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让每个人打得起车”错在哪

中国经济在迅速的发展,汽车在不断增加,道路也在不断拓展,坐小汽车,不管是出租车车,还是私家车,已经变成一种极其普通的出行方式。

近日,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应该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如果把网约车当成基本出行方式,可以说是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出了问题,不是说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打得起车,公交地铁才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服务,希望管理条例落地越快越好。

这话当然错了。首先,网约车,即便是比较便宜的快车,其价格也远超公交、地铁。网约车从未成为比肩公交、地铁的大众日常出行方式。在很长一个时期,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网约车取代了地铁公交的说法,是树一个稻草人来批评。这种批评的漏洞如此之大,本身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是否应该所有人都能打得起车,其实说的是出租车、网约车的价格,也即出租车、网约车的市场定位,到底是定位于公共交通,还是高端出行?

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当政策制定者给出租车补贴的时候,倾向于把出租车定位于公共交通,然后,就有理由给补贴;当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制、价格管制,并定一个高价时,又倾向于说出租车是一种高端出行方式。因为,如果是公共交通,对道路的占用就天经地义,正如没人会去讨论公交车对道路资源的占用。但如果是高端出行,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认为侵占了道路资源,然后就有理由进行数量管制,并在数量管制的基础上进行价格管制。

所以,当交通部说不应该所有人都打得起车的时候,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强调出租车、网约车是一种高端出行方式,来论证对出租车、网约车进行数量管制的合理性。也就是说,不愿意把管制的权力还给市场。考虑到专车新规即将出台的背景,以及专车兴起实际上对出租车管制的消解,那么,即将出台的很可能是一个让消费者失望的严苛新规。所以,这番话可解读为替即将出台的专车新规吹风。

但实际上,出租车、网约车的定位,从来都是一个伪问题,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如同手机。

手机刚刚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大哥大是一种高端通讯方式,不管是购买价格,还是通话价格都非常昂贵。时间过去仅仅20年,手机已经变为了一种基本的生活用品。所以,商品与服务的定位从来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演变出来的。

中国经济在迅速的发展,汽车在不断增加,道路也在不断拓展,坐小汽车,不管是出租车车,还是私家车,已经变成一种极其普通的出行方式。

或许有人要说,虽然汽车便宜了,但出租车、网约车消耗了公共道路资源,必须有清晰的定位。这个说法没有问题,它们的确消耗了道路资源。但是,道路上行驶的小轿车,有私家车、公务车。出租车、网约车跑得更多,载客也更多。同样行驶一公里,它们对道路的消耗是一样的。

既然出租车、网约车对道路造成的外部性,与在道路上行驶的小轿车一样,为什么要把出租车、网约车单独拿出来说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出租车、网约车的经营性质,这恰好反映了中国人思想层面的计划经济残余。

改革开放之前,不少人认为,同样的资源,国企在用,私人在用,与私人用来经营,是不一样的。国企用是高尚合理的;私人用,政策宽松的时候尚可接受,但用来赚钱就是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最好的例子是土地。公社的地,自留地,收获之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这三种行为具有截然不同的道德乃至意识形态地位。

如今,这一幕在网约车上再现。同样的道路,公车使用,私人轿车使用,出租车、网约车使用,也是不一样的。公车最天经地义,私人轿车其次,至于经营性质的专车,则属于严控对象。

作为一种资源,道路倾向于配置给公交车使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同为小轿车,道路到底是分配给私人轿车使用,还是出租车使用,或者给网约车使用,如果它们对道路的占用强度都一样,毫无疑问,它们的地位就是同等的,就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即使再退一步,要管制经营性质的小轿车对道路的使用,那么,不管是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它们的市场地位也该是同等的,而不能在维护出租车行业垄断格局的同时,对网约车采取棒杀之势。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刘远举

刘远举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抗震救灾,日本和中国的异同

日本和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方面,为了震后救灾这一永恒课题,比较和互鉴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