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初心未变


来源:羊城晚报

孟子欲信大义,以仁济世,周游列国,以儒家之术游说君主,这与传统儒者推行政道的方式有所不同,倒和巧舌如簧、颠倒黑白以谋取个人富贵的纵横家有相似之嫌。孟子的学生问:“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游说辩论不过是为了让国君更好的接受“仁道”,孟子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要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他绝不会像诡辩者一样违背信仰、败坏初心。正如打磨过的卵石,用更加圆融的方式达成初衷。初心未变,怎么能说卵石不是石头呢?

原标题:初心未变

插图\兰兰

堂上

作文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题目】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变得体肤平滑,肌理莹润,可以作为案头摆设、建筑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虽然我已经和原来的模样大不相同,但不还是石头吗?”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

□执信中学 高三(12)班 曹林熹

学生习作

经年累月,水蚀砂磨,山石褪去粗粝的外衣,磨平分明的棱角,成为体肤平滑、肌理莹润的卵石。山石在野,彰显自然之粗犷、山峦之俊峭;卵石在案,将自然之景带入屋舍,将钟毓灵秀之气送进人间。两者外表虽相去甚远,但都能经得起灼焰,耐得住锤敲,从山石到卵石,变其表,而不变展现美的初心。

孟子欲信大义,以仁济世,周游列国,以儒家之术游说君主,这与传统儒者推行政道的方式有所不同,倒和巧舌如簧、颠倒黑白以谋取个人富贵的纵横家有相似之嫌。孟子的学生问:“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游说辩论不过是为了让国君更好的接受“仁道”,孟子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要宣传自己的主张,所以他绝不会像诡辩者一样违背信仰、败坏初心。正如打磨过的卵石,用更加圆融的方式达成初衷。初心未变,怎么能说卵石不是石头呢?

山石保其棱角,是以一种极端而壮烈的方式守护初心;卵石从峰顶跃入河川,经历磨砺,是寻求更切合现实的途径达成初愿。比干明知纣王强暴,直谏有杀身之祸,仍旧强谏,以“杀身成仁”的方式宣告自己的坚守;司马迁受腐刑以免死,忍受耻辱,为的是成古今之辩、万世之言。前者壮烈,后者隐忍,相同的是坚定的信念,不变的初心。

从道德精神层面来讲,山石宁愿与烈风炽阳为伴,矗立天地之间,不变分毫、不与世事苟同的豪壮固然令人敬佩,但这样激进的方式终究难以被世人所接受。山石的锋棱太尖锐,最终还是无法进入人们生活,正如天才哲学家尼采,为追求精神的独立离群索居,终生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其悲剧式的人生也是命中注定。当然,一个社会又不能缺少这类人,特别是在非常时期,要是缺少这种宁折不弯的激烈人士去力挽狂澜,或许我们将遭受万劫不复的命运,但这是非常之人,绝对是少数,也值得珍视。

从现实角度来说,卵石圆润光滑,更能被人们欣赏和接受,使初心更加容易得到完成。尽管初心一致,但选择的方式不同使两者在结果上产生巨大的差异。我会更欣赏卵石,因为他们不仅要经受蚀磨,还要在充满诱惑的世间维持纯净的内心。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怀抱着初心的卵石啊,磨砺的路途上要走过多少条河川,经过多少片河滩?有的在漫长的路上迷失了方向,有的到达了目的地却遗失了最初的自己,少数能被人们带进家里的,还有可能被华丽的外表迷惑,而成为一块华而不实的摆设。要像孟子一样一生坚守“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而奔走的,需要多大的勇气、毅力和坚持。

儒家提倡“权”和“经”,权是不变的原则,经是根据实情做出的变通。我们需要不肯变更的山石,他们是道德和精神的引领者;更需要能依据现世改变方式、而不变初心的卵石。

【教师点评】

看此文所引用的材料,作者平时是费了不少时间涉猎历史文化类书籍的,所谓厚积薄发吧。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更并未执着于一方,而能将孟子的变与不变做类比,将司马迁与比干做对比,进行辩证分析,肯定了两种价值追求。文章既点出了卵石风格的社会实用性,也点出了种种激烈方式的可贵。如果泛泛而论,不容易去深化主题,但作者从道德层面和现实层面去比较分析,将自己对两种处事风格的思考做了深入的挖掘,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短短50分钟堂上作文,有这样的文采和见解,难能可贵。时下有一种意见,是要提醒学生在论述文写作中尽量使用新鲜的、有时代感的素材。而这篇文章是大量引用古典的事例,但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可见如果能深入思考,事例旧一点其实也不可怕。

(执信中学高级教师 都昌其)

【非师点评】

文题给出的材料有山石与卵石各夸其能的意思。一般作者都会从“角色不同,身份各异,各有价值,不可或缺”这一角度切入。而本文从“初心未变”入题,理由大概在于卵石历经沧桑还是石头。但作者引用孟子和司马迁等典故来说明他们初心不变,则显得有点牵强。当然,这并不是说本文作者为了典故而“削足适履”,而是我曾发现,有些学生为了让自己记忆库中的典故名言派上用场,会把题意往预设的构思上强扭,值得提醒。

其实从文章看,作者的文采非常好,应该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而非依赖典故,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写得更好。但为了用典这一高考应试作文的常见模式,有可能反而远离了山石卵石的争论以及命题老师的“初心”。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何龙)

标签:文化 古今 儒家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