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孙悟空原型或为印度神猴 胡适与鲁迅曾为此争执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在本世纪之初,胡适就曾经提出过孙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观点。鲁迅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悟空的形象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在现实世界里,对于孙悟空的“原型”也有不同意见:敦煌的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壁画中,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在史书中还记载了唐朝一位叫悟空的和尚,他还参与过佛经的翻译。

核心提示: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在本世纪之初,胡适就曾经提出过孙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观点。鲁迅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悟空的形象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在现实世界里,对于孙悟空的“原型”也有不同意见:敦煌的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壁画中,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在史书中还记载了唐朝一位叫悟空的和尚,他还参与过佛经的翻译。

胡适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冯并,原题为:《孙悟空原型或为印度神猴胡适与鲁迅曾为此争执》

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热映,片名中的“归来”一层意思是指沉默多年的孙大圣重归人们视野,借用“归来”的语境,我们今天要追根溯源,从文化与历史传承的层面关注下孙大圣到底从哪儿“归来”。

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在本世纪之初,胡适就曾经提出过孙悟空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观点。鲁迅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悟空的形象来自淮涡水神无支祁。在现实世界里,对于孙悟空的“原型”也有不同意见:敦煌的以西天取经为题材的壁画中,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在史书中还记载了唐朝一位叫悟空的和尚,他还参与过佛经的翻译。

孙悟空原型之争至今也无定论,但“孙悟空”的侠义形象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争论

孙悟空原型是神猴哈奴曼

动画片《大圣归来》,让“美猴王”孙悟空再次成为眼下的热门话题。谈到“归来”,不妨也谈谈孙大圣的原型来自哪儿?事实上,这一问题不久前曾在学术圈引起争议。争议源于5月份在广东举行的一次柬埔寨古代文物展,在这次展览上,“孙悟空原型是古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话题再度被提起,这一争论甚至还波及到了在西安举办的古印度彩陶展,彩陶展上展出了几件被认为是哈奴曼陶俑的展品。

有文章借此分析,“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博览群书、善于收集野史秘闻的吴承恩来说,在撰写《西游记》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借鉴了《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形象。”

“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哈奴曼”先不讨论,单从文章提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罗摩衍那》的故事就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的说法,显然不准确。《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梵语叙事史诗之一,主要讲述了王子罗摩被老王妃放逐,妻子悉多也被魔王劫去,多亏群猴相助,夫妻团圆,恢复了王位的故事。

《罗摩衍那》是婆罗门教文化经典,其中主角罗摩是婆罗门教主神毗湿奴的化身,帮助罗摩王子摆平坎坷的神猴自然也是婆罗门文化中的神猴。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谱系,其中的故事和形象一般是不兼容的。因此,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推及到神猴哈奴曼形象也在中国传播,是很难讲通的。由此可见,《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否在我国的民间普遍流传并被吴承恩收集到,就值得存疑。

当然,也不能就此推断出哈奴曼的故事在中国就一点声息都没有。《西游记》是吴承恩写成的小说作品,是在话本基础上的改造与再创作。“唐僧取经”的故事在南宋时就以话本的形式存在,现存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词话》便是南宋人使用的话本。它主要讲猴行者化身为白衣秀士,保护唐僧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的故事。话本不仅把取经的故事引入文艺创作,同时还把故事的主角转为猴行者。书里还有深沙神的角色,显然是沙和尚的形象,而猪八戒的形象尚未出现。

[责任编辑:刘涛]

标签:孙悟空 胡适 鲁迅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