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挺新郑国祭黄帝,谁不爽?

许嘉璐挺新郑国祭黄帝,谁不爽?

在河南祭祀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本不应该有什么争议。即便以前缺乏这样的传统,也不妨自今日始,开启传统,走向未来,又何必总是恂恂如泥塑木胎,拘泥于历代帝王的眼界和惯性呢?

眼下,许嘉璐好像捅到了一个马蜂窝。

这位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学界大佬,因为在一个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令人诧异”了。诧异者也是学界中人,西北大学历史教授方光华,不过,方还有一个身份,西安市副市长。

许嘉璐发言主旨是,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挑明了说,这个“国祭”,指的是目前已连续举办九届的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问题来了。河南新郑拜祖大典升格了,陕西黄陵公祭怎么摆?这也是方光华之问: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到底应该在哪里?

祭拜黄帝,新郑为啥不可以搞国祭?

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许嘉璐就提出了这一建议。为何选择新郑?许嘉璐认为,一是因其地处中原,中华文化汇聚腾飞之地,在这里拜祭象征意义更大;二是新郑有具茨山(史料记载黄帝曾登此山)的背景和佐证;三是祀于庙而不祀于陵是古代的常例。

许嘉璐并没有回避长期以来形成的黄帝陵祭拜传统,他同时也提及,要处理好和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的关系。“黄帝拜祭既要有国家的公祭,也可以有地方的公祭,还要允许有私祭”。这实际上是一个体现了多元并存、共襄盛举的解决思路,并没有定于一尊、垄断祭祀。

黄帝陵祭拜由来已久,且从唐宋以来,大致上没有长时间断祀,这一传统当然有必要继续下去。历朝历代主政者习惯性地祭拜黄帝陵,与当下选择新郑拜祖,并不冲突。

陕西黄帝陵公祭大典现场

许嘉璐力挺新郑的同时,似乎也应该看到其在倡导“国家级信仰”、明确“中华民族情感符号”上的不懈努力。也即,“现在的确到了国家做中华民族文化振兴顶层设计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各种文化,应该携手共进、彼此支持,而不是一看到“非我地盘”,就认为“其心可诛”。这种偏狭的思维定式,恰恰是应该在文化共融中被淘汰掉的。

在河南祭祀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本不应该有什么争议。即便以前缺乏这样的传统,也不妨自今日始,开启传统,走向未来,又何必总是恂恂如泥塑木胎,拘泥于历代帝王的眼界和惯性呢?

现代国祭与传统祭祀有区别吗?

考“祭祀”本义,无论是“祭”、“祀”、“祠”等,均与饮食有关,乃是活人向神灵贡献饮食,人神之间的交流。而到了周,祭祀这种宗教性仪式,被赋予了政以礼成、礼以体政的内涵,在世俗化的同时,也神秘化了,意在通过神的权威来建立人的权威,通过宗教秩序来建立人间的政治秩序。

这样的意旨,与现代政治伦理显然格格不入,有必要注入符合现代政治理念的新价值。一味抱着过去的敬天法祖、王权神化,未免陈腐。

事实上,关于传统祭祀与一般民众的疏离乃至脱节,人们早有察觉,史书中屡屡记载的“绝其祀”、“不祀”、“七庙隳”等,就是这种一家一姓王朝覆灭的忠实记录,这与老百姓有关系吗?

马克斯·韦伯论及传统祭祀时,也曾谈到:“中国官方的国家祭典,就像其他地方一样,只服务于公共的利益;而祭祖则是为了氏族的利益。二者都与个人的利益无关。自然的巨灵日益被非人格化,对它们的祭祀被简化为官方的仪式,而此种仪式逐渐地排空了所有的感情要素,最后变成了纯粹的社会习俗。这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所完成的工作,他们完全漠视大众的典型的宗教需求。”

可见,当下学界在讨论祭祀时,多习惯性的采用“祭拜”、“公祭”、“拜祖”等话语表达方式,这也隐含着某种价值取向。言下之意,同样是祭,此祭已非彼祭。

只是,仅有这样语体上的变化还远远不够,还应该真正从情感内涵、价值尺度乃至公众信仰的层面,使这一民族形式焕发新的生机。比如,传递慎终追远、国族认同、民族融合、文化绵瓞等思想意识,赋予传统仪式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而在这方面的讨论和追溯,目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也正因此,许嘉璐此前提出,“无论怎么变化,拜祭先祖的根基未发生任何改变”,无疑引人深思。他还说,举行拜祭,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思考,“是富于理性的”。这也是时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各地争来争去,为了啥?

遗憾的是,很多文化的重大课题,只要一触及具体的地域,往往会迅速演变成地方之间的无谓争夺。

新郑如果国祭了,黄陵怎么办?推而广之,则是各地这些年来不遗余力地争夺历史名人,琐屑而热烈,非但不能上升为民族的情感符号,反倒成了非此即彼的口水仗。

这其中一个重要动因,是当下各地借古人、借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考量。以祭拜为例,这些年来,形形色色的公祭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尽管其间不乏真的“慎终追远”,却也有很多祭拜徒具形式,意图令人生疑。2011年,河南省淮阳县举办公祭太昊伏羲大典,居然曝出一房地产企业以118万元拍出头柱香的新闻。在北京,据说也恢复了“天、地、日、月”四大祭祀典仪表演。

公祭太昊伏羲大典,一家房地产企业和担保公司合作,以118万元的价格拍得头柱香敬献资格

早在2004年清明节,我有幸见识过陕西黄陵县的公祭黄帝大典。印象中,真正的黄帝陵虽然格局不大,但宛转之间,气象森严,很让人肃然起敬。而当地新修建的祭祀广场,尽管浩大无比,气势磅礴,却不过是千城一面的水泥堡垒,根本无法使人心生敬畏。

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只讲规模空前,不讲正心诚意;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行的却是挥霍糜费的勾当。这样的公祭,不仅自身没有了对祖先的敬畏,公祭本身也让人无法敬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严肃、郑重的祭拜,无疑有着追根溯源、强调认同,乃至标识中华文明精神,连接中华民族血脉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以使其与国家有关、与民众有关,也与历史及现实有深深的关切。

附带说一句,主张新郑拜祖大典升格为国祭的学者许嘉璐是江苏人,李学勤是北京人——均非河南人氏。

扫描二维码,关注自由谈微信公号

作者

胡印斌

胡印斌

媒体人

作者其他网评

自由谈

自由谈

越谈越自由。

下一篇

校长爱阅兵,远非山寨那么简单

与军训前期环节的种种问题相比,校长坐辆皮卡走一圈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军训从开端就已然变味,那么在它的最后一环出现种种荒诞事件,就更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