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下乡经历对知青影响:成了大富豪却不在机场喝一杯茶


来源:新消息报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富豪,却“吝啬”地不在飞机场消费一顿饭一杯茶,他说这是他的本能反应,因为“我插过队,知道什么是苦,要节俭,绝不能浪费。”

核心提示: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富豪,却“吝啬”地不在飞机场消费一顿饭一杯茶,他说这是他的本能反应,因为“我插过队,知道什么是苦,要节俭,绝不能浪费。”

 

黄怒波 资料图

本文摘自:《新消息报》2015年11月9日17版,作者:倪会智,原题为:《隐没在档案中的知青岁月》

50年前,一群少年放下书包,告别亲人,怀揣着信仰奔赴黄河岸边的宁夏,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一部由银川市档案局(馆)投资,与银川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反映宁夏知青岁月的纪录片——《西部岁月·知青篇》正在银川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动情的讲述、发黄的照片,把人们带回了那个激情年代。

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在几十年后沉淀出的是什么呢?

全面客观地接近历史

据银川市档案局统计,整个上世纪60年代,宁夏共接收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知青8300名。如果不是《西部岁月·知青篇》这部纪录片,大量的知青档案和背后的故事,恐怕还深埋在散落的知青记忆中。

“关于移民的档案史料,非常贫乏,大量史料流失于民间。现存的知青档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珍贵的照片、信件、实物等档案尤其缺乏。档案馆的移民档案征集工作已经开展了两三年,但是推进困难,效果也不明显。如何找一个突破口,把移民档案征集来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银川市档案局局长翟彦君说。

翟彦君2014年年底刚上任,在一次研究移民档案征集工作的会议中,他想到了拍纪录片这个方式。“形成音视频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征集文字、照片、实物等满足移民档案的需要。”这个提议得到相关专家的赞同,“经过分析,我们决定拍摄建国篇、知青篇、三线建设篇等5部移民题材的纪录片。先从知青篇入手积累经验。”

知青类作品的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常见的形式是知青小说,最初带有明显的“伤痕”性质,写苦难历程,以血泪控诉为特征。到80年代前期出现“回归”倾向,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表达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的《黑骏马》等。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90年代后,以冷峻回忆录等纪实作品为主。

“任何事物都是多面的,我们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确定了几个原则,首先坚持正能量。”翟彦君说,“我们采访的这些知青,下乡时与农民融为一体,在艰苦的环境中闯过一关又一关,意志力和生命力得到锻造,养成了很多现在看来都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客观地反映历史,避免一人一事反映整个上山下乡运动。”

“关于知青及其经历,我们这一代人多是从文学作品中接触到的,个人感觉作品中消极的成份居多。”银川市档案局技术科科长韩宏直截了当地说,“拍这部纪录片时,我们抱着怀疑的态度去接近真实的历史。其实在采访中,这些知青甚至知青后代几乎没有消极抱怨的情绪,他们想传达的,更多的是在艰苦环境里的生命韧性。”

[责任编辑:周昂]

标签:知青 档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