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不要慎重保留“单位传统”

单位传统是我们的历史遗产,自有其社会功能,有缺点也有优点,绝不是我们社会的恶疾,对之产生“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心情就大可不必了。

在历史上,一定程度上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有所谓的单位传统,即一些部门和国有的企事业机构对所属成员的生活有比较细致的关怀和照应,譬如会实行终身有保障的聘用,还会分配住房,机关会办有食堂和幼儿园,甚至会有自己的小学和中学。在晚近的一个时期,在所谓“社会化”的思路支配下,这些福利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减,甚至被取消。问题是,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单位弱化职工福利之后,社会上是否有妥善匹配的机制来弥补?似乎更加切合实际的思路不是取消单位之福利,而是在社会福利不足的农村和其他地方加强同类的民生保障,逐渐让整个社会上的人都享有同质同等的关怀和照应。举幼儿园这一紧缺资源为例,如果单位的幼儿园被取消,社会上价格亲民的幼儿园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吗?如果不能,当务之急应该是兴办更多的幼儿园,而不是先急于削减已有的幼儿园。“社会化”不是天然的好东西。它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能否造福更多百姓。

单位传统是我们的历史遗产,自有其社会功能,有缺点也有优点,绝不是我们社会的恶疾,对之产生“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心情就大可不必了,那样既不合情理,也令人费解。对单位传统的负面看法可能多半来自对市场化的偶像崇拜,觉得一切非市场自由调节的事物都是错误和有害的。其实这种荒谬的认识违反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基层的事情只有依靠基层的社会组织才能做好。单位至今仍然是我们社会最强固、人际关系最团结和密切的基层组织,也是党政领导能够最有效实施的场所。废止或者削弱单位,而没有相应的替代机制,直接就损害到我们社会的凝聚力。

市场化的机制引入之后,我们的经济建设充满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很容易被忽略的另一个情况是,由市场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增长发展出系统、有序、完全社会化的民生体制是一个漫长的、必定充满坎坷和曲折的过程。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急速和匆忙地交给中央集权的庞大政府职能部门,或者交给民众只能见到电话号码的私营保险机构,有谁敢说心里有把握、有安全感?如果某个企业的职员英年早逝,他失去主要生活来源的家人由谁来抚养?即便他个人或所在企业的保险计划能够解决经济问题,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心灵安抚由谁来负责。传统的单位往往是一个温馨和充满同志情谊的场所,对遭遇不幸的职员的家人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在那里共事多年的同僚往往是可以托付家人的好友。

这些年大批事业单位被企业化,用工制度严重依赖合同工和劳务派遣,终身雇用机制日益弱化,单位传统受到打击。不少经济学专家倾向于认同这些举措,认为这是充分市场化的表现,有益于加强企业用人的灵活性,有利于削减用人成本和改善盈利。重视经济效益固然重要,忽略社会效益却十分危险。其实在发达国家,甚至在自由市场风习最流行的美国,企业、学校和政府机关都十分重视就业安全,解聘是非常严重和不同寻常的事情。很多职业,例如中小学教师,基本上都实行终身雇用制。

日本作为最成功的市场经济社会长期依赖终身雇用制。所谓的“日本式经营”传统与我们的单位传统有类似之处,被看作是日本经济发展长期稳健良好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卓教授的《日本近现代社会史》专门谈到劳资关系的演变:日本近代企业一开始就有模拟家族血缘关系的特点,在职工中间培养“家族主义观念和主从意识”。企业对职工则抱有“温情主义”的态度,强调企业与职工之间“施恩与报恩的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医疗、伤残和养老福利,并且奉行“不解雇主义”,保障长期就业。李卓教授认为终身雇用制安定职工人心,不仅造就了和谐的劳资关系,也非常有利于创新产品的研发。她引用了东京商业会议所会长藤山雷太1919年的文章来说明日本经营的特点:企业家今后“必会将日本独特之良好习惯——完美的家族制度应用于雇员,以家长般的温情亲切对待雇员,或照顾其家庭、子女,或在其遇到不幸时加以安慰”。

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应该认真评估和慎重保留好的单位传统。

作者

彭小瑜

彭小瑜

教授,学者。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大国工匠”如何培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对照国外经验,我们可以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