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征》雅安座谈会:讲述英雄的故事 追寻信仰的力量


来源:凤凰卫视

原标题:《长征》雅安座谈会:讲述英雄的故事 追寻信仰的力量 在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征途中,四川雅安,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红色之地。1935年5月至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

原标题:《长征》雅安座谈会:讲述英雄的故事 追寻信仰的力量

在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征途中,四川雅安,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红色之地。1935年5月至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长征经过雅安,在这里进行革命斗争活动前后长达数月,强渡波浪滔天的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红军在这里留下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篇章,走进雅安,翻开的就是长征壮丽的历史画卷。

2015年12月19日,北京电视台大型系列纪录片《长征》座谈会在四川雅安举行,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四川省政府副省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力强,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四川省雅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燕飞,北京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李春良,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等出席了座谈会。

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派出的《长征》摄制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并汇报了《长征》前采、调研、拍摄及行进纪录片《追寻信仰的力量》拍摄的进展情况。

传承历史使命不忘责任担当

历史虽已远去,但历史不该被遗忘,历史需要讲述者。北京电视台一直秉承“首善媒体,大美品质”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在过去的两年中,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分别制作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等口碑极佳的大型纪录片。2015年9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档案》又制作播出了8集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贡献》,获得了业界专家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将于2016年10月推出10集大型系列纪录片《长征》。为此,2015年10月17日,《长征》摄制组在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省于都县举行了庄严的拍摄启动仪式和誓师大会。此后,《长征》摄制组开始了重走长征之路的前期采访、调研和拍摄工作。《长征》节目组将沿着80年前红军长征的足迹,途径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河南、宁夏、陕西等14个省区进行拍摄。此次前采、调研和拍摄的目的,旨在沿途搜集珍贵的历史档案和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探访红军留下的历史遗迹和红军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红军长征途径之地今昔的对比变化,弘扬长征精神并诠释长征在新时代的伟大意义。

在本次座谈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对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寄予厚望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为什么要做《伟大的抗美援朝》、《伟大的敌后抗战》,为什么要做《伟大的贡献》,就是我们的社会走到今天确实要回过头来到原点去找一些东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状态下,我们的社会确实需要一种精气神!一个电视台要有台风,要有一支能够体现这个台精气神的队伍,《档案》栏目就是标志着我们这个台高度的标杆栏目。一定要把《长征》做成功,用一部部作品的高度垒出一个台的高度!”

从2015年10月15日离开北京,摄制组已经行进8千多公里,跨越了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七省和自治区;到过于都、瑞金、新丰、汝城、道县、全州、兴安、龙胜、遵义、娄山关、桐梓、苟坝、仁怀、习水、土城、贵阳、昆明、大理、禄劝、雅安20个县市,93个乡、镇、村进行拍摄;采访了近百位亲历者、亲历者后人和当地文史专家。经过两个月的调研和沿途采访,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摄制组被长征中发生的故事深深震撼,也被流传至今的长征精神强烈感染,他们在采访手记中写到:“长征的路很长,英雄的故事讲不完。我们,愿成为长征故事的讲述者和长征精神的传承者!”

日前,《长征》摄制组从云南禄劝县,渡过了金沙江,进入到四川雅安境内,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四川省雅安市委市政府,以及热情的雅安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本次座谈会上,四川省雅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燕飞介绍说:“雅安是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书写了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雪山的英雄壮举。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在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在雅安活动1月左右。红四方面军在雅安活动达4个月之久,在芦山县成立了中共四川省委、省苏维埃,进行了有名的百丈关大战。红军指战员在雅安斩关夺隘、浴血奋战,光辉的斗争业绩、英勇顽强的长征精神,给雅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革命历史遗址和革命文物,形成了十分珍贵的红军文化遗产。”

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白雪皑皑,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有“神山”之称。“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然而衣杉单薄、穿着草鞋的红军没有被这些吓倒。他们在喝了一些烈酒、姜汤、辣椒汤后,沿着崎岖狭窄的泥路,穿过寒冷透骨的晨雾,向雪山进发。寒风像刀一样打在战士身上,草鞋早就浸透冰雪,许多人得了雪盲症,只能被人拉着下山,也有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了下去,再也没有起来。80年后的今天,当仰望高耸入云的“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时,依然能感受到:英雄已去,但他们的精神天地永存!

讲述英雄故事追寻信仰的力量

《长征》是重大题材项目,时空跨度大,事件人物纷繁,之前也曾有过多部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如何以全新的视角、真实的深度、创意的呈现方式,实现对以往同类作品的超越,对整个摄制组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谈到《长征》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时,李伟部长说:“长征是伟大的实践,爬雪山、过草地、坝子口、乌江天险……,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事件,把长征的魂写出来。正如一本书叫《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先辈为什么要长征,如何通过长征走向成熟,为什么旧社会一定要推翻,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明仁,对摄制组的创作方向给予三点建议,“大事件,小故事;大人物,平常心;回忆历史,拷问自己”。这些都让《长征》摄制组深受启发。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和沿途采访,《长征》摄制组全体成员,将最初高歌猛进、大开大合的创作激情,逐渐转化为细腻深刻、深入骨髓的信仰认同,通过文字和镜头梳理,将伟大的长征精神落到实处,转化为真实可感的长征故事。

途径湖南道县时,《长征》摄制组寻访到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墓地。在湘江战役中,为保证中央纵队安全渡江,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突围中,这支部队战至弹尽援绝,陈树湘受伤被俘。在被敌人押往道县保安司令部的途中,不甘做俘虏的陈树湘乘敌不备,忍着巨痛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使尽全力,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80年后,这段悲壮的历史已经没有留下什么清晰的印痕,但摄制组仍然在大雨中找寻到了陈树湘从受伤被捕到断肠就义这条鲜血之路上的英雄最后的足迹。

在广西全州,这一带的湘江江水曾被鲜血染红,一万多名红军战士在渡江过程中遭遇敌机轰炸,魂断湘江。在80年后的凤凰嘴渡口七里村,《长征》摄制组找到了当年帮助红军掩埋烈士遗体的一位村民。80年前只有12岁的蒋济勇,如今已是一位年近百岁白发苍苍的老人。摄制组试图让老人带他们找到这一万英烈的安息之所,却被老人告知这些红军烈士的墓碑即是摄制组脚下所走的路,这是一条用烈士的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和平之路。“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这里并不是传说,摄制组震撼于在湘江边听到的故事,也忘不了这一路为他们讲述故事的人。

“老山界”作为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也是《长征》摄制组需要体验的一段重要行程。在初中课本里,“老山界”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大山,直到摄制组身处其中,才知这绝美的景致,对于红军来说只是保全生命的屏障。能够活着进入老山界的红军战士,是湘江那场惨烈的战役中最后的幸存者,疲惫,饥饿,伤残,失去战友的沉痛,以及对前路的迷茫,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眼前的美景,支撑他们继续向前的,即是《长征》摄制组一路追寻的——信仰的力量。

正如《长征》纪录片执行总导演、总撰稿吴志勇所说:“也许可以说,80年后追寻长征的足迹对于我们年轻的拍摄团队来说,就像一场朝圣,没有了炮火硝烟,如今只有鸟语花香和朗朗的读书声。但相比这沿途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我们一路追寻到的,关于信仰的力量。”

燃烧青春激情铸就有力量的纪录片

此次《长征》系列纪录片由《档案》栏目组建的一支200多人的国际摄影团队和制作班底倾力打造,其中,编导团队平均年龄26岁,而且90后编导人数占到三分之一。但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队伍,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史学研究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历史细节,用他们的青春向80年前红军先辈的青春致敬。这是《档案》团队的一次精神锻造和心灵洗礼,《档案》团队相信,只有用最真诚的体验和最充沛的创作激情才能打造出最有力量的电视纪录片,从而把自己的感动和震颤通过节目,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进入四川雅安境内,《长征》摄制组将面临雪山和草地的挑战,这将是一次身体和心灵的锻造,正如路上一位为红军守墓的老人对他们的勉励:当你们觉得累了,坚持不下去了,想想长眠于地下的红军烈士,你们要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长征》拍摄团队相信,只有用最真诚的行动和最充沛的创作激情才能打造出最有力量的电视纪录片,从而把自己的感动和震撼通过节目,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在《长征》雅安座谈会上,《长征》摄制组成员们踊跃发言,满怀深情地抒发两个月来重走长征路带给他们的感动与震撼。

《长征》纪录片执行总导演、总撰稿吴志勇说:“在接触这段历史之前,如果有人问我长征是什么?我能想到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我相信就是问很多跟我同龄的人,他们也不会有太深刻的答案。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过着忙碌的日子,很多年轻人都生活得很自我,很浮躁,缺乏理想、信念,一味追求物质,面对困难,心理脆弱,没有责任担当。包括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年轻编导,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现代年轻人的毛病。如果现在的年轻人知道在80年前,同样有一群年轻人,在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在做一件改变中国、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业,我相信他们会被影响。所以,在做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们明白了做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我们绝对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而是在新的时代,我们的反思,我们曾经拥有什么?现在失去了什么?我们要找回什么?为什么要找?我们要怎么把我们曾经坚持,如今却淡忘的长征精神继续传递下去?”经过60天的探寻,他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首先,通过我们这一路和老区人民的相处,我深深体会到长征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二,长征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第三,长征精神是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第四,长征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主编赵廉引用周总理在湘江战役时说的一句话,“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的必胜决心,这是为了胜利敢于牺牲一切的钢铁意志。”这种钢铁意志已经传递到《长征》摄制组成员身上,而他们将通过电视作品传递给千万观众。

导演马项媛讲述了一个“瑶族老阿爸掩护照料小红军” 的故事:“小战士的伤养好后,他谢绝了瑶族阿爸的挽留,执意要离开这个温暖的家。为了远方的家人,为了千千万万像老阿爸一样的人不再受剥削和压迫,他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当我们把当地老乡送上的热乎乎的油茶捧在手心里,那种暖暖的感觉,也许当时小红军的心情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暖暖的、火热、滚烫的。”

导演游洋说:“今天下午在上里古镇,古镇保存了70多条石刻的标语,它们不是书法家雕刻的,但是这些红色遗迹都保存了下来!老百姓对红军的热爱,传承了80年,依旧炙热。我想,这趟旅程,不仅仅是我们在重走80年前的长征老路,也是在走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导演赵宇提到,一路走来,他们祭拜过各种不同规模的烈士墓,或恢宏,或简陋,或者只是路边的一把土堆,一颗树……姓名、年龄、性别、还有牺牲的时间,寥寥数语,就涵盖了许多人的一生。这让她的内心既压抑又困惑。逐渐深入调研的过程,她终于透过表象发现了真实的长征:“长征,除了牺牲和悲壮之外,也是一部充斥着青春和激情的诗篇。”

导演孙君伟说:“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政治军事精英,还是不识字的红军小战士,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都坚信中国革命的队伍‘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社会牺牲生命。”

导演杨珊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凉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黯淡的民族。精神的质量可以改变个人与世界的命运。我想,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我们的精神内核始终是没有变的,是一直扎根在心底的。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让长征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这1000年来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大事之一。”

导演张博感受最深的则是,在80年前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红军队伍建制的智慧、严谨和先进:“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旧址时,里面有秩地坐落着宣传部、财政部、通信部,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俨然是一个完整国家的雏形了!各个部室的办公间被‘现代化’地隔成了格子间,从8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这是多么伟大而先进的尝试。”

导演吴锰说:“我作为一个90后,其实是比较自我的,在出发前,我并没有感觉纪律性有多么重要。可当我一路走下来,我从这些红军的故事中才真正体会到了纪律这词的意义。八万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如果没有严格的纪律,他们是无法完成这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也正是红军这严格的纪律性,铸就这一场不畏艰险、不畏牺牲、传播理想信念的远征。”

导演张蜜蜜说:“过去,我一直觉得自己年龄最小又是女孩儿,在团队里应该得到大家的帮助爱护,遇到困难和艰苦会退缩,爬山滑倒爬不上去甚至还会哭鼻子。但是一路走来,看到80年前的他们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怕艰苦、不怕牺牲、那么团结一致的追求着心中的信仰,对我的触动特别大,我的改变也特别大。我更加爱我们的团队,爱我的工作,坚信这份职业的崇高意义,我会用我的青春为历史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主编张乂此行最大的变化,首先是体重减轻了20斤,而他内心的起伏,更是波澜壮阔的:“十分巧合的是,在许多离红军烈士纪念碑不远的地方,都会有一座传出朗朗读书声和阵阵欢笑声的小学或是中学。就这样我们一直走到了长征途中重要的转折点——遵义。当我站在遵义市第十一中学的操场上,看到满操场的学生们热闹地打着篮球,脑海中却是八十年前的红军小战士的画面。那一刻,我的眼眶湿了……他们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不正是我眼前这一片安宁与祥和的画面么?”

在本次座谈会最后,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说:“我们要超越前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的脉搏和历史上长征的队伍跳动在一起。今天听了《长征》摄制组成员讲的这些,感觉到我们的心跳和历史越来越同频共振,这是至关重要的。”

[责任编辑:彭莹羿]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