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城市“看海”,靠良心也靠技术

这种城市文明的落后,既有观念的落后,也有技术的困境。所以,摆脱城市“看海”窘境,靠观念改变也靠技术进步,二者缺一不可。

受台风“天鹅”影响,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许多城市遭遇连续暴雨,再次进入看海模式。上海闵行、青浦、普陀等多处区域已经“见海”,在微博上,网友们纷纷发布路面积水照。在上海虹桥机场,飞机从积水中滑过,空乘走T台,乘客跳沙包,在机场划船,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雨果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可每遇暴雨必看海,我们“城市的良心”着实让人失望。对于公众而言,最大的困惑则在于,城市看海看了这么多年,为何情况没有根本改观。

一说到这个问题,中外官员的政绩观差别往往是为人所乐道的。确实,在国外许多城市,官员都将下水道当成是都市文明的重要象征和公共安全的基本保障。

以巴黎为例,地下水道总长达2347km,下水道里如隧道一样宽敞,设有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堪称一个庞大的地下宫殿。建成这么大规模的地下工程,没有一届又一届的官员的坚持和努力恐怕是不可能的。

巴黎的经验后来被许多国家所效仿。有这么一件趣事,在1876年,日本幕府派出考察团到法国考察,这个考察团不仅考察法国的军事、文化、经济,还把下水道纳入考察的重要内容。当时有位叫涩泽荣一的考察团官员,向巴黎市政府交涉,非得要对巴黎下水道来一次深度考察,巴黎市政府一开始是拒绝的(当时巴黎下水道还又脏又臭,并未像现在这样成为著名旅游景点),后来经不住涩泽荣一的死缠烂打,终于同意其请求。这个涩泽荣一于是换上一身脏衣服,坐着小船在下水道里游览半天,深刻感受了巴黎下水道的先进。后来,日本同样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

而作为中国的官员,在学习借鉴西方城市文明的同时,往往只是看到表面,大楼、大马路、大剧院……对于在城市背后隐藏的,支撑城市繁荣和运转的核心设施,却有意无意忽视了。

多少年过去,一些中国官员的观念进步并不多。再加之中国目前对于官员的升迁考核体制,决定了官员往往热衷于短期性的,表面光鲜的城市建设项目,而不重视涉及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不重视城市抗风险能力的建设,下水道自然成了城市发展的短板。

当然,除官员观念的落后之外,技术的难题同样是掣肘下水道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一个最大问题是,在国外,下水道的规划建设往往遥遥领先于城市的地面的建设,这就使得这些国家下水道建设难度和成本要低很多。

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往往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发展之后,才发现致命的下水道问题。此时,要想补齐下水道这一短板,技术上就困难得多。现实中,国内有一些城市号称拿出几亿甚至几十亿来解决城市看海问题,但效果甚微,最大症结也正在于此。

此外,国内对于下水道建设的技术标准,要逊于国外。东京、巴黎、纽约的排水管网普遍能抗5年甚至10年一遇大暴雨,但按国内的关于排水管道的技术标准,除了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必须抗三至五年一遇暴雨,其他地方只需能抗半年至三年一遇的暴雨。

在排水设计的计算方法上,我们也落后国外。计算雨水量、暴雨强度,用的都还是上上世纪的推理公式法,简单却误差大。反观国外一些城市,如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

暴雨是一种灾害,应对这样的灾害真正靠的不是人定胜天的意志,而是在技术上做好防灾减灾的规划与设计。如在国外,应对暴雨不仅有排水网设计的功劳,还有城市透水地面的铺设,尤其是绿地的设计(国内城市的绿地是高于马路牙子的,国外则相反,绿地是下沉式的,以便于蓄积雨水);城市滞洪区、蓄洪区域的建设,等等,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研究。

遗憾的是,国内城市在此方面的研究与投入远远不足,导致拿出的解决手段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的城市海景愈发变得浩瀚,令这些城市一次次蒙羞。这种城市文明的落后,既有观念的落后,也有技术的困境。所以,摆脱城市“看海”窘境,靠观念改变也靠技术进步,二者缺一不可。

扫描二维码,关注凤凰评论“自由谈”微信


作者

于平

于平

新京报评论员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党校校名题字石挪位有啥好敏感的

总有一些人对涉及政治的细枝末节格外敏感,并据此猜测官场动向。这种做法其本质是一种阴谋论,所编造的“传奇”终究只是一种想象、一种过度解读,不仅缺乏任何事实的支撑,也缺乏基本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