俺答军大举入侵,兵临京城,饱掠京畿而去。在此紧急情况下,嘉靖三十年(1551),为加强防御,在鞑靼出入的通道,京城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

真保镇以紫荆关为重点,保护住西部,“东自紫荆关沿河口,连昌镇镇边城界,西抵故关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而昌镇在京城北部,以居庸关为重点,“东接蓟镇……西接保镇沿河口下浑河地方,幅员不窬五百里内”。至此,北京地区出现了一个独立的军事单位——昌镇,与宣府的宣镇、蓟州的蓟镇比肩,组成京城北面的防御体系。

镇是明代军队编制单位,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方,于是有了“军事重镇”。全国多处设镇,时代不同,数字有别,约有20个:东南海防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地,扼险戍守;北方更是防御重点,以长城为依托,沿线划分出九个防御区,设有蓟州、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诸镇,形成防御体系,驻有重兵,称为九镇或九边。

镇的规格很高,如同省级。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镇的军事长官为总兵。九边各镇设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把总等军官,无品级、无定员。此外,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等官。

明朝后期还常派驻巡抚作为镇的文官。镇下设有路、卫、所等。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卫设指挥使,卫下有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等。

昌镇管辖的区域是从蓟镇中划分出的,主要任务是防守居庸关,保卫天寿山。《长安客话》上说:蓟镇、昌镇原本在一起,嘉靖三十年(1551),才划分为两个镇,设提督都督1员,护示陵寝,防守边关,这就是昌镇。而《明史·职官五》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置昌镇。也有志书上说,昌镇的镇守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设立。总之,是在那次大难之后,才使皇帝下决心,做军事部署上的调整,至此形成了长城沿线上九边十一镇的格局。

北方九镇守的是边境安全,昌镇守的是王朝存亡

昌镇管辖范围最小,意义最为重要。这一带的几个关口,居庸关、黄花镇、镇边城、慕田峪、灰岭口都是要冲之地,是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城最为重要的通道。而陵寝又是一国之灵魂,尤其明代,重视堪舆,风水一破,王气无存。因此古书上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祀莫重于陵寝,戎莫重于畿辅”,护住了京城,保护了陵寝,便是一国之大事。设立昌镇,作用明确,“近之则陵寝奠安,远之则畿辅控制”。昌镇外围虽然有宣镇、蓟镇作为屏障,又有紫荆关可以身援,“然外而扼控要害,内而拥护京陵,干系至重。”

那时北方威胁最大,明人蒋一蔡站在国家的高度,进行了综合宏观比较:蓟昌建在京畿,其实是腹心。若论国事重轻,蓟昌最为重要,若论边境缓急,那么蓟辽最为突出,昌镇就差些,这是从宏观上做比较。

别的镇是边境安全问题,而昌镇是牵扯到国家存亡问题。昌镇位置特殊,昌平地接京城,不仅保卫首都,同时还有一项重任,每年皇帝来此地祭陵,还担负着安全保卫任务。皇帝住行的安全,随行文武百官的安全,责任重大。

昌镇的总部,就是今天的昌平城

昌镇的总部设在永安城,就是现在的昌平城。城中驻有众多军队高官,光绪《昌平州志》和《昌平山水记》对此都有记述。记述中,不仅有军队高官办公驻地,还有祭陵时,来自各部、各科等高级官员住所。昌镇的设立,永安城的建造,作用不言而喻。

昌镇管辖的范围,《日下旧闻考》有记:向东从东山口至黄花镇,向西从南山东口至镇边城,犹如左右翼保卫着腹心。按三个重点关口,分出三路,分别是:黄花镇路、居庸路、镇边城路。每个路要负责这一带的多个隘口要道。《四镇三关志》载:“居庸路,隘口一十八。居庸关,灰岭下,边城二十六里。八达岭下,边城二十四里半。石峡峪下,边城一十六里。黄花路,隘口一十有七。渤海所下,边城八十一里半,黄花镇下,边城五十五里半。横岭路,隘口三十九。白羊口下,边城一十一里,长谷城下,边城一十五里,横岭下,边城三十一里,镇边城下,边城二十一里。”昌镇总共有边城凡二百八十二里,城堡一十三座,附墙台三十九座,敌台二百三十七座,这些多是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建造。

各路关中还建有城堡:“巩华城一座,内有行宫,景泰元年建。镇边城一座。横岭城一座,弘治十八年建。长峪城一座,正德十五年建。白羊口城一座,景泰元年建。居庸上关城一座,永乐二年建。八达岭城一座,弘治十八年建。黄花镇城一座,景泰四年建。渤海新旧营城二座,嘉靖二十七年建。南口门堡城一座,永乐二年建。岔道堡城一座,八达岭下极冲,为居庸关要害,隆庆五年建。”

不紧要的地段,二三垛派兵一人

昌镇辖区兵力武器配备与作战《日下旧闻考》有生动描绘。

昌镇管辖的兵力,《日下旧闻考》上说:主兵一万七千七百四十四名,客兵一万三千一百七十九名。时代有别,这与光绪《昌平州志》所记的人马小有不同:兵额昌平城马步兵共一万七千一百八名。同时还记下了各路的兵马。黄花路马步兵共三千四百五十名。居庸路马步兵共四千四百一十五名。镇边路马步兵共三千三百三十名。巩华城马步兵共一千四零七十名。《四镇三关志》载: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七陵卫兵八千余名。后来陵卫不断增加,不算其他几个陵卫,多时能达两万多名。

具体到边关,也有兵力安排。长城不仅是墙,还有很多空心敌台、附墙台等多个设施。长城上险要的地方,创建起了空心敌台,每台高三丈,纵横称是,骑墙曲突,四面制敌,上建层楼,宿兵储器。长城上的空心敌台,每个空心台,主客官兵六十人。按险要程度,分配兵力不同。《四镇三关志》上说:极为紧要的地段,一垛四五人;较为紧要的地段,一垛二三人;不太紧要的地段,一垛一人;不紧要的地段,二三垛一人。每个空心敌台都有指挥官,每台一百总,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

空心敌台上的武器配备是:空心台佛朗机八架,每架子铳九门,神枪一十二杆,每杆神箭三十支,火药三百斤,铁顶棍八根。蔺石大小各足,号旗一面,木梆锣鼓一具。还有必备的物品,墙垛冲处,每垛干柴一束,重百斤。干草五把。蔺石大小各足,器械各随所执,火器火药于台取用。这些都有严格规定。同时,还有生活保障措施,每个士兵,柴米人给一月。

原来城墙上建的都是附墙台,条件稍差,不紧要的地段仍旧是附墙台,每台窝铺一间,宿兵和储存武器。这些附墙台也都同样安排。武器配备,附墙台佛朗机三架,每架子铳九门,蔺石大小各足,号旗一面,木梆锣鼓一具。士兵也一样,柴米亦人给一月。保卫城墙都一样,每守夜台垛,各轮一人,敲梆传筹。遇警,以所备柴薪,预积墙外,燃火通明,城上不露虚实。

空心敌台是项重大创举

每个士兵平时各居铺舍,有敌警时登台把守。遇到敌人来犯,各照原编台垛人数,各司所执。如敌人距离百步,援兵登城,旗帜器械一齐竖立。估计火起力可以达到,即放大将军火蹲炮。至五十步内,火箭、火铳、弩矢齐发。聚拥攻城,两台铳炮矢石交击,更番不息。不紧要的地段,敌人步兵进攻台垛,如果支撑不住,就迅速传号,援兵立刻进住各垛,士兵依靠敌台的优势,火瓶、火铳、矢石并力攻打。还可把石炮预先放在墙外,临时点燃火药线,炸伤敌人。所有一切,都听从统一指挥:凡起止号令,俱听千把总约束。

空心敌台是个创举,古人列举出十大功能:一,军以台为家,内有薪水刍粮之备,外无风雨霜雪之苦。二,多储火器给用不绝。三,贼弓矢不能及,杆不能施,我之炮铳矢石皆可远击。四,军依于台,身既无恐胆自壮,即若兵可兼而用。五,偏坡壕堑恃台为固。六,因台得势,因事至今,节制可施。七,即有狡贼乘高逾险,出吾不意,而台制高坚,八面如一,彼既不能仰攻,而敌人步兵又不敢深入。八,相持可久,则援兵可待。九,敌人谋其入,必谋其出,一来可俱阻,归亦可击。十,即使敌人攻一台,溃一墙,敌人马也不能拥入台,兵亦得恃无恐。

然而,这些并没能阻止历史的前进。昌镇只是辉煌一时,至清代,兵力配置出现巨大变化,军力大幅减少。边关作用减弱,陵寝防卫意义消失,昌镇宣告结束。

百年风云已成为过去。现代以来,昌平的军事地理位置依然重要,直到现在还发挥作用,皆因有着历史的传承。

摄影/高文瑞

标签:蓟镇 居庸关 守御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