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我们这一代的爱国表达(青春热线·“今天,我们怎样爱国”②)


来源:人民日报

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爱国,还是在陈鹏远赴海外之后。“客观地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原来对于爱国的理解并不明确,而一旦走出了国门,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国家的形象息息相关,甚至某种程度说,你就代表了中国。”

原标题:我们这一代的爱国表达(青春热线·“今天,我们怎样爱国”②)

赵婀娜 杨宇潇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27日 19 版)

陈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北大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取得博士学位。2009年7月,感念祖国的一草一木,毅然回国,任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4年8月晋升教授,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在陈鹏看来,对于祖国的情感,从来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不是被人给予的任务,而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情感,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事件中,被激发出来的最自然的情感。

爱国情怀的两次升华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百岁生日,而陈鹏在那一年,也通过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到了燕园。对于陈鹏来讲,那一年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学校纪念“五四”运动的一系列活动,唤醒中华民族的“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出现的画面,而真真切切地与自己的生活、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爱国,还是在陈鹏远赴海外之后。“客观地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原来对于爱国的理解并不明确,而一旦走出了国门,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国家的形象息息相关,甚至某种程度说,你就代表了中国。”

2002年,陈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始了5年的博士生涯,“当时做助教,周围都是外国人,他们很好奇地问我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像外交官一样,让他们去了解中国,并努力澄清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当然,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希望捍卫和提升祖国的形象,比如,你在国外看到排队时有中国人插队,也会马上上前提醒。”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在芝加哥大学的中国学生集体收看这一盛况,“我们成功了,其他国家的人都纷纷过来对我们表示祝贺,那时候,你与祖国就是一体的。”

还有10年前的一个冬天,陈鹏到现在为止依然记忆犹新,胡锦涛主席要到美国访问,留学生们组成了代表队夹道欢迎。当时天气很冷,陈鹏和同学们等了很久但内心却非常激动。虽然只看到了车队驶过,大家却觉得像过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你能体会那种感受吗?美国人的节日其实是与我们没有太多情感的关联的,在国外,自己国家的元首来了,而且受到美国当地的尊重与欢迎,那么,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节日,属于中国的节日。”陈鹏说。

陈鹏意识到,到了国外,他自己就是中国。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也真正被激发出来。“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爱国的情感始终都在,只是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去激发。”陈鹏说。

将前沿科技带回祖国

2002年,陈鹏的导师,芝加哥大学华裔博士生导师何川教授将化学生物学学科带到芝加哥大学。“这门学科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新兴学科,充满了未知与活力。”陈鹏说,他是何川老师的第一批学生,也是大家口中的“大师兄”。谈起当时研究生物化学交叉领域的动力,陈鹏更愿意用这门学科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来阐释。

化学生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展蛋白质化学工具,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了解蛋白质结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蛋白质进行化学调控,用以发展蛋白质大分子药物。目前,国际上基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药物很少,而大分子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癌症等病症治疗的前景十分广阔。

关于科研,陈鹏说,最原始却也是最强的动力,就是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005年,陈鹏所在的课题组研究蛋白质晶体有了一些新的突破。2006年,该项研究被化学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化学生物学》接收。陈鹏说:“这是导师在芝加哥实验室发的第一篇《自然》子刊,对整个课题组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凭借着探索未知的兴趣与追求卓越的精神,陈鹏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获得了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美国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在美国已经开始博士后研究的陈鹏,出站后将会有非常不错的就业前景,无论是到美国的大学任教,还是去世界知名的制药公司。因此,第一次萌发回国的念头,身旁有很多人不理解。可是,看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欣欣向荣的中国,考虑到国内生物化学学科方面仍处于空白阶段,陈鹏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2009年,陈鹏归国,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开始了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在国外,你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在国内,你将会有无限的可能。”陈鹏的话代表了许多与他年龄相仿的杰出海归的心声。

2011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由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设计、组织,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旨在体制机制、科研成果、创新人才等方面,作出可以推广的探索和努力。“这是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试点工作,我通过非常严格的国际面试第一批入选到这个中心。”陈鹏说:“在以往,中国大部分的经费都是支持某个科研项目,而在这个中心则是5年持续稳定地支持个人。我们申请仪器、招收学生都变得非常的便捷。”

这个自主科研实践的平台,也让青年教师陈鹏朝着“无限的可能”自主成长。近几年,陈鹏课题组致力于研究活细胞的蛋白质功能,发展了新一代的蛋白质光交联探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执行者,但是蛋白质的结构功能远不能用序列决定,所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人体的蛋白质构成复杂的蛋白质亚型网络,而网络的核心又在于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光交联探针捕获出活体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对亚型网络的逐步认识。新一代光交联探针的开发,将有力地推动基于蛋白质光交联技术的蛋白质结构研究。

2012年,陈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成为目前我国化学领域最年轻的“杰青”获得者之一。在陈鹏看来,如今,我们的目标是与世界比肩,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校,最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做到最好。

从“追梦人”到“筑梦人”

如果说,回到北大之前,陈鹏更多的任务是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追求卓越,造福社会、强大祖国,是一个“追梦人”的角色的话,那么,到北大教书之后,他肩负的职责,多了一个育人,他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追梦人”转变为“筑梦人”,帮助学生一起追寻自己的梦想。

陈鹏培养学生,重科研也重思想。在课上,陈鹏经常会给学生讲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青蒿素的故事,让学生们知道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就有了这么好的研究与成果,今天当更加努力。陈鹏也经常会开玩笑地鼓励学生,“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所以你们应该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在课堂外,陈鹏用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追求卓越的精神感染着他的学生们。“在我看来,爱国不应当是空洞无物的。爱国应当是一种实实在在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切实的追求卓越的努力。在学生的培养中,要教给他们专业与敬业。”

陈鹏总是鼓励学生们到国外走一走,因为在他看来,到了国外,才能更以不同的视角看待祖国,感受与激发爱国的情愫。如今,陈鹏的许多学生都到了美国,他们有的要学成归国,有的可能会在国外继续工作几年,但是他们都表示,最终将会回来报效祖国。

访谈最后,陈鹏拿出摆在柜子最上方的香槟酒瓶子,每一个瓶子上都写着一些同学的名字,“每一年我的学生毕业,我都会买这样一瓶酒,毕业典礼上,打开,大家一起喝,然后,鼓励他们去远方,在追逐自己梦想、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标签:学生 留学 育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