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年“贵族水” 如今泽万家


来源:信息时报

沙面水塔位于沙面肇和路49号,即如今的沙面游泳池附近,建于1910年的沙面水塔,其容水量454吨,是由英法租界内各户集资、英工务局筹建而成的“混血儿”,独立供应英法租界用户用水。新中国成立后,“沙面地区供水由供水系统直接供水,并有东西两方面来水,水源有充分保证,水塔于1953年停止使用”,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被拆除。

水塔四兄弟见证广州百年风雨

只要拧开水龙头,无论多远,或是多高的建筑里,自来水都能够源源不断流出,功臣是一级级的加压水泵。而在技术比较落后的110年前,远距离输送自来水的使命,需要由高大魁梧的水塔来完成。在广州自来水事业发展初期,1906年至1929年,广州先后建造了西关水塔、沙面水塔、越秀山水塔和东山水塔四座水塔供应片区居民用水。

越秀山水塔:

为越秀居民供水67载

而紧靠原观音山象冈炮台遗址而建造的越秀山水塔,塔顶距山脚地面约50米,塔高14.6米、内径12米,从1932年4月1日开始正式向广州市民送水。

据史料记载,容水量巨大的越秀山水塔可满足“市区10层楼以上用户的供水”。直到1999年,守护越秀一代居民的越秀山水塔才正式退役,不再向市民供水。同年7月,它被广州市政府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越秀山水塔安详地矗立在越秀公园内,静看广州城岁月变迁。记者近日来到越秀公园寻访这座走过80余年风雨的越秀山水塔,在中山纪念碑西坡的小山岗攀爬近百个长满青苔的石阶,记者寻觅到了这个藏匿在茂密丛林里为广州市民供水的老朋友:水塔身着绿衣,上方近乎圆球形,为保护这座80岁的水塔,公园管理方建了两米多高的水泥墙将其围了起来,行人只能透过丛木交错的缝隙看到水塔的部分容貌。

西关水塔:

广州第一座水塔

最早建成的西关水塔,建设于1907年,水塔位于西关长寿大街,即现在的长寿路 ,容水量达778吨。当时西关一带富庶商户是水塔最早的一批用户。直到1960年,它才被飞速发展的现代供水系统替代停止使用。

沙面水塔:

水塔中的“混血儿”

沙面水塔位于沙面肇和路49号,即如今的沙面游泳池附近,建于1910年的沙面水塔,其容水量454吨,是由英法租界内各户集资、英工务局筹建而成的“混血儿”,独立供应英法租界用户用水。新中国成立后,“沙面地区供水由供水系统直接供水,并有东西两方面来水,水源有充分保证,水塔于1953年停止使用”,并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被拆除。

东山水塔:

战火中被拆毁

位于梅花村的东山水塔命运则更为曲折,容水363吨的东山水塔建成于1929年7月,专供东山区居民用水。1938年至1945年间,东山水厂遭受炮火轰炸,水塔被日本人拆除运走。

自来水人的故事

何添,1926年生,89岁,13岁(1939年)进入西村水厂工作,50岁办理退休后继续返聘为公司服务,直到57岁(1983年)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自来水人尊称其为“添姨”。

日军侵华时期进入水厂工作

从大字不识成长为劳动模范

1939年,13岁的何添还是个小姑娘,是家中四姐妹的长姐,父亲常年找不到工作,她和母亲担起了全家的生计。侵华日军占领广州后,原来水厂的工人走光了,何添作为一名临时工被招进了西村水厂。

添姨回忆说,当时的水厂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都是靠人来操作,工作非常辛苦。原水进厂后,要先经过初步沉淀,池底会铺上沙子用来过滤,泥就会沉淀在底部,和沙子混在一起,她最初做的就是将泥沙挖出来然后担走,再将沙子清洗循环再用。

“挑着的两竹箕泥沙有几十斤重,然后还要走过窄小的铁板路,因为没有鞋子穿,天气热的时候,脚底经常被沙子烫起了水泡。”添姨回忆说。

“虽然辛苦,但我当时还小,工友们都很照顾我,日本人不在的时候,就让我少担一点,日本人来了,就通知我多担一点,担少了怕我挨打。”添姨回忆说,不管年纪大小,只要活干少了,就会被打骂,很多工友都有被打的经历,她自己也曾挨过鞭子。

据添姨介绍,当时她的薪水是日结的,每天只有四毫半,还不够一家人吃两顿饱饭。

从当临时工入行到50岁退休,添姨在自来水公司工作了37年,这37年,添姨换了5个工作的地方,做过的工种很多,铲沙、担沙、维修、车工、开蒸汽机等各种各样的工作都做过,可谓是做到老学到老。1979年,靠着这股子好学劲儿,添姨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刘正炜,1938年生,77岁,在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50年,其中有25年在西村水厂,曾担任该水厂厂长,60岁办理退休后继续返聘为公司服务,直到67岁(2005年)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自来水人尊称其为“炜叔”。

没钱买设备自己动手造

生锈设备翻新后再利用

1955年,17岁的刘正炜进入了西村水厂工作。炜叔用这样的话概括他与自来水的缘分,“我在自来水公司工作整整50年,有25年在西村水厂,这是广州第一个水厂;有25年,在公司总部,是公司第一个调度室主任,参与设计、建设了新塘、南洲、西洲等多个最先进的水厂,为此被同事们笑称‘临时大总统’,2005年,正值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建厂100周年,才离开工作岗位。”

炜叔刚进水厂时,是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什么都要自力更生,水厂的工人就自己制造水泥管、注水管等设备,“生锈的水管换下来也不能扔,也要清理干净后再利用。”炜叔说,这样一来,反而让西村水厂成为了全国自来水厂机械加工方面最强的水厂。

炜叔说,改革开放后,公司有服务群众的理念,推广自来水入户,当时很多人因为“钱”的问题不愿意,公司就给市民提供分期付款的服务,希望让更多的人用水。

作为曾经的西村水厂厂长,说起西村水厂的发展,炜叔如数家珍。据炜叔介绍,西村水厂这里有两个水厂,旧厂是1906年开始建设,名叫慢滤池,虽说都是靠人力处理的,但水质口碑还不错。新厂是国民政府时期建立起来的,净水工艺沿用的是英国的工艺,设施比旧厂要先进许多,而发电部分采用的则是德国的技术,新水厂发电机、水泵和马达等全部动力都是自己解决的,发电就用煤气机,供水就用蒸汽机,锅炉是类似火车头类型的锅炉,自己送煤进去,解放后才慢慢改变为外界供电。“解放前,水厂一直叫增埗水厂,解放后才改名为西村水厂,一直沿用至今。”炜叔说。

标签:水厂 原水 自来水厂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