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两次剧变 三星堆文化到宝墩文化如何突变


来源:华西都市报

江章华补充说,在这个时期,古蜀文化内部并没有像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到十二桥文化的那种突变。这一时期考古发现最多的,就是墓葬,最具特征的葬具是船棺。“迄今为止,发现最大规模的船棺葬,就是2000年在成都市商业街发现的船棺墓葬群。从很多角度推测,这是战国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

原标题:两次剧变 三星堆文化到宝墩文化如何突变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算作古蜀文化的晚期,与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相比,这个时期内,古蜀国的文化有了新的特征。

这个转变的背景是从西周晚期开始,中原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战争逐渐频繁,“为了应对这种变化的国际形势,古蜀社会开始转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国的社会形态与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星堆文化到宝墩文化的突变是怎样的?早期的巴人是如何西迁进入四川盆地,以及川东地区又是怎么成为巴人的势力范围的?……带着这些问题,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先生。

春秋战国时期

古蜀文化融入中原文化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说:“为了应对战争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古蜀社会的政权做了一个巨大的调整,当时,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时期的神权政治已经衰微,取而代之的是世俗军政权。蜀王就是最高的军事首脑,下面各层官员是大大小小的军事长官,统领整个社会。”

当时,蜀国没有专业军队,但是每一位古蜀儿郎,都是军人,平时劳作,战时出征。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很多兵器。”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统治者无暇顾及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因为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国所灭,古蜀国也没有再生产像三星堆和金沙那种因神权而生产的、华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等,青铜被用来制造武器,相比祭祀礼器,武器要实用得多。

“当时有些从中原、楚地流传过来的青铜器,一般都是贵族才用,并且把这当做是他们炫耀自身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方式。”

江章华补充说,在这个时期,古蜀文化内部并没有像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到十二桥文化的那种突变。这一时期考古发现最多的,就是墓葬,最具特征的葬具是船棺。“迄今为止,发现最大规模的船棺葬,就是2000年在成都市商业街发现的船棺墓葬群。从很多角度推测,这是战国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

江章华说,这个墓葬有被盗的痕迹,墓坑里放着大大小小30多具棺木,都是用楠木制成的。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漆器是当时的奢侈品,上面的纹饰还仿造了中原青铜器上的纹饰。而且考古还发现,墓坑的上面还建有陵庙,可能当时还有看守的人,并且定期会举行祭祀活动,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墓葬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公元前316年,蜀国为秦所灭,大量蜀人被迫南迁,而秦国则迁了大量中原居民移民四川,蜀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西汉初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蜀文化最终融入了汉文化中。

通过“藏彝走廊”

宝墩先民从岷山来成都

巴蜀文化中,三星堆文化之前是宝墩文化,距今约4500年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说,学者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宝墩文化中的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在古蜀人的传说中,一直有说法是他们是从岷山上来的,所以考古学者们将考古发掘的阵地,转移到了岷江上游。

宝墩古城遗址 周明生 摄

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什邡桂园桥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也是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史前遗存。“什邡桂园桥遗址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靠近龙门山,出土的陶器、细石器与川西高原茂县营盘山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十分相近。”江章华说。除了陶器、石器,两者还一个共同点:种植小米为主。

宝墩古城墙周明生摄

从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调查发现营盘山这处台地以后,在2002年、2003年和2006年多次对其进行发掘,考古发掘出了房址、灰坑、窑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等。“通过C14年代测试,再结合与相关考古学文化的比较,营盘山这处新石器文化的年代距今5000年前后。”江章华补充说,“考古材料显示,营盘山的先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种植小米为主,还饲养了猪、狗、黄牛。猪最多,是先民们稳定的肉食来源,狗是狩猎的帮手,黄牛很少。”

茂县在什邡西北,地处西北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这个高山峡谷是一条人口迁徙的重要通道,后来的“藏彝走廊”,就几乎位于这个地带上。桂园桥一期遗址的年代在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文化与宝墩文化之间,那么宝墩文化的创造者们会不会是通过这个通道,从岷山地区来到了成都平原呢?江章华是认同这个观点的。

新津宝墩古城遗址

他说,研究发现,宝墩文化与营盘山新石器文化和什邡桂园桥遗存之间有许多的相似性,比如陶器制作上,都主要是泥条盘筑和手制,在装饰上,也有一些共同特征。

□生存状况

西周之前,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

成都平原 最早是吃小米的

在采访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提到,从遗址的时间段分布可以看出,古蜀先民从岷江上游的山地逐步迁到成都平原。在茂县营盘山什邡桂园桥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中,植物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先民们以种植小米和黍为主,到了宝墩文化的早期,出现了水稻。江章华认为,这与成都平原的环境有关。成都平原是冲积平原,到处是水,不适合小米种植。而紧邻的长江中游的楚文化,是种植稻米的。古蜀先民们向长江中游的文化学习了水稻种植的方法,并改土造田,小规模种植水稻,“随着人们对成都平原多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心地区迁移,到了宝墩文化的中晚期,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区出现了大量密集的聚落。水稻的种植、食物的保障,带来了人口的增长。”他认为,人口的增长才带来聚落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社会才能向更复杂化的方向演进。

从宝墩文化开始种植水稻以来,成都平原长期保持着稻作、旱作混作的耕种方式,人们在山坡上排水好的地方种植小米,在平原便于灌溉的河边种植水稻。直到战国时期秦灭了蜀,李冰任蜀守期间修建都江堰治水以后,才有成熟的灌溉农业。

就算是小米,最初也是在西北地区开始种植的。在早期文化中,也能看出各个文化之间的交流痕迹。江章华说,“以小麦为例,小麦在西南地区出现的历史约为三千年,在西北出现的历史则有约五千年,很明显是从西北传来的。”当然,他也介绍,小麦其实是在更早时期,就在两河流域被驯化。至少从考古的资料来看,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很早很早时候就存在了。而除了农业,古蜀文化的其他方面也体现了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影子。

江章华补充说:“像冶金很明显就是从西亚传入三星堆的,冶金术最早出现在今天的土耳其,至今有约六千年历史。”动物驯化方面,羊、马最初都不是在中国驯化的,马是在欧亚草原上完成物种的驯化,羊则是在西亚地区完成的驯化。

金沙遗址

金沙遗址

当然,植物和动物的品种也变相说明了当时成都平原的气候特征。有专家推测,在西周之前,成都平原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气候都比现在温暖湿润。一直到西周之后,气温普遍下降,植物和动物都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江章华说,我们不能小看古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在西北地区出土发现了南海地区的贝,三星堆文化不仅受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中、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先人们通过贸易也好,迁移也好,都共享了彼此的文明成果,共同为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专家释疑

从宝墩到三星堆 从三星堆到金沙

两次剧变 源于“外人”迁入

华西都市报:为什么三星堆文化和宝墩文化有明显的区别?

江章华:从宝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这里有一个背景需要先说明。大约在3700年前,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因为某种原因走向衰落,四川盆地东部的哨棚嘴文化和宝墩文化也在衰落。而考古资料显示,此后形成的三星堆文化可以观察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融合,这些文化主要有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中,都出土有黑皮陶钟形圈足豆,与湖北石家河文化的同类陶器相近。而良渚文化也很早就进入了成都平原,广汉三星堆出土过玉锥形器,是典型的良渚文化玉器,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古蜀文化都继承着良渚文化的某些观念和文化传统,比如金沙遗址中还发现有良渚文化风格的十节青玉琮。

二里头文化的三期左右,从鄂西沿长江西进,在鄂西和三峡地区都有二里头文化的遗存。在三星堆文化中也存在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物,如今已知的有铜牌饰、牙璋等,而且多反映在社会的上层文化中。需要说明的是,二里头文化的南迁与西进一定有着重大的历史背景,四川盆地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考古学形态发生了大的突变。这种变化不仅是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所能达到的,应该与人群的迁徙与融合有关。

华西都市报:三星堆文化到宝墩文化的突变是怎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江章华:从三星堆文化到宝墩文化,还是与移民有关。这里不得不提到鄂西这个地方。二里头文化从鄂西沿长江西进以后,形成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分布到了峡江、鄂西地区。但是二里头文化的晚期到达长江中游地区的时候,停留时间很短。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晚期,那么夏文化之后兴起的是商文化,商文化兴起以后很快就南进,占领了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是汉水以东的长江中游都是商文化的势力范围,没有进入鄂西地区。

而三星堆文化虽然分布到了鄂西、峡江地区,但是在这里很弱,这个时期,鄂西的土著势力就发展了起来,形成了香炉石文化。这个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喜欢使用的陶器是环底器和尖底器,主要的产业是制盐。我认为这个就是早期的巴人。

但是香炉石文化在鄂西很怪,它在商代晚期,相当于殷墟一期左右,突然在鄂西地区消失,与此同时却在四川盆地找到了其踪迹,很可能是这个文明举族西迁。正是由于巴人的西迁进入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成为巴人的势力范围。一部分巴人可能到了成都平原,就跟三星堆文化的人发生了融合,所以三星堆文化也就改朝换代,政治中心转移到金沙,出现十二桥文化。十二桥文化的主要特点就是开始出现大量尖底器。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标签:文化 考古 殷墟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