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阿里背后的真问题

假货如野草般的生命力,是因为有需求。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月收入4000元的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在淘宝上搜索耐克鞋,并且输入100-200元的限额时,他真正想买的到底是假货还是真货?

每年双十一之后,都会涌现出很多批评淘宝乃至阿里的声音。

很多人认为,阿里的低价促销,伤害到了上游实体行业。这正如前段时间有评论认为,小米的低价策略,伤害了上游芯片行业,损害了芯片行业的科技发展。

其实,在手机领域,目前手机性能的提升,受限于电池等环节,已经变缓。苹果6能玩的游戏,苹果5也能玩;三星S6能使用的APP,放到S4甚至S3上一样运行。既然如此,消费者购买更强性能手机的需求就降低了,手机厂家采购更强芯片的动机也降低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的存在,是通过消费者对手机性能与价格的抉择,把市场对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传递给上游厂家。价格是一种信息机制,它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把需求传递给上游的资源分配,进而调节行业的发展方向。

所以,能打价格战的行业,都是行业发展到了可以打价格战的时候。苹果为什么不打价格战,而诺基亚打价格战也没用?为什么十年前的手机,也有低端品牌,但却不打价格战?或者说价格战不能成为一个行业级的现象,而今天,小米的低价策略却可以影响整个行业。

淘宝同样如此,那些正在进行激烈价格战的商品,不是因为淘宝,而是因为这个行业,这个产品的发展已经到了价格战的阶段。

对价格战的质疑,很多都是计划经济的残余,他们不认可市场激烈的、甚至血腥的竞争与试错,他们认为一切应该在计划与安排下,温文尔雅、或者万众一心、热火朝天的进行,就如同几十年前的宣传画上的中国工农一样。

批评淘宝的另一种观点,则是认为阿里没有什么了不起。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一个所谓的英国爵士说:“中国允许电商如此快速发育,这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严重失误。英国政府和企业家不是傻瓜,它们建几个电商平台易如反掌”。所谓“社会经济管理的严重失误”,已经表明了说话者的计划经济底色,在这些人眼里,市场中的什么都很简单。

比如,看过《社交网络》电影,认为FACEBOOK无非是扎克伯格灵光乍现,动手写了代码就成功了,很多作者,或者段子手为了效果也愿意这么说。但实际上,Facebook并不是凭空出现,在它之前,有Meetup、Friendster等企业长达10年的逐步试错。

阿里巴巴有今天,也是经过了市场的漫漫探索,优胜劣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伴随互联网在中国出现,电子商务就被视为未来的盈利点。在探索电子商务的征途上,支付宝的出现,通过先收货后付款的方式,在中国市场信用荒芜的情况下,让消费者敢于上网购买。

在随后的竞争中,Ebay,易趣网、8848等网站先后倒下。在这个过程中,从企业角度说,需要卓越的对市场认识能力、冒险与创新的精神、对资源的组合能力,同时,也离不开物流的发展、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旧有的零售行业跟不上大众等外部条件。只有当这些能力与条件组合在一起,才最终成就了阿里的今天。这绝非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搞几个平台,很简单。一个很简单的反例,直到今天,以腾讯的体量与用户,仍然做不好“拍拍”,才有了后来与京东的合作。

市场不相信眼泪,随着技术升级与经济发展,业态的更替,本身就是很正常的现象。正如汽车的出现使马车夫失业,高铁的出现使很多城际长途客车无利可图。

还有很多人批评淘宝的假货,认为快递员骑着低级的小三轮把假货送到消费者手中,把那些“真品”店都被挤垮之后,未来消费者会陷入没地方买真货的窘境。

对于假货,阿里建立了大数据商品品质管理体系、垫附巨额先行赔付金的保障机制,还有“假一赔五”、“正品险”、基于大数据的极速退款和风险提示等措施。与此同时,马云也有自己的辩解,认为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不是阿里造成的。某种程度说,假货问题,确实不仅仅是淘宝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电商的问题,如果不避讳的说,它本质上是一个中国问题。

假货如野草般的生命力,是因为有需求。不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月收入4000元的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在淘宝上搜索耐克鞋,并且输入100-200元的限额时,他真正想买的到底是假货还是真货?

现在中国国内基尼曲线陡峭,有很多人很富,最高收入10%的家庭的收入占了所有中国人收入的57%,最高收入5%的家庭的收入占了中国人总收入的44%。高收入人群的生活标准与品质通过电视、电影、媒体、社交媒体向外发散,他们所消费的品牌、产品、服务,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向往。但是,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人很穷。“低收入vs高价品”就会产生强烈的议价行为。正如老话说的“讲价不够斤,够斤不讲价”,在一个监管不完善的市场中,任何需求都因有利可图而能得到满足。厂家总能找到办法降低成本和价格,以迎合这种需求。于是,这就成为滋生伪劣的温床。

当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代表假货问题不需要重视和解决。对于如此规模的企业来说,如果只是顺应甚至助长不健康的商业生态,显然是不够尽责。

不过,现在还有些批评阿里的声音,却不仅仅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残余观念;也不仅仅是因为阿里改变了零售业态,挤压了中小实体店;也不是阿里促销让所谓的砍手党买回去了很多本来没有必要购买的东西,真正的、潜在的,甚至连批评者都没意识到的问题是:阿里太大了!

实际上,这已经微妙地暗示着人们批评阿里的另一重原因。太大,意味着能够垄断,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太大还有更意味深长的含义,比如权贵化等。这些可能危害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才是未来真正需要观察和探讨的。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刘远举

刘远举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17年了,桑兰陷入了“无物之阵”

桑兰明明是在为国争光的引导下受伤,即便后来为了保险费用打起天价官司,也丝毫不能遮盖这一点。若说其受伤的真相,这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