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陷入与朋友圈的单向虐恋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过,心理学家们总会小心翼翼地指出:社交媒体本身并不是现代人冷漠病和嫉妒心的根源。如果你用微博浏览新闻趣事,用微信分享专业文章,或是在人人网上联络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友,孤独感和嫉妒心根本不会找上门来。但如果你拿着手机的多数时间都是在点开别人的照片,尤其是晒吃喝晒美景的照片,并时常违心地点个赞,那你就很可能已经陷入了与社交媒体的单向虐恋。

原标题:陷入与朋友圈的单向虐恋

韩晓晨/编译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29日 11 版)

我曾经历过一次朋友圈里的旅行。

在那场游走中,同行的女友除了摆姿势拍照外,基本就没抬过头。一路上,她不是皱着眉头编辑自己要发朋友圈的照片,就是指着两张几乎一样的照片问我“哪个好看一点”?我只好像传说中的高情商男友一样认真地看上几秒钟,回答说“只要是你拍的,都好看”。还有几次,女友点开某个女孩上传的照片,酸酸地问:“你看她这照片动过手脚了么?”我便乖乖地说:“动过了吧。”

她于是满意地点了个赞。那一刻,我觉得手机里的朋友圈真是个修罗场。在这里,大家的明争暗斗挺惨烈的。

柏林洪堡大学和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晒幸福时,收获的很可能不是由衷的祝福,而是“被迫关注”者的嫉妒心和憎恶感,而其中最拉仇恨的素材莫过于假期照。卡耐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则指出,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被动接受“好友”们的自我曝光,还是主动将自己曝光给更广泛的观众,都与孤独感甚至抑郁症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过,心理学家们总会小心翼翼地指出:社交媒体本身并不是现代人冷漠病和嫉妒心的根源。如果你用微博浏览新闻趣事,用微信分享专业文章,或是在人人网上联络自己学生时代的老友,孤独感和嫉妒心根本不会找上门来。但如果你拿着手机的多数时间都是在点开别人的照片,尤其是晒吃喝晒美景的照片,并时常违心地点个赞,那你就很可能已经陷入了与社交媒体的单向虐恋。

本应让人们感受到联结与温暖的社交媒体,反过来却唤醒了人性的暗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人们落入了“情绪多元无知”的陷阱。出于自我形象和社交适当性的考虑,我们通常会有意无意地隐藏自己的负面感受,这使得人们在判断彼此的情绪时存在系统性偏差,往往低估他人消极情绪的普遍性,认为别人过得都比自己好。要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愿把自己悲伤、孤独和狼狈的样子晒给别人看的。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则在于社交媒体上晒出的照片。

此前,心理学家花费了不少精力琢磨Facebook对使用者情绪的影响,却发现Instagram这样直接上图的社交软件堪称前者情绪效应的加强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者卡塔丽娜·托马指出,刷朋友圈、敷衍地点个赞和向一群不特定的旁观者“直播”自己的生活是三大最让人胶着于手机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能够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而在社交媒体输出的内容中,照片又是触发旁观者强烈心理感受的关键。

相比简单的状态更新,朋友圈里的照片更能传递出关于他人容貌靓丽、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信息,很快会使旁观者开始社会比较行为,而这往往会酝酿出自我劣势感和酸葡萄心理。

在社交网络与嫉妒心理研究者、洪堡大学心理学家汉娜·卡拉斯诺娃博士看来,社交媒体照片的力量非常强大,除了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还可能构建出嫉妒的旋梯。如果你看到朋友晒出了精彩的照片,一种寻求心理补偿的渠道就是,自己晒一张更炫的。“自我推销会触发更激烈的自我推销,于是社交媒体里的世界就与现实渐行渐远了。”卡拉斯诺娃指出,很多社交软件都会产生“嫉妒旋梯”效应,但在自拍控的角力中,Instagram这样为图片而生的软件才是真正的战场。

想象一下:你花了大把的时间从很多照片中挑选出一两张,用尽修图手段去调节光线、祛痘亮眼削下巴,然后传到社交媒体上,再花上同样多的时间窥视别人的生活,检查他们的照片是不是也隐藏了什么猫儿腻。就这样,你生存的维度从现实抽离到了表象,而朋友圈里那些被处理过的照片或精彩或惊艳,让你觉得自己仿佛站在阴影里。

社交媒体的世界之所以让人沉迷,是因为这里不需要生活的上下文,只用定格的吉光片羽就可以塑造理想的自我,获得他人的围观和认可——而在现实中,这一切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你可以参与其中,无伤大雅地放纵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但当“晒”与“秀”成为网络社交的日常动作和普遍心态时,你必须明白这不过是个展演虚拟事实的虚拟空间。这里的一切都是经过改编的,你可能不会经由被美化的照片看到生活的真相。

标签:照片 微博 上传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