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候鸟“就餐” 政府买单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将辽河口湿地列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两年时间,国家安排资金7500万元,用于补偿农民损失、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补水以及湿地周边环境整治。今年春天,生活在辽河口湿地的2017户村民终于告别了“护鸟的烦恼”,陆续拿到了政府给予的生态补偿款1220元。张秀忱说:“这回好了,政府埋单,咱和鸟儿共享这片湿地。”

原标题:候鸟“就餐” 政府买单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大批候鸟踏上迁徙旅程。位于辽河三角洲的盘锦,作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一时又成了鸟儿的天堂。

尾随鸟儿一路赶来的,还有参加“2016辽河口观鸟月”的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爱鸟人士、鸟类保护组织、自驾车游客和骑行爱好者,美丽的辽河口尽展人鸟和谐的灵动画面。

辽河口湿地百鸟翔集的画面,归功于政府生态立市的坚定信念。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玉祥告诉记者,为了弥补鸟类觅食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今年春天,政府给辽河口湿地2017户村民每家补偿了1220元。

拆除8万亩养殖池塘供鸟类栖息

发源于河北的西辽河与发源于吉林的东辽河,在铁岭昌图福德店汇合后,一路向南,在盘锦入海,成全了这个全球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湿地——辽河口滨海湿地。这里栖息着269种鸟类,其中就有国家一类保护鸟类9种、二类34种,是世界上丹顶鹤繁殖的最南限,黑嘴鸥种群最大的繁殖地和栖息地,每年有几百万只鸟在此经停或栖居繁殖,被誉为“最美湿地”、“百鸟乐园”。

生态立市是盘锦矢志不移的核心理念。多年来,该市先后淘汰了一大批石化、建材等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同时,大力推进湿地建设,从2015年开始,陆续将全市现有的8万亩养殖池塘全部拆除,恢复成自然滩涂,再现辽河口优美天然的生态景观。

为了确保鸟类迁徙安全,盘锦每年都开展候鸟迁徙护航专项行动,通过集中巡查方式,重点打击非法猎捕、毒杀、窝藏、收购、经营、运输野生鸟类犯罪,遏制非法破坏野生鸟类栖息、繁殖地的不法行为;对辖区内主要鸟类交易市场、饭店、集贸市场等经营人工繁育鸟类及其产品的地方,开展重点排查,严禁野生鸟类及其产品进入流通渠道,从源头遏制盗捕行为。

拿出7500万元为鸟类觅食买单

然而,曾几何时,由于这块湿地至今顶着海洋特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3顶国家级“桂冠”,鸟进人退、人鸟争食的矛盾愈演愈烈。

在盘锦,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眼看水稻成熟,忽然一群候鸟飞来,铺天盖地,落在稻田里嬉戏觅食。鸟儿飞过,稻田一片狼藉,农民手足无措,欲哭无泪:捕鸟,违法;不捕,损失庄稼!

“我家种了30多年水稻,每到秋天,大雁、野鸭、灰鹤都会成群结队地光顾我家稻田,鸟群一过,稻粒满地,连吃带糟蹋,农民年年受损失。”大洼县赵圈河镇62岁的农民张秀忱说,“有人也劝过我投点药、放个夹子啥的,咱不忍心。这里面有好多国家级保护鸟咧。”

“鸟吃的、糟蹋得还不算,”张秀忱说,“问题的关键是,为了保护鸟类,农民种地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能使用锄草剂。”

2014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将辽河口湿地列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两年时间,国家安排资金7500万元,用于补偿农民损失、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补水以及湿地周边环境整治。今年春天,生活在辽河口湿地的2017户村民终于告别了“护鸟的烦恼”,陆续拿到了政府给予的生态补偿款1220元。张秀忱说:“这回好了,政府埋单,咱和鸟儿共享这片湿地。”

辽河口湿地农民享受到生态红利

三月的盘锦,尽管草还没绿花还没开,但是,最知冷知热的鸟儿已陆续飞来。从3月13日开始,为期39天的 “2016辽河口红海滩旅游区观鸟月”活动拉开了大幕。从市区—中华路—兴辽路—辽河口红海滩旅游区北门—苇海湿地景区游船码头广场—观鹤楼——斑海豹观测楼—景观带沿线——旅游区南门,由市旅游局精心规划的观鸟路线上,游人如织。

“湿地生态补偿除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让农民享受到了湿地保护带来的收益,可谓双赢。”李玉祥副局长告诉记者,辽河口保护区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珍稀动植物资源,维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农民已开始从良好的生态中受益。每年三四月份前来观鸟的游客就达数万人次。

赵圈河镇过去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镇,现在已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度假区,村民把河蟹、刀鱼、大米、苇编等当地特产开发成旅游产品,卖给游客。李玉祥说,可以预见,未来农民从生态中获得的“红利”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标签:生态 保护区 湿地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