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海子,你还不知道高晓松吗

。诗只是一种媒介,让你意识到人格的分裂和生活的分裂。但能让你意识到自我分裂的媒介并不只有诗,也不需要总是像诗那么美。

诗人海子已经死去27年。如果不是那些和1980年代的诗歌活动有关的话题与流行文化结合,并且奇怪地被一次次提及,他的生活、诗歌和死亡早已被时间淹没。

海子最近一次被人想起,据说是因为音乐人高晓松的一句歌词:“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歌词和海子流传甚广的诗句非常相似。在《以梦为马》这首诗中,海子写道: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路上

《以梦为马》有着海子诗歌的典型风格,内向而夸张,浅显而热情,有些陈词滥调,但诗中的自恋和自怜情绪与预言式的断语,能够反映30年前许多年轻人的自我认知。在海子看来,“远方”是“物质”的反义词,而他自己这样的“诗人”,居于“烈士”和“小丑”这两种极端人格的中间。

诗歌的判断是简单的,也是明晰的。这些诗句来自看似确定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很快就会被粉碎。不需要很久,海子的诗就会变成高晓松的歌词。

诗的语言与海子死后27年中逐渐成形、流行并成为主流的话语有明显的区别。今天,为我们界定生活边界的思想和话语,不再来自诗歌,而是来自经济学或者说广义上的社会科学研究。人们寻找的是行为以及驱动行为的社会心理模式,其出发点是经济理性。在所有广泛运用的工具中,首要的一种是可以计量并被模型化的统计方法。

两种话语风格的反差,自然而然地带有讽刺意味,尽管这种讽刺意味也是温和的。即使人们无意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实际上每个人都无从选择,我们也必须承认,反差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并且让彼此感到不适。和27年来中国社会中几乎不存在的确定性相比,这种轻微的人性分裂和内在冲突更易于被感知、被把握。就像另一个来自1980年代的歌手唱过的那样:

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

对多数人来说,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变化,已经超出了知识和经验的范畴,而自我怀疑只是一瞬间的事。

你能想象一个不得不老去的诗人吗?他必须面对沉重的肉身与轻逸的诗情之间的反差。就算你不是诗人,你同样要面对这种反差。就算你没有经历过1980年代,从来没有听闻并且永远不会接触那个年代的诗歌,你也要面对这种反差。诗只是一种媒介,让你意识到人格的分裂和生活的分裂。但能让你意识到自我分裂的媒介并不只有诗,也不需要总是像诗那么美。比如,就算你不知道海子,你还不知道高晓松吗?

作者

澎湃社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比亚迪撞翻变道车,就正义了?

现实和网络充斥着这种正义的火气。得理不饶人,以维权的正义之名侵犯别人的权利,不合时宜不顾一切地寸权不让。当“正义”带着浓烈的“火气”,正义就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