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读名校尖子生被拒”,正常吗

以当前高中招生“统配”政策在全国广泛推行的情况,“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的现象相信不是兰州独有。

在全国部分地区推行数年的高中招生统配政策,开始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据媒体报道,兰州今年出现“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的怪象,以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该校录取榜上出现了535分录取的统配生,而报道提到的中考成绩为608分的“尖子生”却被拒之门外。

兰州高中招生“统配”政策的具体做法是,由教育部门确定当年的统配比例,各省级示范性高中按照该比例确定统配名额,向全市初中定向分配。各省级示范高中除去统配名额和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名额,剩下的名额才面向所有初中统一招录,并按照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确定统一招考的分数线;在统招线以下,50分以内,再招录统配生,若未完成统配生招生任务,最低可以省级示范基础分数线为参照进行招录。

全国各地推行的高中招生“统配”政策大体相同,只是“统配”比例及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有所差别。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让薄弱初中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享受省级示范性高中教育,进而改变“小升初”竞相择校的现象。

高中招生统配政策试图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一老大难问题,按理这种政策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公平,会得到外界认同。事实上,媒体报道也提到,前两年由于统配比例较低,社会对这一政策尚能接受,今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弹,主要因为统配比例达到60%,而且在统招线以下50分内进行录取,这样一来,统配生与统一招录的学生学习成绩就会出现较大差距,继而出现“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的现象。

兰州“统配”政策所遭遇的困境并不陌生,过去是教育格局严重分化,成绩好的学生汇聚在优质学校,而教学水平较差的学校则只能录取到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如今则是另一种极端,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机会上名校,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它是“看得见的红利”,而对于那些不在“统配”政策范围内的学生则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难怪有的家长为此抱不平。这项政策在塑造大公平的同时衍生了小的不公平,难免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如何在公平和效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理想的状况是,追求公平的同时避免出现新的不公平,现实操作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为政策调整意味着确立新的格局,不过,只要力度合适,过去教育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做出一定让步,政策接受度也会高一些,政策追求的公平也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兰州“统配”政策之所以受到诟病,主要还是因为60%的统配比例和线下50分录取拉大了被录取考生的成绩差距。

以当前高中招生“统配”政策在全国广泛推行的情况,“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的现象相信不是兰州独有,据媒体报道,省会城市中“统配”比例达到或超过60%的有十几个,个别甚至高达85%,根据有关部门的部署,这一做法还将进一步推行到更多地区。高中招生“统配”政策经过数年实践,收获了颇多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必要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特别是要正视许多地区初中阶段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还很严重的现实,对政策细节做出一些调整,同时也要及时做好信息的沟通工作,预留一定的缓冲期,令学生和家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建立稳定的预期。

作者

南都社论

南都社论

南方都市报就重大社会、时政问题发表的社论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高校公共培训教材为何舍优选劣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如何打破论量不论质的怪圈,恐怕才是杜绝劣质教材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