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赫鲁晓夫做了何事让毛泽东称“这账很难还”


来源:凤凰历史

毛泽东在18日的中央会议上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核心提示:毛泽东在18日的中央会议上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苏联政府不等中国政府答复,紧接着发出第二个通知,规定苏联在华专家自7月28日起,至9月1日全部撤走。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 资料图

本文摘自:《军事文摘2004年02期,作者:罗来勇,原题:聂帅与国防尖端技术的艰难起步

不能什么都靠人家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于1960年1月7日至17日在上海召开。主要是确定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讨论今后3至8年的国家发展设想。另一个议题是中苏关系。

聂荣臻离京前一天,亲自修改了国防科委代中央军委起草的一份报告。报告要求在现有条件下,克服经费和科技人员的紧缺,成立航空研究院、舰艇研究院、无线电电子学研究院。林彪签发报中共中央。

这份报告是聂荣臻鉴于中苏关系渐趋冷淡以及国防科研的需要,所采取的建立独立的国防科研体系的战略性行动的一部分。

上海会议期间,聂荣臻在向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汇报中预言:苏联很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终止与中国的协议。毛泽东说:“荣臻同志的这个推断,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钟,不能什么都靠人家。本来也是这个道理,谁会把看家本领都教给你?”

起飞于南汇

1960年1月16日,政治局会议继续举行。聂荣臻向周恩来请假去上海参加科技工作会议。

上海某设计院,是经聂荣臻批准而诞生的一个空间技术研究机构。集中了中国年轻的探空火箭技术队伍。

聂荣臻到科技工作会上讲话,中心内容就是鼓励上海市发挥技术优势,出更多的人才、更好的成果。他与主管科技和某设计院的同志见了面,了解了探空火箭的进度。听说设计院的同志们连元旦、春节的休息都已经搭上或准备搭上,拟定2月份发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时,聂荣臻说:“这一次我抽不出时间来参加,但是,广州会议结束后我一定要抽时间来看看大家。”这是几句平常的话,不过放在50年代末期反右斗争将知识分子贬得一无是处的时代背景下,就格外感人。聂荣臻的话传到设计院副院长杨南生、总工程师王希季的耳中,又传至研制队伍中,大家的感动自不待言。使他们不忘的是元帅那份与科技人员相通的心。因为他们曾经发生过不小的失误,耽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极为宝贵的时间。在那样的时刻,全院科研人员压力沉重时,国防科委传来元帅的指示精神:总会有失败,不要追查政治责任,告诉他们不要泄气,从头来。

某型探空火箭的夭折,换来人们冷静的思考。另一型号的探空火箭便是在这一基础上确定的研制型号。由于有研制的基础,1959年国庆节前后投入新型火箭的研制,至今刚刚5个月,便已完成。火箭发射的日子定在1960年2月17日至19日。距上海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刚好一个月。

2月19日,新型火箭经过试车后,在南汇县的老港小镇一块罕无人迹的荒滩中竖起。不远处是东海的碧波巨浪,身后若干公里是荒无人迹的芦苇丛。发射场的惟一动力系统———发电站是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用苇秆围成一座临时棚子,棚顶盖着一片油布挡风雨。发电站与指挥所仅相距100余米,其间隔着一条港汊,水可行舟。发射架高达20米,虽然无法与今日的导弹发射塔矗入云端相比,当时在荒滩上竖起5层楼高的铁架已是奇迹。指挥所———发电站———发射架之间的联络,既无电话,亦无步话机,连广播喇叭亦无,全靠王希季、杨南生们的嘴喊、手挥,得以互相联络。加注燃料的压力设备竟是几支自行车打气筒。追踪火箭飞行状态的遥测定向天线是手摇天线。

[责任编辑:马钟鸰]

标签: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苏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