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辰的狗屁事为什么那么火

叶良辰的狗屁事为什么那么火

在舆论客体的轻重选择框架中,舆论关注对象的轻重判断,和现实生活的轻重相关联并不相同。舆论议题设置的这种“违重感”,使得那些“违和感”的话题特别容易得到舆论的青睐。

叶良辰是谁?什么?如果现在你还不知道叶良辰,那是你肯定活在网络之外。

他为什么这么火?比王思聪还吊的男人!赵日天不服!福尔康也不服!——一夜之间,叶良辰刷屏朋友圈,你不想知道他的名字都难。

舆论的角斗场,平时上演的都是狮王争霸(撕逼)赛,比如《我是歌手》,比如《中国好声音》。一怒为红颜的是狮子王,展现温柔的也是“虎爸去哪里”!作为一名屌丝,你天天带孩子去这去那,怎么也轮不到几十台摄像机跟踪和几亿人围观。但戏剧突然反转,一个“丁满”跑到舆论的丛林,模仿“刀疤”学了几声狮吼,整个森林那个乐啊,嗨翻了天!

正经地解读“不正经”

围观的人绝大部分是出于娱乐心态,不正经地炒火了这个梗。当有人正经地想分析一下,正经的人又觉得不正常了。评论作者李方煞有介事地在其公号上写了一篇名为《叶良辰魔性语录的语法分析》文章,我们不妨看看其间的精华:

叶良辰讲话很魔性,据说一是因为他的口气极其嚣张,二是他说话完全是小说腔调。从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义上充满违和感,的确魔性。

汉语里的确有用自己的名字替代“我”做主语的,例如“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我们可以看出,舍“我”而自称其名,一是下对上,说话极其客气谦恭,二是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语境。它起到两个作用:第一,说话人放弃使用“我”做主语,等于放弃了与对方对等的主体身份,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这是对说话对象的尊重;第二,称名而不称我,恰恰又可以提醒对方重视自己,因为名字是很正式的一件事。汉语就是这么微妙,你可以由于一个称谓的变化,既礼敬了对方,同时又令对方更加注意你,两全其美。

网络上流传着各种有关“叶良辰”的搞笑表情包。

把叶良辰的文本称之为“语录”,评论作者李方引经据典得出结论:“一方面身份错乱,一方面语气错乱,双重的违和感,不火才难”。他用建构的叙事方法进行解构,故意用自己的违和“一本正经地”说了这么多别人的“违和”,可这样的黑色幽默还是让有的人看过之后一声叹息:“浪费了!”

这是时代病?还是中国病?

虽然目前还不知道是不是炒作,但即便是炒作,为什么这样的狗屁事可以炒得满屏欢乐多呢?

有的人感叹人心不古,认为这是今天的时代病。可是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在过去的时代,也有这样的“良辰非美景”博眼球;也有的人认为这是复杂中国的微现象,是没有被启蒙的民族劣根性使然。但美国人就没有这种低级趣味吗?

让我们抛开成见,从舆论学角度分析,这决不是今天中国的一个单例,它背后其实有着普遍的舆论法则。

以一个笑话为例,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宣称:“昨天我们枪杀了3000个伊拉克人和一个骑单车的人。”谁都知道,3000个伊拉克人被枪杀最重要,但接下来几乎所有记者的问题都围绕着“那个骑单车的人是谁?”

记者的兴趣,就是媒体的兴趣,就是大众的兴趣。当我们在问:叶良辰是谁?其实就是在问:骑单车的人是谁?在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有无数的事情比叶良辰和“骑单车的人”重要,但它们往往被舆论忽略,正如记者把3000个被枪杀的伊拉克人忽略一样。

舆论场:一地鸡毛最容易捧上天

舆论场的重力逻辑似乎和生活场不一样。生活中重要的,舆论场未必认为重要;而生活场不重要的,舆论场却可能觉得非常重要。我把舆论场这样的轻重倒挂现象,命名为舆论的“轻规则”,它和舆论的“弱原理”、“情感律”、“次理论”并列。

2009年,某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帖,5小时近20万的点击,两天30万条的回复成为当年网络热点。

在舆论客体的轻重选择框架中,舆论关注对象的轻重判断,和现实生活的轻重相关联并不相同。舆论议题设置的这种“违重感”,使得那些“违和感”的话题特别容易得到舆论的青睐。生活场的自由落体运动,是重的东西砸下来声响越大,而舆论场的自由落体运动,却是那一地鸡毛最容易被捧上天。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车祸,伤亡和责任是大事,可是生命的关注比不上一个表情,对微笑局长的愤怒、人肉,掩盖了对车祸的悲悯和追问。同样,对于一场比赛,名次结果应该最重要,可是当“我是歌手”有人退赛,冠军被冷落在一边,第一轮就退赛的人,却上了头条。

然而,我们必须习惯和适应这样的舆论场,无论你对这种“违重”感到多么违和,它都在那里。因为舆论的“轻规则”,几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那里起作用。那些感叹最重要的事情无人重视的人,与其鄙视或者无视“轻规则”的存在,不如好好地想一想,如何让“重”的东西“轻”起来,从而更好地传播!

扫描二维码,关注“自由谈”微信公号

作者

邹振东

邹振东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凤凰网特约评论员。

作者其他网评

自由谈

自由谈

越谈越自由。

下一篇

人大师生断交风波,朋友圈害的?

朋友圈不再是私人圈,这场信息的狂欢会卷入这对人大师生,也会卷入我们每个人。现在想想,你的朋友圈,是否埋着不定时炸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