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华网评中国学者在美遭诉:警惕麦卡锡主义卷土重来


来源:新华网

本周,美国司法部以向中国输送美国企业敏感技术的相似理由,先是以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将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内的6名中国学者送上被告席,而后

原标题:锐见|警惕“麦卡锡主义”卷土重来

本周,美国司法部以向中国输送美国企业敏感技术的相似理由,先是以涉嫌“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将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内的6名中国学者送上被告席,而后又以“欺诈罪”等控告华裔物理学家郗小星。

不知从何时起,华裔教授或中国教授频频被美国司法部门贴上“间谍”的标签,似乎一下子成了美国的“高危群体”,而美国司法部门对他们“涉案”情节的描述几乎都出自同一脚本。

【知名物理学家真有罪吗?】

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郗小星21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东区联邦法院出庭,受到司法部欺诈等四项罪名指控,交10万美元保释金后获释。

郗小星,美国公民,是世界超导领域知名专家。关于涉及的美国企业以及“敏感技术”,美国检方没有透露太多信息。

按照检察官的说法,2002年,郗小星利用公休期与一家美国公司合作。这家公司研发出一种使用二硼化镁的超导薄膜装置,这被称作超导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研究人员解释说,二硼化镁能在高温环境下导电,而郗小星帮助研发了这项技术所需的高质量薄膜。

检察官称,早在2002年之前,郗小星就参与了中国政府的一项科技创新项目。从2004年开始,郗小星从美国国防部申请经费购买上述装置用于研究。

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女发言人帕特丽夏·哈特曼说:”2006年1月,郗小星获得这个装置12个月的使用权,仅供研究。根据他与这家公司签署的协议,不得将其销售、转卖或复制给第三方。”检察官称,但他随后违规通过在中国的博士后学生用电子邮件向中国输送了这一技术。

对二硼化镁超导薄膜这项研究成果,《科技日报》2002年9月的一则报道这样描述,“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中国物理学家郗小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

美联社报道说,如果罪名成立,郗小星最高将面临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

相关资料显示,郗小星2009年加入天普大学,此前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职教授。他1987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

【华裔&中国教授惹了谁?】

就在本周,华裔水文专家陈霞芬冤案在美国华界、亚裔圈引发强烈不满。这起美国司法部高调介入的所谓“间谍”案,最后被证实是司法部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

陈霞芬去年回国探亲返美不久后被捕。美国司法部当时称,陈霞芬从美国军方国家大坝统计系统数据库下载敏感文件,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等8项罪名。司法部去年对陈霞芬提起多项罪名指控。但今年3月,距案件开庭仅几天,检方突然撤诉,没作任何解释。

美国国会22名议员本月21日联名签署一封致司法部长洛蕾塔·林奇的公开信,要求司法部回答种族歧视心态是否在这一冤案中扮演某种角色,要求司法部解释,在对待联邦政府华裔乃至亚裔雇员时是否受到种族或祖籍国因素影响。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无论是郗小星、陈霞芬,还是张浩,美国司法部在对他们所涉案情中均提及其电子邮件的内容,但却没有说明美国司法调查人员如何获得他们的私人邮件。那么这些邮件是怎么来的?不用斯诺登告诉你,你懂的!

回顾这些案件,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有关部门在涉华问题上总是过于神经敏感,惯于小题大做,捕风捉影。善于将普普通通的个人知识产权纠纷等,刻意拔高成商业“间谍”行为。法国《费加罗报》就评论说,张浩事件无疑让北京和华盛顿的关系再度遇冷。

这种针对中国学者和华裔学者“麦卡锡主义”式的举动其实反应了美国国内某些人的“心魔”,这种做法无疑给中美两国各领域正常的交流人为设置了障碍。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些人放下“心魔”,为促进两国各领域正常交流与合作,为促进两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多做一些有益有利的事!(记者杜健,编辑田帆、闫珺岩,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责任编辑:PN044]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