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没有人才,京剧“走出去”就是零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国外多年,孙萍对京剧“走出去”体会颇深。“人才!没有会‘走出去’的人才,‘走出去’永远是个零。”然而,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学理论的学生与学戏的学生是两拨儿人。前者容易理解理论,却学不好戏,后者相反。  

原标题:没有人才,京剧“走出去”就是零

本报记者 蒋肖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2月25日 11 版)

孙萍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北京下大雪的那一天,孙萍想起了30多年前,也是这样的下雪天,还只有十几岁的她为了请教一个英语单词,去中山公园等一个老师下班后给她讲解。“溜达来溜达去,没地儿待,只能躲在公园的门洞里。雪景那么美,却没有心思欣赏。”

孙萍的专业其实并非英语,而是京剧。作为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她的经历远比“唱戏”要精彩的多。大学毕业后,孙萍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后受邀到匈牙利执导戏剧——其中或许有自学英语的“功劳”,一待就是9年,将中国京剧艺术的元素融入西方“动作戏剧”中;之后,孙萍又赴美国数所高校讲学,得到美国主流社会认可;2007年回国后,孙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致力于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完善,从“演戏”“导戏”,又成了“教戏”的人。

100场真正“走出去”的演出,需要10种人才  

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上,孙萍在发言中指出,戏曲文化是一项事业,除了需要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5种人才之外,还需要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研究人才、普及人才、宣传人才。“这些人才是戏曲文化事业所必需的,而只有戏曲艺术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前5种人才质量有待提高,而后5种人才的数量还奇缺,尤其存在着大量的师资人才缺口。”

在国外多年,孙萍对京剧“走出去”体会颇深。“人才!没有会‘走出去’的人才,‘走出去’永远是个零。”然而,目前国内人才培养的瓶颈是,学理论的学生与学戏的学生是两拨儿人。前者容易理解理论,却学不好戏,后者相反。  

在国内高校近10年的教学中,孙萍发现,参加大学京剧社团的孩子们是一个突破口,“他们爱戏、爱表演,也更容易理解京剧理论”。在孙萍的培养下,已经有七八名这样的本科学生师承孙萍,毕业后考上了戏剧戏曲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孙萍京剧理想的继承者。

孙萍发现,现在有时中国戏曲出国演出,只是简单演两三场,而且所谓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也是花钱买的版面,“自己做给自己看”。孙萍要的不是这些。最近,她在筹划一件大事儿。“我正在和美国百老汇谈,驻场演出3个月、100场以上。演的都将是《野猪林》《杨门女将》《白蛇传》之类的大戏。”  

“100场演出并不是那么容易谈成的。但现在只有我去谈,缺人啊。”孙萍说,“中国京剧应该成规模、成建制地走出去,而不仅仅满足于推出几个明星。但如果不懂国外的演出规律、剧场文化,恨不能赔钱都去演几场,越是如此,他们越看不起你的东西。”  

孙萍说:“梅兰芳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时候赴美,美国人都愿意掏出钱来看戏,演了上百场。前人认真花功夫做成的事,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来?”这场大戏预计2016年谈妥,2017年成行,而且,“一定要卖票!”

说不出京剧美在哪里,但足以被震撼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同时又接受了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所谓“京昆一家”。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最大的班规,就是每个学生都要学20出昆曲,成为角儿的基础。但堪称中国戏曲美学巅峰的昆曲,却因为“太雅”而一度衰落,直到白先勇做了“青春版”《牡丹亭》,才再次进入年轻人的视野。

孙萍认为,雅俗共赏的京剧不用改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西方人未必欣赏不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在欧洲演出时,有时候觉得老外可能听不懂,就想剪一些片段,但人家不同意,‘那么美的词,你干嘛给我剪了’。他们说不出京剧具体美在哪里,但足以被震撼。”  

而且,差异的文化最能夺人眼球。孙萍一次在意大利演出,以《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华美扮相谢幕。台下一个男孩儿喊:“艺术家!我能不能上台摸一摸你的服装?”孙萍同意了。孩子上台,小心翼翼地从头饰摸到服装,眼睛闪闪发光,然后冲台下喊:“天哪,我今天见到艺术之神了!”很多年过去了,这个男孩儿成了孙萍的铁杆粉丝,并且学了中文,在大学研究中国戏曲。只要孙萍去欧洲巡演,男孩就帮助联系剧场,还坚持一定要售票演出。 

因为对东西方艺术结合作出的贡献,1993年,孙萍被匈牙利总统授予“荣誉国民证章”,成为该国50年来第四位因为文化交流领域贡献卓著而被表彰的外国人。

传承传统戏曲,不为发家致富

孙萍在美国耶鲁大学开课《京剧艺术大观》时,孙萍想找资料做课件,却发现这所著名学府的图书馆里找不到任何有关京剧的成体系的英语资料。她对着书架发誓,要让中国京剧的书也在西方名校的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目标正在实现中——由孙萍主编的《中国京剧百部经典英译》系列丛书已经出版了近30本,被美国许多著名高校的图书馆入藏。

孙萍说:“京剧的国外传播和国内传承,是永远不能放松的两根弦。”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孙萍提出的“京剧进校园”自2008年起已经推行多年。“这是一个多赢的好事儿。中小学生学京剧,能发现表演人才,至少也培养了京剧的好观众;教戏的老师供不应求,戏曲学院的毕业生有了工作,培养了教学人才。”孙萍说。

孙萍丈夫叶金森的祖父叶春善,曾创办了中国京剧史上的“第一科班”富连成戏剧学社。当富连成社的子弟一个个成了名角儿,名利双收时,叶家依然住在墙薄得只有一块半砖厚的小屋子里。

从“角儿”到教育家,意味着失去了舞台上的光芒和丰厚的演出收入,而先人的路孙萍正走得更远。所不同的是,这条道路不仅要在国内传承下去,更要开拓至世界。就像叶春善恪守的“办富连成,不为发家致富,只为祖师爷传道”。孙萍说:“再困难,也不会把教育扔了。”

标签:富连成 戏剧 昆曲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