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院门今昔


来源:西安晚报

唐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门街的西南部。唐代以击鼓司辰,尚书省官员上下班都以击鼓为令,故称敬时楼。敬时就是敬事、敬业。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坐镇在这里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发掘队曾对尚书省部分地域作了勘察,确定今鼓楼附近为尚书省正门。$$$$$$$$qualitylevel=C

原标题:北院门今昔

西安市级机关大院曾有“南院”、“北院”之分。南院指的是西安市委所在地,北院指的是市政府所在地。

从古至今,北院及其周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官衙的集中区域。1949年西安解放后,“北院”为西安市人民政府驻地。2011年3月市政府北迁到凤城八路,2012年10月这里成为莲湖区机关大院,但人们仍习惯称这里为“北院”。

从“北院”大门口往南到鼓楼什字北侧的一段街道名为“北院门街”(俗称“北院门”)。查诸资料,鼓楼北原为唐尚书省所在地。明初修建鼓楼后即形成此南北纵街,长约520米。明代为宣平坊,北院门得名于清代。解放初称北院门街,并向南延伸至鼓楼南到西大街。

鼓楼,是这条街的历史见证

唐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就坐落在今北院门街的西南部。唐代以击鼓司辰,尚书省官员上下班都以击鼓为令,故称敬时楼。敬时就是敬事、敬业。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坐镇在这里的都堂,就在此街正中。1985年,唐城考古发掘队曾对尚书省部分地域作了勘察,确定今鼓楼附近为尚书省正门。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宏伟建筑鼓楼就是在唐代敬时楼的基础上,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的,比钟楼年长4岁,与钟楼东西相望,相距250米。楼北架有一面大鼓,称“闻天鼓”,每日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起着“晨钟暮鼓”的作用,故称鼓楼。

1996年,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方便游览并凸显钟、鼓二楼,西安市政府先是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两楼之间辟建了“钟鼓楼广场”,后又于2005年辟建了鼓楼西广场。驻足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声光喷泉瑰奇变幻,雄浑的鼓楼与优雅的钟楼于广场两端相望矗立,犹如两尊擎天神柱,撑起了西安的汉唐风骨,也昭显了西安的现代辉煌。

北院门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各有其特点。鼓楼门洞及北院门的路原是土筑的,到清代中期,有位姓晁的大富户为了做官,捐银子铺成了石条路。清末,慈禧一行在北院住了近一年之久,跟随逃难的王公大臣也都在北院门一带租房居住,各省进贡的银两、物品也纷纷运到西安,形成了这一带的繁荣。慈禧回銮后,此街虽大不如前,但仍有旅店、古董铺多家和一些糕点饮食、青干果行等经营。民国年间,陕西省政府驻北院,附近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院门经过改造,又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现代化的市政设施使街道整洁有序(原铺石条路面也已经翻修为新石板路),个体经业多样化,有书画、瓷器、工艺品等,特别是传统饮食,更是丰富多样,数不胜数。

北院门的大门外是个小广场,现在这里建起了南北两座风格不同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着陕西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楹联。在石牌坊的南面,有一组铜雕,塑的是一个大力士正在举石锁,旁边有几个人在观看,反映了回民尚武的风习,每天吸引着不少游客照相留念。小广场往南两边,形成一条端正的街道,仿明清的门面房陪衬着高大雄伟的鼓楼,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受。

北院门街西有三家“望族”

北院门街西有几条巷子。由北向南,第一条街叫“大皮院”,“大皮院”街东口北边的“金家水盆”非常有名。从大皮院街往南走不远有一条街巷,叫“西羊市”,“大皮院”与“西羊市”均系回民聚居区和回坊风味食品街。

过去在北院门流传着“高家的墙,马家的房,米家的金银拿斗量”的俗话(三家都在街西侧)。“高家”指高岳崧(汉族)故居,现为北院门144号,又称“高家大院”。高家大院是西安城内一个官宦人家的宅院,满载着跨越400年时空的动人故事,是西安“家”文化的一个缩影。游客们走进宅院时,可以产生跨时空、到数几百年前的邻家去串门的亲切感,这里曾经拍摄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西安事变》《家族》《聊斋》等知名影片。

“马家”,指马百龄、马平甫家,在高家南邻。马平甫的先祖马百龄在清朝咸丰年间为官又经商,很富有,房舍富丽堂皇。马平甫(1898-1960)是西安著名回族绅士,解放前担任过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长、清真大寺“总社头”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人联合在渭南开办机器(棉花)打包厂,这是陕西回族第一家引进洋机器的工厂,为陕西发展民族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解放初曾担任西安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马家大院的前院现为莲湖区交通局等单位所有,内宅(转角楼)现归回坊文化爱好者白璋先生所有。白璋先生对内宅进行了彻底的落架大修,揭瓦亮椽,油漆彩画一新,加以保护。

“米家”,回族,指米小亮家,房产在北院门路西马家大院南,临街的房九大间(现为商店所用),米家以经营古董发家致富。传说米家与朝廷内的大官

(一说皇帝)有交情,对于发财致富起了重大作用。米家开有若干商号,置了许多房产,很有钱,并以乐善好施著称,故有“米家的金银拿斗量”的传说。

这三家“望族”再往南就是化觉巷,东起北院门,巷西段南侧有著名的清真大寺,又称“东大寺”。此巷如今是著名旅游景点,尤其是古玩工艺品一街两行,琳琅满目。

北院门街东的知名小吃

“北院”大门外的东边,首先是西华门外大街的西口。从这里往南有一“楼北楼”牛羊肉泡馍馆,规模较大。“楼北楼”往南有一“粮道巷”,原是清陕西当局“督粮道署”驻地,故名。笔者退休前的工作单位即在此巷内,现已大部分拆迁改造。该巷口南,在路东的中段,现在是西安市回民中学,其前身是老“省立三中”,创建于1944年初,是陕西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学校。校门前有一古槐,传为唐槐,但资料显示实际是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种植,距今已有300余年了,参天大树见证了北院门的人文历史。

回民中学往南,是“贾永信”腊牛羊肉店,并经营糕点等清真食品。“贾永信”是西安的著名商标,在西安开有多家分店,生意兴隆。“贾永信”往南,便是名头大、字号响亮的西安小吃——“贾三灌汤包子馆”。

北院门近年每天接待着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故有“到西安,不到北院门回民街,等于未到过西安”之说。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