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中国”与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今天的实力远没有强大到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而且无论中国的实力有多强大,也都不会谋求“随心所欲”式的霸权。

岁末年终,又到了盘点整理、后顾前瞻的时候。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中国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展如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展如何,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思考。近读马国川先生的新著《看中国》,读到基辛格、傅高义、福山、科尔奈等国外政治人物、知名学者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看法和建议,受益良多。英国前副首相曼德尔森将中国比作一艘巨型油轮,“然而它正在驶过的却是一条条狭窄的海峡,而我们,全都生活在这些狭窄海峡的岸边”。著名汉学家傅高义认为,中国如果处理不好“鹰派”的问题,就会产生很多矛盾,甚至和世界发生冲突。的确,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不仅与中国自己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

鸦片战争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虽然相比西方已经落后,但并不自知,依然夜郎自大地生活在自设的“朝贡体系”小圈子里,自我感觉良好。1842年鸦片战争战败,中国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动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和充满敌意的国际关系体系中,不但原有的优越感不复存在,而且第一次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被动挨打的loser。这种痛苦的自我意识摧毁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己什么都不行、西方什么都好的观念几乎成了全民族的无意识,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

此后一百多年来,中国对西方的了解和学习并不系统和完整,其中包含不少迷思和误读。中国真正开始全方位和西方打交道,全面深入了解西方,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政治体系如何运作,经济情况如何,社会是什么状况等等,这些资讯的普及不过是近30多年的事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旅游、留学或居住,中国社会关于西方国家的信息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和真实。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的实力和自信也在快速增长。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遭遇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冲击,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西方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伴随着实力的增长,中国人看待西方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一百多年来习惯性的仰视逐渐转向平视。从历史的脉络来看,这肯定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们也要避免走到另一个极端,就是认为中国过去受了太多气,现在应该扬眉吐气,由别国来迁就中国。一些人希望恢复“朝贡体系”,重现“万邦来朝”之荣光,说明他们的国际观还停留在过去。实际上,中国今天的实力远没有强大到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而且无论中国的实力有多强大,也都不会谋求“随心所欲”式的霸权。反观美国,其制度中的纠错机制仍然存在,体制的稳定性依然很强,远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已经日薄西山走向衰败。中国GDP总量超过了日本,并不意味着中日经济实力对比的全面转变,在人均GDP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落后于日本。在未来较长时间里,西方国家对中国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学习、借鉴不应停止。

一百多年来,被中国人奉为圭臬的一句话是“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又被片面解释为经济的不发达。这种发展主义哲学体现在外交上,经济发展被归结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认为外交上的一些“不便”乃经济发展不力所致。这种思维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为了强大和崛起可以不计代价,造成了国内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失衡;另一方面,把中国在国际上提升话语权、承担大国责任的更多希望甚至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经济发展这个单一指标上,这其实并不利于中国提升话语权和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

看看基辛格、傅高义、福山等国外大师如何“看中国”,对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更加稳健自如地走向世界大有裨益。

作者

赵灵敏

赵灵敏

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美国如何进行房地产去库存

通过取缔这项税收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美国投资房地产,这种放水养鱼式税收从其他方面收取的完全可以弥补取消的税收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