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日本”挑战东亚安全

日本安保大转折没有带来安全,而是安全困境,日本是不是抛弃了经济立国,依赖安保立国?安倍的日本成为东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日本安保政策迎来二战以来的最大转折。安倍内阁将安保相关法案提交国会讨论,为了推动法案通过,日本国会将延长会期到6月下旬,此次修订法案主要是为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法律依据。去年7月,安倍通过阁议的方式解禁集体自卫权,今年4月份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修订,日本安保范围的扩大已经是既成事实,提交给国会的法案也主要是给海外用兵设定限制。无可置疑的是,日本将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安全事务的参与者和介入者,不仅日美军事同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也对地区安全形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安倍在记者会上以朝核为例来说明日本面临的严峻的安全形势,提出在威胁能够轻松跨越国境的时候,应该构建无懈可击的应对措施。自从去年7月解禁集体自卫权之后,朝核就变成了日本的主要威胁,而此前,安倍不断强调中国的威胁,尤其是拿中日钓鱼岛之争说事,可以说,中日东海纷争成为安倍就解禁集体自卫权进行国内政治动员的理由。安倍实现既定目标之后,就要缓和中日关系。从去年的A PEC中日领导人会面到今年万隆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两国关系交流意见,目前中日两国的交流活动正在“复苏”。从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策略就可以看出,所谓的“中国威胁”不过是安倍通往安保大国的由头,安倍的目标是要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正常国家”。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战败,在美国主导之下制定的和平宪法也规定日本放弃战争权,日本没有国防军,也没有集体自卫权,这也成了安倍心里的痛。梅开二度当了首相之后,安倍便宣布“日本回来了”。人们一开始关注的是安倍经济学,但安倍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安倍经济学本身也是服务于日本“正常化”的战略目标。集体自卫权是安倍施政的重点,为此,安倍进行了各种运筹,借着美国亚太再平衡而充当美国制衡中国的马前卒,不断强化与澳大利亚、印度的军事合作关系等。在东亚安全态势处于新一轮调整的时刻,日本变成了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解禁集体自卫权之后,日美安保全面对接,日本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但是日美关系却更加平衡。战后,日本将安保“外包”给美国,日美军事同盟也是非对称的,日本处于被保护者的地位,即便本土的防御也主要依靠美国。其实,美国也一直想让日本承担更大的责任,但是和平宪法第九条约束了日本,同时,安保也是非常昂贵的事务,日本希望搭乘免费便车。只有安倍顺遂了美国的意思,在美国的安全战略框架之下,做好“帮手”的角色。安倍在美国的超规格待遇,也是美国对日本安保转型的奖励。

当然,安倍的做法受到了国内在野党的批评,没有经过国内讨论就改变了政策,为了“打包”通过11部法律而延长国会开会时间,也有了“安保国会”的说法。与之相关的法案主要包括“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和“国际和平支援法案”,前者囊括了既有的《自卫队法》等十部法律,后者则是新法案。安倍的“战场”从国外转移到了国内,他最近在国会与在野党进行“口水大战”,在辩论中安倍回避了二战的性质,声言没有详读过《波茨坦公告》,遭到在野党的鄙视。

安倍在历史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引起了广泛的反对,而在安保问题上却越来越强势。新修订和制订的法案扩大了日本自卫队活动的范围和使用的时机,越来越具有攻击性色彩。在安倍主导之下,日本所谓的“转守防卫”的安保战略也名存实亡了。自卫队不仅用于日本自己的防御,如果友好国家遇到攻击,也可以共同反击,另外,自卫队使用的范围也从“周边事态”变成了“重要事态”,日本变成了美国全球的军事盟友。从这个意义上说,日美同盟变成了北约之外全球最具攻击性的军事同盟。

美国对安倍的行动当然表示欢迎,而日本也认为此举可以强化威慑力,减少日本受到攻击的可能性。这完全是一种预防性战略的逻辑,也就是由日本或者日美共同来判断和甄别“威胁”,提前采取行动,抑制威胁。这样的说辞看上去很美,但是打破了东亚安全的逻辑,尤其战后东亚安全格局的一个支点就是战败的日本没有战争权,现在,这个前提变了。日本安保的大转折没有带来安全,而是安全困境,日本是不是抛弃了经济立国的战略,而依赖安保立国?安倍的日本成为东亚安全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积极和平主义徒有“和平”二字。

作者

孙兴杰

孙兴杰

国际关系史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专栏作家。

作者其他网评

时事话题

时事话题

近期发生的新闻议题,尽在其间。

下一篇

亚裔投诉哈佛不仅仅是教育问题

如果真不考虑肤色,完全按学生的素质录取,亚裔在美国一流大学中究竟要占到什么比例?显然,大学招生在美国并不是纯粹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甚广的政治问题。