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得一首童谣:“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小孩的裤子掉水缸啊,水缸有个小金鱼啊,红嘴巴啊白肚皮啊”。这首曾经传唱在民巷坊间的童谣把我国民间手工艺之一的“锔钉”传唱得童趣、俏皮,充满了生活情趣。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锔钉”这门手工技艺在民间生活所占的一席之地,

原标题: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

◎伊达绘美

他们曾肩挑风箱和小炉子、一把钻子。担子一头挂着小铜锣和铅(铁)“疙瘩锤”,在乡间、在街市、在巷子一路叮当作响,激起孩子们一路的欢歌。他们的手艺主要是修补陶瓷碗、罐、陶盆、缸,陈设的胆瓶、帽筒……他们就这样向我们走来——

锔、锔匠早在明代便已普及

记得一首童谣:“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小孩的裤子掉水缸啊,水缸有个小金鱼啊,红嘴巴啊白肚皮啊”。这首曾经传唱在民巷坊间的童谣把我国民间手工艺之一的“锔钉”传唱得童趣、俏皮,充满了生活情趣。而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锔钉”这门手工技艺在民间生活所占的一席之地,

还记得儿时去奶奶家,看到奶奶放在柜子最高一层的一个花瓶,等我们几个小孩子攀高准备一探究竟时,爷爷已经赶过来及时制止了我们。看我们那么好奇,奶奶便拿下来给我们几个轮流看了看。

她抚着花瓶说:“这个花瓶是太奶奶留给我的,可惜弄坏了,锔过了,想好好留着做个念想。要是再弄坏了,就找不到这么好的锔匠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锔”这个字,就着奶奶的手,仔细地看了看这只绘着牡丹的花瓶。在奶奶手指的指引下,果然看到瓶子圆圆的肚子处,真有几个呈花瓣形的锔钉,像镶嵌在瓶身的花瓣。用手指头摸摸,虽是平整的,却与瓶身的质感不大相同。要不是奶奶指着我看,我们还以为真是一朵小花呢。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锔瓷活”。

“锔”字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为:人造金属元素,锔在地球上没有单质或化合物矿藏存在,只能人工来合成;另一层意思为:用铜铁等制成的两头有钩可以连合器物裂缝的东西,称“锔子”。用锔子连合破裂的器物:锔碗、锔锅、锔缸。

锔匠是民间手工艺匠人之一,和中国古陶瓷的产生与发展密不可分。

陶瓷器从土而来因火而生,无论你百般爱惜千番注意,它都有着开裂破碎的危险,于是修复和再利用也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一门技艺。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的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儿的一幕。2007年7月21日北京毛家湾在管道施工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埋藏于明代早中期的瓷片坑,出土了100多万件瓷片。这批瓷片的年代上至唐代下至明代早中期,它们中有的带有锔钉孔,有的瓷片上还保留着完整的锔钉,充分证明了锔这项手艺至少在明代早中期以前已经十分普及。

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

我们常说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从锔瓷这一行当里出来的。

“锔瓷”在民间也被称作锢炉匠、锔钉,也有叫锯钉,匠人是“街挑子”中的一员。匠人们在实践中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

锔匠们用一根二尺多长的细细的竹竿,两端拴紧一根细线做成锔弓,把一粒小小的金刚石镶嵌到一个几寸长的细铁杆上做成金刚钻;锔补瓷器时把锔弓上的线缠绕在钻杆上,左右拉动锔弓使钻杆旋转,利用钻石的硬度在瓷器的裂缝两侧钻出一排排小孔,然后把一个个金属锔钉用小锤轻轻打进孔里,这件瓷器就修复成形了。

这一行随即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系。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山东派的皮钻是由三条皮绳往反拉伸,旋转平稳,对钻头、瓷器都有保障。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锔瓷的过程也大致相同。一样的金刚钻,不同的瓷器活。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锔活儿又分成了“粗活”和“细活”。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而另一类则是专为达官显贵上层人士服务的细活,指的就是“锔活秀”。八旗子弟喜欢赏花弄鸟、玩瓷藏玉,一旦家藏的珍贵紫砂壶失手碰裂,便找人设法修补。修补的人独具匠心,利用裂纹的走向,用金、银、铜锔钉锔出一枝梅或几朵桃花,稍经打磨,修补后的紫砂壶便身价倍增。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甚至有的玩家刻意将新紫砂壶装满黄豆,再注入清水,黄豆膨胀的力量将壶壁撑裂,再请锔匠用银锔锔成花纹,甚至连壶盖、壶嘴、壶柄都加以纹饰包嵌,将锔嵌上升为一种手工艺术。

淡出视线的“锔钉”

时代在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在更新,缸不用了,锅漏了、盆坏了扔了换新的。渐渐地,锔缸补锅匠便没了用武之地,老工匠们的手艺正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危险。传统手工艺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程度,每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都凝聚着多少代艺人的心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手工艺的湮灭,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断层。

我曾拜访过锔瓷老匠人蔡焕根老人,他今年83岁,作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之一,他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掌握锔瓷这门手艺的老匠人之一。蔡老师傅19岁开始跟着哥哥学手艺。他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门手艺特别吃香,“过来找我补碗的人要排队呢。那时候补一个碗,收5分钱。”蔡师傅走南闯北靠锔碗谋生,“我一天最多能补100多只碗,坐得屁股都痛了。”那时候他最喜欢做食堂、饭馆和茶馆的生意,那里都是批量的生意。蔡师傅不但补碗,也补锅、钵头、茶壶、水缸。随着这一行的衰落,他后来另谋生计,搞起了网箱养鱼。但这门手艺,蔡师傅一直没丢下。粗粗算来,蔡师傅这一辈子补好的碗,不下4万只。现在慕名来找他的,多半是一些祖传或有纪念价值的瓷器不小心摔了,找他复原。早前,曾有一位嘉兴教师来学手艺,但只学了三天就匆匆告辞。不过蔡师傅很体谅,他说不能怪人家,这门手艺现在赚不到钱,年轻人没有动力坚持,也正常。话虽如此,但在这个补了大半辈子碗的老匠人心里,还是很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锔碗手艺能延续下去,不要在他这里断了。

锔器是我们的先民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证物,每件锔器身上除了具有器物本身的时代信息以外,它的锔补工艺的特征、优劣、锔钉的大小、材质、形态、工艺、价格以及器物的所属、传承等等,留下了同期器物所不具备的丰富多彩的信息。锔补这项民间手工艺在中华大地历尽数百年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赋予了锔器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曾说:“艺术首先是民族性,才有世界性。”锔器具备浓郁的民族性艺术特征,所以它也必将具有世界性。锔器,彰显它的世界性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锔器包含着文化信息、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存世量与日俱减,理应受到珍惜。

标签:手工艺 技艺 民间文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