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俄擦枪走火,北约态度耐人寻味

和土耳其山水相连的欧洲,最怕的是“打”和“乱”,因为那将祸及自身;隔着大洋的美国,则不免抱着“他人痛痒关我甚事”的态度,更热衷趁乱为自己捞一笔。

11月24日上午,土耳其F-16战斗机击落俄罗斯苏-24战斗机事件,是冷战结束后,首次发生在北约成员国和俄罗斯武装力量间的直接军事摩擦,由此引发全球高度紧张和关注。一架战斗机虽小,背后却连接着世界上最大的两座核武库,人们当然想知道,这个在微妙时间、地点,发生在微妙对手间的突发性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

美国和北约迅速做出了耐人寻味的反应。一方面,在事件性质认定上,它们遵循了土耳其方面宣布的口径,即俄被击落军机在轰炸叙利亚拉塔基亚省境内目标时,曾飞入土耳其领空,并罔顾土方警告。美国总统奥巴马称“土耳其有保卫自己的权力”,而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则对土耳其表示声援,并支持其“捍卫领土完整”,强调“已从多个盟友处核实情报,认定土耳其的说法符合事实”。

另一方面,在事件处理上,它们却摆出一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姿态。奥巴马在强调“土耳其捍卫领空权利”的同时,呼吁土耳其和俄罗斯对话解决问题,斯托尔滕贝格则呼吁各方冷静,设法缓和局势,并敦促安卡拉和莫斯科建立并保持联系。

认定土耳其“行为正当”,是确保北约成员国内部团结的政治正确之举。在咄咄逼人的俄罗斯面前,北约必须在第一时间不含糊地表达支持、保护成员国主权和领土安全的姿态,否则必将面临更大的内部麻烦,甚至信任危机。乌克兰危机期间,美国和北约不顾基辅当局百般恳求“见死不救”,却在俄并未伸出獠牙之际,匆忙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又派兵、又参演,奥妙就在于后者是北约成员国,而前者不是。

25日,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纽约会晤美国副国务卿戈特莫勒时称,不期待北约在这一问题上一碗水端平。这句话本身固然是站在俄方立场说的,却揭示了一个事实,即北约必须表现出对土耳其立场的担当——哪怕土耳其的说法、做法真的有问题。强调对话、冷静,则表明北约不想事态扩大,更不希望此事演变为两个核武库间的对抗——更不用说全面对抗。相反,北约希望借此契机将冲突防范机制规范化。

事件发生后,原本在许多问题上意见对立的美国民主、共和两党要人表示,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和北约国家关系趋紧,俄军机、潜艇等在北约门槛前的试探性行为显著增多。北约称2014年拦截俄飞近北欧成员国领空的俄军机逾400架次,是前一年的4倍有余,且发生地点遍及北欧、北海、波罗的海,甚至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附近(当然俄罗斯也称,同年拦截飞近自己领空的北约军用飞机3000多架次,比前一年翻一番)。但由于这些空域是冷战期间双方“捉迷藏”的熟悉场地,各方对游戏规则心照不宣,驾轻就熟,可以拿捏较稳。然而,土耳其虽也是北约前线国家,中东目前的局势却是前所未有的复杂、叵测,不论土耳其或俄罗斯都是在陌生的场地游戏,擦枪走火的危险自然大增。

北约各国没人希望北约与俄罗斯间发生全面军事对抗,在大多数北约政要看来,建立覆盖全体成员国预防矛盾失控的机制,是更高级别的政治正确。正因如此,事发后许多北约政要和欧美智库,倡导重开1997年创立但搁置多年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论坛,作为北约和俄罗斯间的危机控制平台。

当然,北约国家内部在大方向上一致,侧重却有所不同:奥巴马声称,之所以擦枪走火,是因为俄在叙利亚对温和反对派大打出手,力图借此契机,为自己一直力推却始终无所建树的“推翻巴沙尔反恐才能成功”说张目。欧洲成员国的领导人们,则更多强调反恐大局为重、不要影响国际反恐合作,急切想看到俄土间息事宁人。

这显然和此前的乌克兰危机、难民危机一样,是彼此间利益存在落差的结果——和土耳其山水相连的欧洲,最怕的是“打”和“乱”,因为那将祸及自身;隔着大洋的美国,则不免抱着“他人痛痒关我甚事”的态度,更热衷趁乱为自己捞一笔。

耐人寻味的是,土耳其和俄罗斯对北约的解读也心照不宣。土耳其在24日当天,把问题提交北约讨论,要求“主持公道”时,引用了《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任何一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成员国将共同协商”,而非第五条和第六条“对任何成员国攻击都将被视作对所有成员国攻击”,这实际上配合了北约前述两个政治正确的身段。

俄方一边咬定“军机未曾飞入土耳其境内”不松口,认定北约必然拉偏架;一边也强调准备对话解决问题,同样摆出一副“我也不打算把事闹太大”的姿态进行配合。毕竟,两座核武库间的摩擦升级,对谁都不那么好玩。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作者

陶短房

陶短房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俄战机被击落,强势普京如何反击

两个昔日的大帝国,两个强势的政治人物,在中东风紧云骤的时刻碰触了激烈的火花。普京放言,这是“恐怖分子帮凶背后放的冷箭”,惩治恐怖分子,还是“帮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