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滇池共完成投资501.6亿元


来源:云南网

过去,滇池水很清,随时能捧起来喝,80年代末、90年代初,滇池污染加剧,水质变坏。特别是1998年至2000年,连续3年是超五类水,几乎失去了作为水的各种功能,成为一池废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云南、昆明相继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物力治理滇池,截至今年5月底,“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滇池共完成投资501.6亿元,其中,滇池治理的直接投资项目占整个投资约53%,主要包含淤泥疏浚、生物治理、湖滨生态修复、河道水环境整治、牛栏江补水等项目。另外4

生态修复 四退三还、面山生态修复,滇池边发现138种鸟类

治理滇池,从面山的采石、取土等“五采区”开始。据介绍,滇池流域“五采区”有600多家企业,破坏山体逾3万亩,严重影响了滇池水质。从2007年开始,昆明市全面关停滇池流域和其他重点区域“五采区”。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对滇池流域面山“五采区”植被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性文件,推进实施滇池面山“五采区”生态修复建设及退耕还林工作。

其实,拯救滇池面山、修复滇池生态系统的措施早在1998年就已开始,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纠葛的复杂叠加,让这个措施在执行中遇到重重阻力。2003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滇池面山治理作出批示:滇池污染十分严重,治理难度很大,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统筹规划认真落实。批示引起了环保部、住建部的重视,半年的时间里,昆明取缔和全面封停滇池、西山风景名胜区和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沙、取土点等。2008年,昆明市委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使城市(城镇)面山绿化率达85%以上,交通沿线面山绿化率达80%以上。这一年,昆明市再次加大了滇池面山的禁开禁采治理力度,先后让滇池边数家年代久远的国有企业停产搬迁。

2009年,滇池“四退三还”工作全面启动,滇池边的不少村庄被纳入拆迁的范围,今年61岁的李关兰当时所住的山邑村成为拆迁置换的村庄之一。她介绍,当时她们家在滇池边有2栋房子,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听说要拆迁,心里很舍不得,不过,想到拆迁房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滇池,她也就理解了,率先在拆迁置换同意书上签了字,并主动搬迁,“滇池能治理好,我们搬走也值得。”4年前,她听说山邑村湿地公园招保洁员,便前往应聘。如今,已60多岁的她依然关注着滇池一点一滴的变化。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在滇池流域实施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2014年滇池流域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53.55%;在湖滨一级保护区33.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四退三还”,完成退塘退田3000公顷、退房145.3万平方米、退人2.5万人,建成湖滨生态湿地3600公顷。“湖滨带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一些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鸟类重新出现,目前记录有植物290种、鱼类23种、鸟类138种。”

截污治污 堵住污染源头,河道巡查员每3小时报一次

滇池最大污染源是污水,治理滇池的关键是要截污,只有从源头堵住了污水,滇池才能治理好。从2007年开始,滇池治理的重心转移到了城市,截污成为治理滇池污染首要落脚点,对于昆明来说,这也是新课题、新任务。据介绍,2007年,昆明市的污水收集率仅为70%左右,这就意味着30%的生活污水将通过入滇河道直排滇池。

与此同时,入滇河道治理与水源保护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8年1月,昆明提出“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全新治水观。同年,昆明实施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并围绕入湖河道整治工程、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等“六大工程”,开展滇池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

作为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之一的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补水5.66亿立方米。据统计,自2013年12月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向滇池实施补水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向滇池补水9.2亿立方米。根据水文部门预测,今年10月至12月,草海的入湖水量为12125万立方米,其中入湖径流量为956万立方米,牛栏江补水量为7949 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尾水量为3220万立方米。按此来水情况,预计每15天可完成一次置换过程,今年可实施5次水体置换,理论上四个完整的调度周期即可将草海水全部置换一遍。届时,草海水质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记者在老运粮河西苑浦路中段看到,河中已经用沙包建起了1.5米高的围堰,污水被围堰挡住,上游用抽水机将污水抽到配建的截污井内,下游实施中水回用补充水源。西山区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老运粮河的主要问题是西支原有围堰损坏严重,导致西支旱季有污水流淌;东支三污厂西侧截污闸运行稳定性较差,部分污水会渗漏至截污闸下游进入草海。“针对辖区内草海片区河道及支流沟渠,通过设置临时截污堰、截污泵,安装截污管截断进入河道污水,对部分淤积河道、管道开展清淤工作,消除底泥污染,并对辖区内17条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对症下药’”。该负责人说。

五华区水务局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围绕滇池草海及周边水环境提升综合整治工作,目前五华区正开展西北沙河、海源河、白龙河、小普吉等8条支沟的截污治污工作,通过建设检查井、拦污栅,加高截污堰、清淤等临时措施,确保这些支流沟渠实现截污。同时,安排专门责任人对辖区内盘龙江、大观河、新老运粮河及支流沟渠,进行全天候巡查。针对不同的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确定巡查重点,要求巡查人员每3小时报送一次巡查情况。一旦发现河道沿线出现问题,便通知相应职能部门来解决和整治。

全民参与 招募万名志愿者,参与滇池保护治理

据工作人员介绍,除开展滇池草海及周边水环境提升综合整治工作外,当前的另一个滇池治理重点工作是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全面参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滇池的污染者,也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保护治理滇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该工作人员说,近年来,昆明积极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全民参与,开展“见证滇池百年老照片影展”、“河道保洁周”、“守护滇池一线岗位体验”、“放鱼滇池保护生态行动”等社会活动300余场,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

为进一步动员全民参与支持滇池保护治理,今年启动了“滇池保护志愿者 全城动员招募”活动,面向社会招募1万名滇池保护志愿者,建立滇池保护志愿者队伍,实现24小时、全天候、全过程的滇池和河道巡查、管护、执法。

“目前,滇池保护志愿者已经招募到5000余人,招募活动还在进行中。”该工作人员说,对志愿者进行“登名造册”后,下一步将组织志愿者开展培训,参加滇池保护治理活动。“有多家单位是团体报名,我们考虑把他们作为‘河长团’,一个单位管理一条河,正在征集县区及各处室意见、建议。”

据介绍,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入滇河道变化很大,滇池水质企稳向好。今年1月至10月,滇池35条入湖河道中,21条河流水质达标。其中,滇池“十二五”规划国家考核的16条入湖河流有14条达标,综合达标率达87.5%。滇池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4.3,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与2010年比较,全湖水质由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营养状态指数下降9.51%,水体透明度上升4.35%,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藻生物量、叶绿素分别下降72%、56.9%、45.7%、20.3%、36.2%、27.6%。

(云南信息报记者 李婧 摄影:李进红)

标签:污水 排污 废水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